APP下载

让学校成为“故事农场”

2015-06-10张福新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七彩农场班级

张福新

一、“故事农场”特色文化的内涵

故事指旧事,以往的事情。这种事可能是以前的,利用某种媒介记载着的事,也可能是正在进行的历程。农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使用机器、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的企业单位。而现代新农场不再是单单用来种农作物的场地,而是融种植加养殖、加休闲、加娱乐等为一体的混合型场地。

我校的“故事农场”把视整座校园视为一个农场,把学生视作自由生长、个性发展的作物,打造具有融合学习、阅读、休闲、娱乐、种植、养殖等各种功能,适合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发展的混合型农场式校园。让学生在“农场”中自由地学习、探究,阅读、交往,种植菜蔬、饲养小动物;记录成长故事,撰写身边的故事,宣讲、表演各色故事等,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牧场,学生成为有故事的人。

二、“故事农场”特色文化建设背景

我校是一所处于禄口空港工业园中的乡村中心小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生主要由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构成。作为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受部分家长影响,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且没有养成好的习惯。而外来务工子女来自全国不同地区,语言、风俗、习惯都有着深深的家乡烙印。这些孩子的课余文体生活非常贫乏,无书可读、无兴趣读书。为此,学校积极开展“读书做人”特色活动,积极倡导学生“快乐阅读,健康成长”,致力推进“书香校园”特色建设。

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记录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是增强儿童记忆的添加剂,更是儿童想象力的源泉和语言发展的激素。它通俗易懂、耐人寻味,易于小学生阅读和接受,对于学生有着特别的教育价值。儿童在阅读故事中可感受阅读的快乐,体验故事的语言美,与同伴交流故事和阅读感受可增进友谊,沐浴童年的快乐和幸福,从而携手进步,健康成长。由此,我校在原有“书香校园”的基础上,建设“故事农场”特色文化。

三、“故事农场”特色文化建设的目标

1.以故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向善人格。即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七彩故事”(古今中外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历史典故、民间故事、科学故事),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学会读故事、讲(说)故事、编(写)故事、赏故事、画故事、演故事、仿故事的“七彩”表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受到美的熏陶,积淀人文素养。

2.以故事为媒介,以育人为目标,让学生阅读故事、寻找故事、发现故事、传诵故事、仿效故事、成为故事,最终让学生在七彩的童年中,成为有七彩故事的人。

3.结合儿童阅读故事的快乐体验和学校的快乐阅读故事氛围,提出以“自主探究、快乐体验”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践行教学改革,打造快乐课堂、高效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阅读、成长。

四、“故事农场”特色文化建设内容

(一)打造有“故事”的各个园地

我们的“故事农场”打造可以由各种含有故事元素的园组成:休憩园、养殖园、种植园、游戏园、图书园、荷园、茶园等。学生能在每个园中领略制作、种植、养殖等的快乐,学习其中的知识与故事,健康成长,形成故事;在养殖园中体会养殖蚕、蜗牛、乌龟等;种植园中种植蔬菜;在游戏园中快乐游戏;在茶园中采茶、炒茶……体验成功、学习知识、健康成长。重点打造的基地如下:

1.休憩园。类似于动物园,在空地上建立起多个露天的“馆”,每一个 “馆”拥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按历史时间顺序,设计若干故事场景;用一组组人物雕塑来再现故事场景,以达到展示故事的目的。如:设计爱国主题的“馆”:用苏武牧羊、闻鸡起舞、岳母刺字、文天祥与正气歌、小英雄王二小、董存瑞炸碉堡、黄继光堵枪眼等几组人物雕塑来进行展示。“馆”与“馆”之间或在“馆”中还可放置石质长椅,添置石凳,方便学生休憩读书,便于班级学生排演故事,祭扫活动等,一“馆”多用。

2.游戏园。由各个游戏项目组成,重点是有选择地展示从古到今各个时期的中国有趣的孩子游戏项目。每个项目展示游戏的玩法、工具、场地,既能让学生玩起来,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展示的场地可以露天和馆舍相间,馆舍主要放置一些室内游戏,而露天的设置室外游戏。露天的游戏展示个人、群体项目都可以。比如:滚铁环,可以放置数个铁环和钩子设计一定的场地,让学生娱乐。又比如跳方,可以在空地上画上方或河,就是在地上画长方形条格或连接的圆圈,有三格、五格,每格大小不一,游戏时再提供方块就行。其余还有棋类、拼摆类、放风筝、投壶、射箭等,都可有选择放置在露天游戏园中。还可以将露天和室内结合,如馆内设置棋类游戏,室外也可以把运动和棋类游戏相结合,如木质大象棋。既提高了智力,又锻炼了体力,使学生体力和智力同时得到锻炼。总之,学生把此地真正当成娱乐园地、休憩场所,能真正得到锻炼成长。当然,玩游戏时的规则和有关故事、人物都可以在图书园中或老师口中学到。

