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学《古诗两首》的新视角
2015-06-10浦黎霞
浦黎霞
古诗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苏教版语文教材在每一册里都安排了《古诗两首》。对于《古诗两首》,老师们惯常的做法是将两首诗机械地割裂开来,分两课时分别教学,通过条分缕析,逐步把每一首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其实笔者认为,以课文的视角看《古诗两首》,打破逐首教学的传统模式,将两首诗整合教学,才是《古诗两首》这类课文最应该采取的教学方法。
一、与编者对话,整合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以往不同,2011年版课标首次在“对话”中增加了“教科书编者”一说,目的就是强调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尊重编者意图,增强“标准”意识,不仅要明白文本的原始价值,同时要挖掘课文的教学价值,从而合理地取舍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提升对话的质量。
其实,在编写每一课《古诗两首》时,编者都是精心选择古诗的。只要稍加分析,你就会发现每课两首诗之间有紧密的关联:《石灰吟》和《墨梅》都是借物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江南春》和《春日偶成》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池上》和《小儿垂钓》都是描绘乡村儿童天真无邪形象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都是围绕由读书生发一定道理的……
笔者这样大胆揣测编者的意图:编者有选择地将两首诗放在一起组合成一篇课文,就是看中了这两首诗之间的共通点,就是希望教者能从课文的视角,将这两首诗加以整合展开教学。理解了编者的意图,找到了两首诗之间的关联,教师才能利用好教材资源,正确解读文本,整体把握,整合设计,梳理出有效的教学思路来。
二、分三步实施,整合教学
有了整合设计的教学思路,教师在课堂上就能一改传统的“逐首教学”模式,简化教学过程,将两首古诗有机地融为一体。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实行三步走的教学模式,循着“读诗解诗”“品诗悟诗”“辨诗评诗”的教学思路,一合二分三再合,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同步出示,自主学习,疏通古诗诗意
这是两首古诗在教学中的首次合作。在揭示课题后,教师就把两首诗和盘托出,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读准古诗、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起点。小学教材中选取的古诗大都诗意较浅,且每首诗都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加以助读。学生们手边也有不少的学习资料,或者预习时就已通过上网等方式查找到诗人简介、诗意注释等。上述种种原因,构成了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学时不妨引入这些潜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如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安排的是《寻隐者不遇》和《所见》这两首古诗。两首诗语言清新、平白,都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孩童形象,都描写了自在闲适的乡野生活。文中的三个生字“骑、震、蝉”对学生来说也不陌生,只有“樾”这个字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需要查字典明确读音。教学伊始,导入揭题,接着就让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通读两首古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解释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最后组织交流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连诗意的串讲式教学模式,还给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同步阅读,整体认知,初步感受两首诗的情感基调,为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逐首品悟,咀嚼诗句,感受古诗意味
在经历了初次的“合”之后,此环节是一个“分”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古诗凝练、和谐,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尤其要反对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只会打消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牢牢抓住“诗眼”,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渐入意境,充分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与优美。
比如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两首诗,在逐首品悟环节,教师应紧扣“诗眼”展开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首古诗词都配有精美的插图。教学中,书上的插图也可发挥作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幅图中,诗人一家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诗书”的场面也表现得十分形象。而《示儿》一图则显得哀伤而凄凉。弥留之际的陆游,在孤灯残烛的映照下显得奄奄一息。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脸上,挥之不去的是遗憾的愁云。在这样的画面映衬下,两首诗的“喜”与“悲”被挖掘得深刻而直观,直抵学生心灵。
分步解读,逐首品悟,是前后两次整合之间的一道绚丽的彩虹。
3.对比参读,明确联系,挖掘古诗意蕴
这是教学过程中第二次整合的过程。在充分理解诗情、品悟诗味之后,应再次回归整体,对照赏析,挖掘古诗意蕴。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两首古诗,在品悟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共同之处:两首诗中都有“秋、月、水、山”,富有宁静和谐的意境。又如上文提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两首诗。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对比参读,能引导学生解读出两首诗一致的精神本质——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
对比参读,再次整合,是教学的求同回归。情感铺陈的角度虽有不同,景物描写的方式虽不一致,但在此刻得以统一,编者意图也在此时得以彰显。
三、同主题阅读,整合拓展
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古诗教学要把课堂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教学结束后,教师要以《古诗两首》中两首诗的联系为落脚点,以诗带诗,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有效拓展教学空间,给学生的古诗积累提供有针对性的素材。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安排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却又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在教学完这课后,教师可以“西湖美”为主题,安排古诗词的诵读活动,为学生提供一组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词,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秋山》,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以及柳永的《望海潮》。学生被课文中西湖的美景所吸引,对拓展的诗词充满着兴趣,阅读和积累的兴趣也油然而生。
精读一首,带读几首,用古诗引古诗,借古诗悟古诗,扩充阅读容量,优化整合资源,扩展了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能力何愁厚重不起来?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老师们只有了解编者意图,更新观念,从整体入手,整合教学,整合拓展,课文《古诗两首》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也只有“整合”,才能使《古诗两首》的教学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