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化工业、文化产业及我国大众文化建设

2015-06-10范龙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工业文化产业

【摘要】文化工业也就是“大众文化”或“通俗文化”, 在霍克海默、阿多诺及其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们那里, 指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大众文化。文化工业充分表现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倾向。文化产业仅仅是个经济学描述,表明其与市场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对建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真正繁荣和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文化工业 文化产业 大众文化建设

一、文化工业及其含义

文化工业,也就是“大众文化”或者“通俗文化”,在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及其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们那里, 指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大众文化,它首次出现在霍克海默与阿道尔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是阿道尔诺哲学理论核心。阿道尔诺在1975年回忆说:“文化工业这个术语可能是霍克海默和我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最早使用的,该书于1947年出版于阿姆斯特丹,在草稿里我们使用的是‘大众文化。”[2]

文化工业要探讨的是启蒙理性统治下的工业文明及其大众的表现,即工业文化。通过考察神话的破碎,宗教、形而上学和道德退化问题,即从文艺作品对于历史哲学的意义的路径来揭示文化危机。当代文化危机的根源,就在于启蒙建立起来的人对自然的绝对统治权,这个原则后来扩大到了人类自身,成了支配和奴役大众的工具。

二、文化工业的特征

(一)整体同质性

作为文化工业罪魁祸首的启蒙试图通过数学化构想把真理和世界等同。其实质是通过形式逻辑和数学准则,来建构现实的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在这样的理性指导下,那些“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被理解的存在和事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目的“就是要建立包罗万象的体系”,“对启蒙而言不能被还原为数字的、或最终不能被还原为太一(Eine)的都是幻想”,“它通过把不同的事物还原为抽象的量的方式使其具有了可比性”,“从巴门尼德到罗素,同一性一直是一句口号,旨在坚持不懈地摧毁诸神与多质”。[3]不同的事物被同化了,这种使万物千篇一律的代价就是“万物不能与自身认同”。

(二)标准单一化

以形式逻辑和数学作为准则来构建客观世界的结果,是标准化成为度量事物的唯一原则。数字成为中介,固定着思维,思想拘泥于存在物,变成单纯的再现存在物,并且把现存秩序(世界的循环、命运和统治)当成真理,放弃了解放自我的希望。这就是新神话,因为神话学形式包含着现存事物的本质。在神话图景和科学公式中,存在是完全被确定了的,生存变成了单一无意义的东西。“文化工业的技术,通过祛除掉社会劳动和社会系统这两种逻辑之间的区别,实现了标准化和大众生产。”[4]

(三)支配奴役性

人类在其权力不断膨胀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方面,在与自然你死我活的搏弈过程中,遭到了自然无情的报复,自然被征服—衰败和毁灭了,人类也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随着人的权力欲望的膨胀和工业技术的日益发展,作为主体的人也成了支配和主宰的对象。文化工业对人们进行身心双重摧残,“从身体到灵魂都进行了限制”。在文化工业的垄断下,大众只能依附统治阶级和有权者,“不遵从意味着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软弱无力”。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抽象的同一支配使得每一种自然事物变成可以再现的,并把这一切都用到工业的支配过程中,在这两种的支配下,正是获得自由的人最终变成了‘群氓。”[5]因此,人类要战胜的不是自然,而是自身——控制欲望和对理性的恰当使用。

(四)虚假欺骗性

文化工业是如何支配和奴役大众的呢?通过大工业机器制造出永不满足的虚假需求。把一切东西包括艺术转换成商品,通过消费来实现,并且不断地鼓励这种虚假消费。在消费工业文化下,大众容易受到成功神话的蛊惑,从而甘心接受文化工业的奴役。文化工业还通过生产流水线和五花八门的产品吊起大众的消费欲望,以达到限制大众独立思考的能力。大众拒绝接受新事物,心甘情愿地投入到文化工业生产的怀抱,与文化工业一体,成了它的帮凶。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偶像崇拜和文化狂热。越是要禁止的东西,越是阻挡不了人们的好奇心。越是禁止,越会导致人们对“各种观念、新奇事物和令人惊诧的事物争论不休”,进而导致了对个性崇拜的文化狂热。正是人们孤立无助,才使得他们不负责任,对不幸的预感,才把生活托付给了瞬间。