3.荷园。在学校池塘种上荷花,打造荷塘,池塘边用咏荷的诗词来装点,形成学校农场中的荷园。既可美化学校,又可做成教育基地,还可开发与荷有关的故事教育,塑造学生品性。

(二)营造有“故事”的校园环境

根据学校原有基础,我校从总体上构思,精心布局。在环境的布置和构建上,结合七彩故事校本课程的内容来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

1.播讲评书,让学生自由“听书”。学校广播站每天开播,每天有60分钟的评书、故事内容。固定分为午饭、放晚学两个时段。学校由于规模较大,学生在学校食堂吃中饭。午饭时间有将近两个小时。固定30分钟为中午古典评书、故事时间,学生一边吃饭一边听书,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利于培养学生食不语、静吃饭的好习惯。放晚学时,从学习结束到学生真正走出校门,我校学生大概有30分钟,学生如果等校车接送大概有一个多小时空闲。利用此段放晚学时间播放故事、童话、笑话等既可陶冶学生情操,又可消除一天学习的疲倦。所以每天将近一个小时的听书应是“故事”农场的旋律。

2.建立学校的“故事长廊”“经典诵读台”“故事墙”等学生固定读书处。

3.营建学校故事园。根据学校“向善”教育主题,在学校合适的位置,用雕塑、铜像再现故事场景,再现故事原貌。如:以“孝顺父母”为主题的黄香温席、卧冰求鲤雕塑;以“报效祖国”为主题的岳母刺字、闻鸡起舞等铜像。

4.构建故事班级。全校53个班级,班班都围绕学校“故事”特色创建班级文化。开辟 “故事角”“创作园”,组建形式多样的“故事”兴趣小组,开展贴故事、画故事、演故事、写故事等常态化的故事活动。如此,班级才能散发出故事育人的功能和魅力。

5.开辟“故事农场”。开辟学校空地,营建开心农场,班级轮流承包,拓展故事天地。每个班级在承包期间收集有关种植故事、科学故事;收集承包管理故事;积累植物成长、收获故事;表演、宣讲种植故事等。让学校的开心农场成为故事农场,成为学生边实践边读书,边讲故事边写体验的实践基地。

(三)开发“七彩故事”校本课程

开发“七彩故事”校本课程,就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历史典故、民间故事、科学故事等七彩故事,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基本的阅读能力,在故事中感悟人性的真善美,获得审美体验,促进生命成长。我们把“七彩故事”校本课程列入课程表,在地方课时中每周安排一节,使用自己编写的“七彩故事”教材,由语文教师执教,形成学校“故事”教学特色。授课时采用“走班制”和“上大课”两种主要形式。平行班的老师每人选择一课为各班级上课,推磨展开为“走班制”;集合几个班,由一人来“上大课”。阅读推荐课和汇报课采用年级学生集中上大课与班级授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当然,教师还可以探索新的,使用“七彩故事”教材授课的授课方式。

(四)探索以故事为载体的德育新模式

以故事引领德育活动,让故事成为育人的媒介,学校的德育活动紧紧围绕故事来展开。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易于接受,又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可谓事半而功倍。

1.“班级微故事” 述评

以前的“一言堂”晨会课使学生厌烦,成为既不可舍,又不可取的“鸡肋”。为此,我们把晨会课改成师生讲评“班级微故事”的活动。由师生收集、编写、宣讲班级发生的故事,评点故事和人物。你说、我说、大家说;你评、我评、大家评,以”故事“为抓手,评点行为,互相激励,促进学生一日常规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的德育主题,学校、大队部分阶段拟定育人目标和活动方案。以主题班队会形式,组织班级学生围绕主题寻找相关的故事,阅读故事,结合休憩园中的各个主题雕塑群,排演故事,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情感,为故事人物献花;找寻身边的类似典型,撰写学习体会,争做这样的人。如三月份,大队部以纪念英雄、热爱祖国为主题。班级学生收集英雄故事,读英雄书籍;结合休憩园中的爱国英雄故事雕塑,排演闻鸡起舞和岳母刺字英雄故事;为董存瑞英雄塑像献花;以英雄塑像为班级偶像,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班级;邀请老志愿军战士做校外辅导员,聆听老志愿军战士的讲座;学校组织祭扫烈士墓,撰写活动感受……

