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从相惜到“友尽”

2015-06-10

凤凰资讯报 2015年42期
关键词:伊藤博文长崎李鸿章

初相识时,李鸿章是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伊藤博文是日本参政兼宫内卿;李鸿章62岁,伊藤博文44岁。两人以忘年交的方式结缘。10年后,李鸿章咽下《马关条约》这枚苦果时,或许会想不通,为什么他对伊藤博文的情谊,却只换来凌辱?

第一次见面惺惺相惜 1884年12月,日本政府利用清政府将部分驻朝部队调回参加中法战争之机,精心策划了朝鲜的宫廷政变,要求朝鲜国王成立亲日政权,这就是“甲申政变”。当时驻扎在朝鲜的清朝监军袁世凯,见形势不妙,果断率军进驻朝鲜王宫,迫使日方灰溜溜地逃回了国内。

日本武的不成,就来文的。1885年2月,日本政府派伊藤博文出使中国,看看能否空手套白狼,从清政府手里骗取一点利益。4月2日,伊藤博文用中文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说自己从北京到了天津,希望能与李鸿章见面。李鸿章十分欢迎,请他们前来会谈。

这是两人第一次掰手腕。正是在这次会谈中,伊藤博文力劝李鸿章迅速改革内政,一语击中李鸿章的心事。看着比自己年轻18岁的对手,李鸿章多少有些英雄惜英雄的感慨。伊藤博文也对李鸿章印象深刻。10年后,伊藤博文对清政府代表团成员伍廷芳“私语”道:“前在天津见李中堂之尊严,至今思之犹悸。”正是这样一种深刻的印象,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相互敬佩之情,成为两人建立私人联系的基础。

尽管两人互相欣赏,但彼此地位还是在谈判中高下立判。最终,双方在4月18日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其核心内容是:中日均勿派员在朝练兵,今后朝鲜若有变乱等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相行文知照。实际上,此时袁世凯已经控制住朝鲜局面,日本无计可施,李鸿章本应抓住时机,巩固在朝优势,把日本人赶出朝鲜,以绝后患。但他多少出于爱惜伊藤博文才华,更加看轻了日本的野心,反而将中国的优势拱手相让,赋予日本在朝鲜享有与宗主国中国相同的权利,为甲午战争爆发埋下了伏笔。这也是李鸿章首次为“友谊”付出的代价。

十年书信引为知己 从天津相识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保持了长达10年的书信往来。作为亚洲政坛的核心人物,他们的书信在解决政治外交事务之余,也包含着一种互为知己的意味。

1886年,日本制造了“长崎事件”。起因是北洋水师提督率部分船只到日本的长崎港进行维修,士兵们照例上街买些生活用品。结果,中国水兵与日本巡捕发生口角,各重伤1人。事情本不大,但日方竟召集数千人跑来持刀围攻中国水兵,导致5人死亡,6人重伤,30余人轻伤。日本民众当时排华的凶狠,由此可见一斑。可气的是,駐日公使徐承祖在事件发生后,连聘请洋人担任律师都不敢,只想简单了事,以图息事宁人。他对日本民众排华的态势不以为意,未向国内报告,还向李鸿章透露:伊藤博文独排众议,主张与中国议和。这个信息或许没有错,因为伊藤博文也写信给李鸿章,希望和平解决“长崎事件”。于是李鸿章做出了一个过于乐观的判断—伊藤博文是可以依赖的朋友。

1887年2月16日,李鸿章给伊藤博文回了一封信,说自己和伊藤博文“两地一心”,并且写道,如今的国际局势就像春秋战国,群雄逐鹿,中日两国应该如“秦晋之好”,互相倚重,共谋和平。不久,“长崎事件”在这对“好朋友”的共同努力下和平解决。有人把这看成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的第一次外交胜利,因为事情是以双方妥协告终,不再是中国单方面退让。但是,在北洋舰队总教习琅威理看来,李鸿章简直是做了一次莫名其妙的外交妥协,此时北洋水师的实力远在日本之上,完全可以借机摧毁摇篮中的日本军国主义。这是李鸿章为“友谊”付出的第二次代价。

图穷匕见还在梦里 两年后,朝鲜出现了“防谷令”事件—日本把自己的“优质大米”出口到朝鲜,再进口“普通大米”回国,赚取巨额利润。朝鲜突然觉悟了,出台一道“防谷令”,禁止大米出口,不再做这赔本生意。日本急了。1892年,第二次出任首相的伊藤博文给李鸿章写信,说朝鲜的事我跟你的公子、驻日公使李经方提过了,现在跟你说说,希望“假中堂阁下之一臂,而得妥协和局”,署名是“你的好朋友伊藤”。

接到这封信后,李鸿章当天就给驻扎朝鲜、总揽各项事务的袁世凯发电报,让袁世凯劝劝朝鲜官员,跟日本人坐下来谈谈大米出口的事,解决这个瓜葛。他跟袁世凯说,“伊藤与吾交好,非虚伪”,袁世凯看了当然照办。没多久,在李鸿章的调解下,日朝间的“大米纠缠”得到了解决。

然而,伊藤博文回报李鸿章的,是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就在日本图谋毁灭中国的时候,中国最权威的人物李鸿章还在寄望于“吾友”伊藤博文,希望中日和平共处,共同进步,这是何等的讽刺。

在日本人看来,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交情根本算不了什么。甲午战败之初,1894年11月18日,李鸿章请在天津海关任职的德国人德璀琳赴日和谈,除了给予正式的外交照会外,还特别附带上一封给伊藤博文的私函。李鸿章希望凭借与伊藤博文的私交,加快中日和谈。然而,当德璀琳到达日本时,他连伊藤博文的面都没有见着。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40多年后,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民国外交家蒋廷黻(音同服)说:“国际的关系,不比私人间的关系,是不讲理,不论情的。”可悲的是,在国内政治舞台上老辣深沉的李鸿章,却在国际交往中付出了如此天真的“友谊”的代价。摘自《环球人物》

猜你喜欢

伊藤博文长崎李鸿章
李鸿章
亲历戊戌变法的伊藤博文
为什么核爆城市长崎纪念地位不及广岛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治弱国如修坏室
治弱国如修坏室
戊戌变法毁于日本顾问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周恩来与长崎国旗事件后的对日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