(五)文化商品化

文化工业把一切都视为商品,对交换价值的推崇替代了对使用价值的意义追寻。通过不断地制造出永恒需求的假象,并表明這种需求是可以实现的,从而使那些自甘屈就的人得到了虚假决乐的满足,而真正的快乐已经腐化、消失了。这样一来,低级的娱乐变成了理想,取代了高级的需要,人体艺术变成了智力艺术。低级的娱乐通过视听媒介和广告标语彻底俘获了大众。文化商品化和艺术庸俗、低俗化是同一过程。当资本决定一切,文化被用于消费时,个体艺术的欣赏能力也逐渐地降低,大众平庸化的同时,天才被公众化,从而沦为平庸之辈。在霍克海默看来,艺术欣赏的能力表征着人们逃避世俗世界的能力,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强大的文化工业下,铺天盖地的引导性消费需求的广告充斥着人们的视野,使得人们这种逃避的能力逐渐降低进而丧失,“人类已经丧失了认识不同于他所生存的那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即艺术世界的能力”,“纯粹的美感是独立主体的个人反应,是不受流行的社会标准制约的个体所作的判断的”。[6]强大的文化工业不仅取消了个性,而且也瓦解了传统的社会组织的细胞—家庭。“随着家庭的瓦解,个人生活转变成闲暇,闲暇转变成连最细微的细节也受到管理的常规程序,转变为棒球和电影、畅销书和收音机所带来的快感,这一切导致了内心生活的消失。”[7]在文化工业消费文化下,金钱成了主宰,艺术创作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审美的内心高尚活动变成了走马观花似的消费品的买卖,艺术作品可以被随意地处置,只有像商品一样用来交换,它的价值才得到彻底的实现。

(六)个性虚假化

伴随着不断增长的虚假消费需求和工业文化的标准化的批量生产,个体与普遍性完全融合,取得了一致。在普遍性与整体性的压制下,个体已经不再是他们自身,个性是虚假的,真正的个性从来都得不到实现。个体停留在简单的“类存在层面上”,个性无法张扬,个体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作为一个人,他完全是无价值的和无意义的”,只有当他与大众相似后,他才真实。“今天,个人的本质依旧封闭在自身内在之内,个体的理智行为不再内在地与他的本性相联系”。[8]个体性的迷失,个人自身的异化,也使个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变。由于个体把自身当成社会的一环,是作为“社会而存在”,每个人都不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都变得无足重轻。个体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作为社会经济和社會机制的一环来证明社会的存在和强大,个性完全消失在“社会性之中”。“每个人都可以代替其他人”,也可以被其他人所代替。

三、文化产业的涵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9]这是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的。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10]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1]

四、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

“文化工业”即用生产工业品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以标准化抹杀个性化;“文化产业”则是中性的,说明了当前各个文化行业与市场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使用的文化政策关键词。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作为一个政策性用语的文化产业又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概念表述,如“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娱乐产业”,甚至“文化经济”“创意经济”等。但是,如果把本轮全球化大潮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看做一个历史性的现象,所有这些概念与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产业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前者应该被称为“文化产业”,后者可以称为“文化工业”。

二者的区别首先可从英文的单复数上看出来:前者是复数——cultural industries,后者是单数——cultural industry。单数的文化产业起源于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大众文化的批判,更确切地说应该被翻译为“文化工业”。很显然,单数的文化产业,即“文化工业”充分表现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倾向——用生产工业品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以标准化抹杀个性化。而复数的“文化产业”则是中性的,与“文化行业”同义,扬弃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意味,仅仅是个经济学描述,说明了当前各个文化行业与市场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

五、大众文化的缺陷

大众文化作为与传统经典文化完全不同的流行文化形态,由于它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有些仅仅是一种快乐满足和一次性消费行为。在目前我国的一些大众文化特别是大众娱乐文化中,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已经几乎荡然无存; 当今我国的大众娱乐文化完全依照商业准则,成为一种类似西方模式的“文化产业”,它大批量生产文化产品,同时也大批量生产文化消费者。它的消费性质决定了它的纯粹娱乐功能,这种文化既是普遍性的,又是暂时的,而时尚和流行既是其目的也是其存在方式。然而,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来说,大众娱乐文化对文化价值的“解构”确实包含着许多消极的力量,因为它很容易同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世俗文化相结合,使国家刚刚获得的民族文化主体性、启蒙性和其他现代性又在不知不觉中被消弭殆尽。也就是说,大众娱乐文化很容易同世俗文化相结合,从而混淆了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这种过度“娱乐化”的大众文化对目前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仅无益,甚至有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所指出的那样,作为大众文化建设重要一环的文艺创作“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他还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习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我们解决大众文化的缺陷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我国大众文化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中国的文化要发展和振兴,并且这种文化发展和振兴的成果要能及时惠及人民。建设我国的大众文化,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对于文艺创作来说,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大众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文艺创作既要体现主旋律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又要同时具有很好的票房、收视成绩等。只有抑制消费主义的片面强调“消费至上”、“娱乐原则至上”的这些明显带有金钱拜物教性质的价值取向,才能有利于建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真正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2]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页

[3][4][5][德]霍克海默,[德]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片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108,9页

[6][7][8]曹卫东,《霍克海默集:文明批判》,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216,218页

[9][10][11] 《什么是文化产业》,《共产党人》,2011年第3期

作者简介:范龙(1981.9——),男,34,汉族,籍贯江苏省徐州市,江苏师范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1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化工业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工业视域下中国动画电影的审美思考
浅析阿多诺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
从《百鸟朝凤》的戏剧命运看中国文艺片的生存困境
浅析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略谈文化工业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浅谈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