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剩饭与剩时代

2015-06-10黄磊

妇女之友 2015年1期
关键词:什锦白饭白米饭

黄磊

人们通常觉得剩下的往往是不好的,没人要的才剩下。这几年最常被人们提及的就是剩男剩女,所谓剩男剩女,到了年纪还嫁不出去,娶不进门,并且一时半会儿也没有计划,就算有计划,比如相亲、网征、邂逅、寻旧情等,也通常都是无疾而终。原因也很简单,自己是剩下的,过了应该发生的时间,多少会令对方觉得一定是哪里有问题,更多的是自己觉得反正也剩到这会儿了,干脆等个最好的。客观规律是等着和大牌的主儿,如果不是顶级高手就是顶级炮手。剩下的朋友看到这儿肯定嘴上还不服软,心想我可没有这种和大牌的坏思想,我要求特别低,只要是“活的男的”就行,这种话肯定不是少数人的口头禅了。真给你发一打这样的过来,你能上得了眼走得了心吗?扪心自问去吧。于是要不亮出单身贵族的护身符,要不祭出破罐破摔的保护伞,心里头是什么就自己捂着吧。写到这儿先得澄清一下,我绝没有挤兑剩主儿的意思,也没打算出馊主意,我是真想一块使劲儿起码出点好点子吧。

还真是没啥好点子,各村有各村的问题,各村也有各村的高招。我在这方面经验也相对匮乏,属于中级上能招呼,遇到真招也傻眼儿的,生怕支着支歪了耽误大事,所以关于剩男女如何不剩下的感情答疑还是留给编导们和情感节目主持人吧。

作为一个家庭生活多年,厨房经验丰富的煮夫,对于其他剩下来的东西,尤其是食物,我倒是颇有一些心得体会,反正都属于剩下的、隔夜的,也许其间会有几分相通之处吧。

首先,在食物当中,我很爱剩下的,甚至有些东西非剩下不吃。记得我外公以前常常做完一大桌子菜给一大家子人吃,自己则不吃,称自己做菜之前已经吃昨天的剩饭菜吃饱了。家人就会心疼地指责他总是自己吃剩菜,又做新菜做这么多也不帮忙吃,他就会笑着说出他的一句格言——“好吃不过剩饭菜。”舅舅姨妈们就笑他是强词夺理,我们小孩子们倒是相信他,一日开饭前跑去偷嗅了一下灶台上热着的剩排骨,肉酥烂入味,真是好吃,再弄一勺肉汁拌到白饭中,更是美味。从那时起我对剩饭剩菜有了特殊的认识与偏好。

首先是剩饭,菜量好把握,家中几口人,偏爱哪些菜早已熟记于心,通常剩不下,就算炒得稍许多了些,坐在桌旁闲扯家话空嘴也基本能消灭掉。饭量就不好说了,俗话说“剩饭不剩菜”,如果菜很下饭或者放弃近期的减肥计划,白饭都做少了,那就扫兴了,所以通常焖饭时都会多抓一把米。问题往往就出在这多抓一下上,晚餐结束一收拾,发觉锅内还有一碗白米饭,扔了肯定是犯罪,吃下去恐怕就更难,如果强行弄点儿菜汤拌一拌吞下去,整个晚餐带来的快感就会被饱胀带来的负罪替代。只有一个选择——放冰箱。

冰箱中一碗白米饭,盖着一层保鲜膜,这场景对于许多家庭都不陌生。于是,第二天再焖饭时少抓一把米,剩饭上锅蒸一下或者省事儿在微波炉里转一下(我一直是微波炉的反对者),想想都觉得糟糕无趣。更有甚者,直接开水泡一下就着茶就吃下去,伤神又伤胃。

如果您是一碗在冰箱里睡过一晚的白饭,可千万别这样就再次上桌,确实令人提不起兴趣。

剩饭要想让人唤起欲望,并且独占鳌头,就必须要来个华丽转身,炒饭是最佳选择。从某种角度上讲,炒饭非剩饭不可,如果是刚焖好的新饭,香糯油白地放炒锅里,很可能会炒成一盘米做的炒疙瘩。冰箱一夜,米粒中的水分少了许多,外硬内软,下油锅易炒散,又不会有夹生之嫌,许多餐厅为追求炒饭的颗粒效果常常米不够热,这不太适合中国的胃和嘴。

我会这样做,将鸡蛋清黄分离,蛋黄和剩饭(冷的)搅到一起,再取一咸鸡蛋切成碎粒,蛋清炒散备用,油锅炒热炒散裹上蛋黄的剩饭,粒粒金黄,加上胡萝卜、黄瓜皮、黄红彩椒、火腿切成的小丁儿以及炒散的蛋清和咸蛋,翻炒后再加入黑胡椒碎、小葱花儿、芽菜碎,食盐调味,最后撒上熟白芝麻起锅。上桌前你還可以在边上配上些海苔肉松或者樱花虾。还是那碗剩饭吗?没错,饭是剩下的,但不叫剩饭,是什锦炒饭!

剩菜更不用说了,有些菜讲究入味,家中下厨常常不会花太多工夫的,就多做一两样隔天用,像卤老豆腐、红烧大黄鱼、红烧蹄髈、炖猪蹄、土豆烧牛肉……太多了,我以为都是泡在汤水中十个八个小时才够味儿,姑娘小伙儿若单是漂亮帅气没法聊天就没啥意思了。

这两者有关联吗?您问。说实话我也就那么一说,能鼓捣剩饭剩菜的也未必就不被人家剩下,从来没琢磨这些个事儿的照样儿多姿多彩,还真是不好说。反正如果我是一碗冰箱的剩饭,不炒什锦的,也起码油锅里转一圈撒上一身葱花再上桌。

编辑/天喵

猜你喜欢

什锦白饭白米饭
先吃三口白饭
先吃三口白饭
白米饭应该怎么吃
第六道宫廷古法白米饭
黄金炒饭不粘锅底的小诀窍
宫廷古法白米饭
三白饭
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政治粉丝的话语表达分析——以“什锦八宝饭”和“学习粉丝团”为例
Indian Restaurant Set to BeCome the First in the World to Deliver Ta heaways by Drone
蔡澜:名流才子的“什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