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5-06-10李军军
李军军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成改革的实施,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思想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并且对此以积极行动给予支持,教师在通过对理论学习的加强和对行动研究的重视,将新课改理念彻底落实在其教学行为中。但关于高中物理新课改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就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再通过对课程的结合,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 物理教学 问题及对策
从实行新课改以来,绝大多数的学习和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随着对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转变,一些教师也对新课改的理念和实际教学操作所产生的差距感到疑惑,并采取了“新鞋走老路”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新课改的有序推进。新课改就是要教师以新方法、新理念、新手段进行教学,从而为学生和学习以及教师本身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以下就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新课改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1 关于物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阶层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既要注意学习方法和态度,又要注重三维目标观试图的技能和知识学习,从而养成学生良好学习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几种问题:第一,在制定和实施教学目标时,虽然对教材中知识目标充分掌握,但在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以及方法过程的挖掘时还存在定位不准确的现象;第二,有些教师将三维目标作为一种标签和装饰,说起来有理有据,但要是放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就变成了只向学生传授知识点的一维课程了;还有的教师把三维目标分割成三大块来描述,教授课程时将三大块平均用力,将每一块贴上标签;第四,一些教师在實施目标的过程中往往矫枉过正,对情感态度和过程方法这二维部分太过关注,虽然让课堂气氛得到活跃,但科学严谨的物理知识技能就不能很有效传播。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就要对课程内容仔细分析,对教学方法认真反思,让三维目标在相互促进渗透中得到实现。
2 认真掌握物理教学的本质
新课改后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实践能力抓为教学重点,倡导学生在自主的科学探究中进行物理学习。科学探究不仅是学习方式和内容,还是一种学习目标。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将物理知识技能有效学习,还体会到了物理学习的科学实验乐趣,更加;了解物理学习方面的精神和思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关于这方面也存在着不足:第一,让科学探究成为一种花哨样式,创意十足却缺乏深入思考;第二,一堂课的探究教学进行到最后通常是由教师总结结论,这就大大削弱了科学探究的目的性;第三,没能将科学创设情景、关键问题讨论这些科学探究环节有效设置,让学生不能在理想环境里得到物理知识与信息;第四,有限教学时间和丰富教学内容间 存在矛盾和冲突。介于此应采取的解决对策:作为教师首先要将科学探究意识融入教学中,从学校设备设施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对探究内容全面的进行模块分析,让探究教学循序渐进。探究内容要遵循从易到难,探究层次就依照从低到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还要将教学内容规划在计划时间内,让学生能在足够时间里完整学习知识内容。
3 合理提高物理教学要求
课改后的物理教学内容在规定上范围非常广但刚性内容又非常少,所以物理教学的弹性空间特别大,所以对于教学要求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教学思想被教学大纲和旧教材影响,将教学难度随意增加,例题设置也超出范围;第二,一些教师作为教育者却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新课改后的教学内容不主动学习和思考,只是大刀阔斧的补充理论,并不能起到实际教学效果;第三,由于教学内容多,难度也大,拓展范围又广,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学节奏自然快,所以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理解消化的时间也自然不够,就连旁听的教师也会跟不上课堂节奏;第五,教师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放心,若是学生不能立马得出结果,教师就非常着急,从而就开始了一味讲解模式。因此在新课改后的物理教学,衡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并不是看教师讲的难度更深以及讲课方式是不是头头是道,也并不是内容讲得多就是课堂效率高。教师在教学中,要对物理课程内容的难度进行有层次的归纳,要做到走得进教材又走得出教材。
结束语:
关于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课改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长期性课题。对于物理课堂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将学科本质认知掌握,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引导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积极性转变。教材不可能将教学要求全面兼顾,因此只有通过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对学生进行引导,将认识了解、物理知识技能以及思想情感三维一体化进行教学,才能保证物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蔡丽珍.高中新课程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朱恩.高中新课程低成本实验的研究报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9):92-98.
[3]武淑清.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