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运用
2015-06-10陈孟
陈孟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语言运用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01-02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运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是其中一个较为关键的因素。很多教师在语言运用方面都下了工夫,并且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如吴正宪老师的儿童化,张齐华老师的幽默味等。据说徐斌老师在刚开始教学时为了强化自己的教学语言,曾经将鞠萍、陈燕华等一些少儿节目主持人作为模仿的对象,经过长期的有意识地训练,最终形成了语调轻缓、句子生动的教学风格。
不管是哪种风格,有效的语言运用都充满智慧的含量,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语言的指引下找到思考的方向,为课堂教学推波助澜,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有效。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语言,一方面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把握思维方向;另一方面搭建思维的桥梁,启迪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笔者认为,有效的导入语言首先应具有悬念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时,笔者这样导入:懒羊羊用尺子测量课本的厚度时,发现自己测得的数据无论如何都和喜羊羊的结果不一样。为此,非常难过,特别想要找到一个办法。大家请帮帮它,到底错在哪了。答对了有喜羊羊头像奖哦!
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迫不及待地踊跃发言,而且都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当有学生提出猜想,懒羊羊和喜羊羊测量的刻度是不一样的,肯定是这个方面出了问题时,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个笑嘻嘻的喜羊羊头像,笔者模仿喜羊羊的声音说:“恭喜你,答对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通过这样充满悬念的导入语言,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长度单位的好奇心,再加上教师轻松活泼的语言,强化了学生对新知的渴望,将数学思想悄无声息地渗透在学生的心田。
二、精确表述,提高教学实效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量刻画和定性把握,这门学科的外在表现形式除了直观化的图形,最重要的就是抽象概括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思想,而能够将这些抽象性完整呈现的就是数学语言。教师要熟练把握数学语言,力求精准、科学,保证数学概念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有效的认知,减少负迁移,从而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在对分数的定义进行表述时,往往会强调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这样的表述容易让学生产生狭隘的认识,使得他们会用“一个物体”而不是“一个整体”来建构分数概念,这为下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造成了概念上的负迁移,不利于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又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时,有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只要看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者少几,只要列出算式,用大的数减去小的数就可以了。”很显然,这种过于片面、主观性的教学语言,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陷入对数学概念的死记硬背和死套公式之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课堂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切忌随意过大,要多加推理和论证,否则就不要随便将这种“伪定义”和“伪思路”传授给学生。
三、精致评价,培养积极的学习心理
有效的数学评价,能够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带给学生积极的鼓励,激励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心态,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反之,课堂中的指责和批评,教师的不予置评,都是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发展,导致学生逃避和远离数学课堂。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评价语言,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探究性。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时,课堂上有的学生能够顺利找到长方体的6个面,12条棱。但提问时有个学生指出,长方体没有6个面,也没有12条棱,因为他找了好几遍都找不到。其他学生纷纷哄笑起来。笔者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该生,说:“没关系,只要你思考了就很棒。能说说你是怎么找的吗?”学生得到了鼓励,在其他学生的嘲笑声中坚持说出了自己的方法:原来他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比如放在墙角的洗衣机,放在桌子上的书本等,被隐藏的面或者是棱他都忽略掉了。笔者借机进行了评价并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思考:“看,这位同学真勇敢,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那么,我们想一想,如果将这些隐藏的面和棱都去掉,怎么才能画出一个长方体?”通过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学生不但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心态,有了自信心,也更有利于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