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从“导学”走向“自学”

2015-06-10钱瑾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导学自学语文课堂

钱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主地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他强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老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完成由老师“导学”向学生“自学”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更应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层次应是“我要学”。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在学习中所投入的精力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草原》是一篇写景散文,美文应该美读,教学一开始,我便给学生读了一遍第1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老师动情的朗读使这段文字瞬间充满了画面感,学生仿佛亲身来到了草原,亲眼见到了草原的美景,那草地、小丘、牛儿、羊儿、天空,一切都尽在眼前。接着,我又请学生把通过文字看到的内容用笔画一画、涂一涂。看着学生画的画,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能初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了。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学得主动,学得有趣。

2.引发疑问,激起兴趣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要想激起学生的自学欲望,就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问。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学会质疑、解疑。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初读课题后,我就请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如果你从来都没有读过这篇文章,那作为一名读者,你有什么想知道的?请你来提个问题。学生围绕课题,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是谁?“我”的祖国在哪里?“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的国家生活?应该说这些问题提得非常好,都围绕了课文的内容提问,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再如,学习《爱之链》的最后一节时,学生发现这个结尾真是令人意外,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而那位女店主竟然就是乔依的妻子。于是有学生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巧合呢?这件事是真实发生的吗?如果不是,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设置情节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提问的方法,所以他们提出的问题都紧扣文章中心,且非常有价值。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学生就能了解,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所以作者才能自由设计情节,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巧合。正是这巧合,才让我们看到了这条“爱之链”在不断延续,才使得这个故事更温暖人心。

二、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初步自主学习的过程。预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使他们主动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新课,课前预习既是学习的心理准备,也是学习内容的准备。

我要求学生预习时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1.以读为主,读中发现问题

我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句话,并能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读书,可以收获知识,可以发现问题,还可以陶冶情操,大声的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2.做好摘录式的读书笔记

学生预习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符号标出生字、词语,想想它们的意思。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笔记本中,在一旁写写自己的感想。课堂上就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与同学交流,然后再听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理解作比较,取长补短。长此以往,学生不但能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很大提升,达到真正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3.查阅和收集资料

一篇新的课文往往有许多学生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这时,我要求学生一定要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字的读音,了解它们的意思,以便在阅读中理解词语,体会情感。电脑和网络已普及到家家户户,学生的查找形式更多了,范围也更广了。我告诉学生,当字典、词典都不能解决你的疑问时,你可以借助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学会“多种渠道学语文”。

三、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常常是老师一个人讲,学生静静地听,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了。教师在课堂一味地讲解,学生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进行思考,没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林语堂先生曾指出:“学校应该像一处坚果丰富的丛林,任猴子到它想爬的树上去选取和摘食,然后荡一个秋千,跳到别的枝头上去。猴子的本性会告诉它哪一个坚果美味可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将原本的教师“导学”转变为学生“自学”。

如在教学《学与问》一课时,我采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总结”的教学模式。第一步,让学生初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课文,对此类文章有什么疑问。第二步,鼓励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说理性文章,与《学与问》作比较,解决三个问题:①此类文章一般都要写什么内容。②课文中所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③说理性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提出个人见解,也可以对别人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三步,让学生总结出说理性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习写法。

通过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教师由原来的“主演”变成了“导演”,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又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建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乐学、爱学,愿意去主动探究问题,慢慢地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语文课堂应从“导学”走向“自学”,只要我们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抓好课堂的主阵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就定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导学自学语文课堂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