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效性思考
2015-06-10惠保平
惠保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阶段的小学教学引入了信息技术课程,由此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转变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技能。基于新课改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与方法,强化学习技能。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本文试着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正确分组,奠定合作基础
我们可以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认知水平、性别差异等的不同,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将学生合理搭配,组成异质学习小组,小组内成员分别分配一定任务,由组长协调,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也可以根据学生兴趣,依据兴趣是否相同来分组,对教学内容、学习主题感兴趣的同学,组织兴趣小组,进一步拓展探究。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实施不同形式的分组,打破固有成员配对方式,根据自愿组合的原则,正确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需要能够在合作互动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依循公平的原则,组内成员都要担任一定的工作,完成自身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提升。
例如,学习PowerPoint课件制作的相关知识时,需要学生根据PPT课件制作流程确定主题—设计教学过程—收集素材—编辑演示文稿—美化与丰富演示文稿—播放与调试演示文稿—教学使用,根据教学目标,结合PPT课件制作流程,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特长与兴趣爱好,科学分工。组长分配任务,不断完成规划—设计—制作等一系列过程。科学合理的分工,能让学生提升交流合作能力,增加自身知识储备。正确分组奠定合作基础,科学分配任务能强化过程与方法体验。
二、明确目标,建立合作规则
明确合作目标、建立合作规则是开展有效合作的前提,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规则与目标会影响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由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制定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展开高效动态的学习过程。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分为:实现教学目标、提升交流合作能力、完善学生知识与技能等三个部分。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前提,组内成员相互独立而又相对统一,每个成员担任任务的一部分,综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不能偏废成员的任何部分,成员需要出谋划策、创新思维、激发自身潜能,组长激励小组成员完成合作学习,优化合作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学习“电子邮件的使用”相关知识时,将学生合理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4名成员,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学生学会申请电子邮箱、编写电子邮件、收发电子邮件、查看以前的电子邮件等”。基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可以设定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完成教学目标、感受学习过程与方法”。小组成员完成独立的电子邮箱申请、电子邮件编写,组内成员间相互收发电子邮件,不懂的地方交流合作,相互探讨。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免费电子邮件的申请地址,并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方法。
三、精选内容,保障有效合作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展开对小组合作细致的组织,对学生实施必要的指导与交流,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习任务,针对非常简单的教学任务,可以实施学生独立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应该应用于课题式任务,其教学任务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丰富性,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其他同学的点拨、启示,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共同作用下,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促进。
例如,学习“画图软件”相关知识时,教师在传授了画图程序启动、窗口组成、画图工具的选择与使用等相关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展开实例练习“画小鸡”,该实例由学生独立完成。之后组织学生展开绘画比赛活动,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内成员分别管理色块、文字、图画、布局等相关部分,每个学生各司其职,选取一定的主题如“美丽的家园” “夏夜” “黄昏”等,广泛收集素材,在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与配合下,共同完成任务。
四、科学评价,提升合作效果
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现阶段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科学评价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与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展开学生自评、小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展开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知识、态度、交流互动、学习方法、技能等多方面展开积极评价。通过科学评价,引导学生提升合作学习的兴趣,强化合作意识与技巧,提升合作效果。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遵循新课改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互动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