3.节日“故事”阅读

抓住中华传统节日特点,采用诵经典、知习俗、明事理、炼情感、修品性这一育人手段,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每年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大中国传统节日,分别以幸福、感恩、报国、和谐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符合各自年龄特点的诵读与节日相关的经典故事、走访调查、实践体验等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五、“故事农场”特色文化建设的实施

(一)编写“七彩故事”校本教材

本教材编制12册,每册15课。教材的内容以活动方案的形式呈现,既向学生提供阅读素材,又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理解的方法,还对教师的阅读指导作出提示。每册教材有两大板块,一是活动方案,二是资源库。“资源库”由“七彩故事”和“阅读链接”两部分组成。每课的“七彩故事”收集了2~3个经典故事,全套教材共有377个小故事。故事的类型有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历史典故、民间故事、科学故事等。“阅读链接”的安排,一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主要有词语注释、作者及故事背景介绍等;二是为了引导学生读更多的书,内容主要是介绍与“七彩故事”相关的课外书。

(二)成立“故事社团”

(三)开展七彩故事活动

1.“我把快乐告诉你”读书交流活动

2.快乐的读书节

3.“幸福的牵手阅读”假期共读活动

学校鼓励家长参与亲子共读,提倡“全家总动员”, 要求学生、家长、老师三位一体,利用假期共读一本书。教师指导学生在小学阶段利用假期的时间精读几本名著,每学年由各年级组长在征求组内教师意见的基础上选定几种儿童书籍,由学校一次购买每种50本,以供该年级整班学生共读;一次性购买美绘版《小鹿斑比》、青少年版四大名著和《巴黎圣母院》各500本,分别供1~6年级学生暑假共读。每学年的第二学期末,在《七彩故事》教材中安排一课,从组织学生阅读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开始,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学校为各年级学生分别提供一份“名著阅读自测题”,引导同一年级学生暑假在家中带着问题反复仔细地读同一本名著,做到读有收获。在假期里,我们还要求全家总动员,亲子共读这本书,随时交流,撰写感受;新学年开学,学校举办“家庭读书故事”和“亲子读书体会”的评比活动。每学年开学的第一节“七彩故事”课就是阅读汇报课,由教师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名著的收获,并邀请家长参加。学生、家长、教师一起叙述自己假期阅读的收获和体验,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4.“诗词天天诵”活动

我们收集了包括《语文课程标准》指定的75首在内的165首古诗词,制作了11册诗词画册,画册可随身携带,一年级全一册,其他年级每学期一册。每册有15首古诗词及注释供学生理解诵读,并采用“一日三诵”的形式来实施。教师、学生每周诵读、熟记一首古诗,查找、交流、了解此诗的诗外故事;每天早晨学生到校后,由语文教师组织一次集体诵读;每天早操后的晨会课交流下一首,再由班长组织学生齐背一遍;晚上放学,由送队教师组织学生齐诵一次。

5.“锣鼓声中的家乡寻根活动”

借助我校编排的兼具民族风格和艺术韵味的“马铺少儿锣鼓”鼓乐舞蹈,引导学生寻找家乡的故事,让他们了解马铺锣鼓、禄口皮毛等家乡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中的故事。收集整理家乡故事集、阅读家乡故事,学习马铺少儿锣鼓、吟唱禄口山歌,从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我运动、我阳光”健体活动

7.“生命中的绿色”种养殖活动

我们组织学生认养或种养一种植物,在家在校均可,提倡邀请家长共养,历时一年,学习有关种养方法,了解有关种养故事,记录植物成长过程和种养体验及相关故事。活动循着“识习性、知其事、悟其品、学做人”的思路,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读书,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在交流分享中提升。

(四)培训教师,提升素质

“故事校园”的打造离不开教师的文化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改革也离不开教师。因此,教师的素质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加大了教师培训的力度,号召教师读经典,学理论;自学、听讲座、外出学习、上网……一个不落。我们不仅要让教师掌握相关理念,提升文学素养,更要掌握相关操作方法。学校一方面继续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活动,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采用专家引领、同伴互动、群体跟进的策略,促进教师内化为自觉行为,提高操作能力;通过建立网上学习平台、聘请专家坐堂、成立教师沙龙、举办教师基本功比赛等形式提高其阅读经典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业务水平。

学校充分利用乡村小学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发“故事农场”,让学生在有趣的经典故事的引领下广读书,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指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汲取经典故事中的做人道理,培养学生的向善品格;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发掘同伴中的成长故事,相互激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使学生成为有故事的人,让学校成为有故事的学校。?

猜你喜欢

七彩农场班级
农场假期
班级“四小怪”
“七彩”年
七彩屋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农场
七彩屋
一号农场
不称心的新班级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