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漂族”:城市新候鸟

2015-06-10老树

老友 2015年5期
关键词:老漂族漂族刊文

老树

“漂”之因

光明网2015年3月13日刊文《“老漂族”:中國式家庭生命周期历程中的特殊群体》称,以同城漂或异地漂、阶段漂或长期漂、共同漂或单体漂等面貌出现的“老漂族”,是当今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式家庭生命周期历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属于家庭结构中的父代,年龄大多在50~70岁,是一群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无奈,在本可安享晚年时为抚养孙辈而跟随子女生活的人。“老漂族”既是中国家庭生命周期新变化的产物,也是对社会化服务功能缺失的替代性补偿。

人民网2014年9月25日刊文《天津“老漂族”:随儿女漂泊他乡

就医难生活不习惯》指出,年过半百背井离乡,为照顾儿孙,许多老人“漂”在儿女的身边,学着适应陌生城市的生活。社会学家认为,“老漂族”的出现源自中国人强烈的家庭观念,80后、90后独生子女一代人是父母唯一的情感寄托,即使子女成家立业,父母仍觉得照顾好子女及孙辈是应尽的义务。

《荆州晚报》2015年4月5日刊发《异地养老:剪不断那份牵挂荆州“老漂族”的“候鸟”生活》一文。文章认为,动物的迁徙大多因为生存环境的改变,而人类迁徙的原因则要复杂得多。除了受环境影响被迫离乡外,更多的原因是情感驱使。对于“老漂族”来说,这一点更为突出。他们漂往的地方多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对于子女给予他们的清福,他们要么无奈接受,成为陌生城市的异客,要么学做候鸟,两地奔波。他们既幸福,又纠结。因为,如果不成为“老漂族”,他们就必须做“空巢老人”,不仅要独守“空巢”,还要饱尝孤独、寂寞的“空心”滋味。

中国网2014年9月26日刊文《“老年漂”,你在他乡还好吗?》称,一项调查显示,导致“老年漂”的三大主因中,83.2%的人是为了“帮子女带小孩”:其次是照顾子女的生活,占61%;还有42.2%的人是因为“想念子女”。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使得中国老人很难像国外老人那样退了休就满世界跑,纵情享受老年生活,中国老人退休后大多把给子女当好“后勤部长”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漂”之窘

凤凰网2015年3月17日访谈《“老漂族”淡城市生活:就像一部“默片”》,该网记者走访多城“老漂族”,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晚年生活。从外地农村来到无锡的吴芳英讲,每天早上7点起床,做好早饭,待儿子和儿媳妇吃完上班,收拾好碗筷后,吴芳英就推着婴儿车下楼,开始了自己和孙子的一天。由于不认识路,加上带着孩子不方便,她基本上都是在小区里转。在陌生的无锡,离开了往日的亲友圈子,大多数时间她只能跟还不会说话的小孙子唠嗑,自言自语久了,她甚至怀疑自己的精神是不是有了问题。吴芳英不会讲普通话,只会说方言,为此不太愿意开口。连去市场买菜,声音都放得很低,生怕别人笑话她。这样过了半年,终于在小区里碰到一个老乡,她才结束了漫长的“默片”期。

中国网2014年9月26日刊文《“老年漂”,你在他乡还好吗?》提到,来自四川农村的陈章仁对城市生活方式感到不适应。“以前在村里经常东家进西家出地溜个门子,和村里人拉拉闲话,抽两袋旱烟,好安逸!到这里我谁也不认识,儿子、儿媳妇聊天的内容我也不懂,插不进去话。”陈章仁说,城里规矩太多,进屋要换鞋,室内不能抽烟。上厕所要坐马桶,太麻烦。“这不,前几天儿媳妇交代我去超市的有机食品柜台买菜,我看了价格觉得实在太贵,就去了农贸市场买,结果还惹得儿媳妇不高兴!”老陈无奈地摇摇头,“我知道儿子把我接到北京是想让我享享福。但我实在适应不了。孙儿上幼儿园了我就回家咯,还是农村生活自由自在!”

人民网2014年9月25日刊文《天津“老漂族”:随儿女漂泊他乡 就医难生活不习惯》称,医保异地就医难是“老漂族”一直不得不面对的养老问题。许多“老漂族”及他们的子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并不清楚医保异地就诊的相关政策,也不知该如何办理相关手续,平日里父母感到不适、出现小毛病时,为图省事大家常会选择自费就医。“老漂族”持当地医保卡难以在天津就诊,有些允许异地就诊的,还必须先全额垫付,再凭单据回医保原籍进行报销。这样一来,许多“老漂族”都是“小病”粗略治治、“大病”回原籍彻底检查治疗。“老漂族”希望能够打破医保异地诊治的壁垒,手持医保卡走到哪儿即可刷卡看病,不用自己再全额垫付。

《海南特区报》2015年3月25日刊发《“老年漂”带孙子的苦与乐:6成人不习惯异地生活》一文。文中提到,今年59岁的孟阿姨来自山东青岛。孟阿姨告诉记者,来海口半年多,各方面都挺适应,唯独有时会感觉孤独,为带外孙女不得不和老伴分居两地,有时候会很担心老伴一人在家,照顾不好自己。孟阿姨说,她就一个女儿,在海口当老师。因为老伴不愿意跟女儿、女婿一起生活、老两口被迫分开。孟阿姨还向记者展示了她的微信朋友圈。“今年过年同学、同事聚会都去不了,心里感觉很遗憾,但又不敢跟女儿说。”孟阿姨说。

《中国妇女报》2015年3月31日发表的《“老年漂”生活在别处》一文称,对于流动老年人来说,上当受骗,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卢明生表示,流动老年人随子女迁居到陌生的城市,对地域、环境等都不熟悉,很多不法分子针对这一群体行骗。例如很多外地老年人被骗购买了假保健品后,往往选择忍气吞声。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很多“老年漂”对于陌生人表现出极度不信任,记者采访间隙,会有老人在旁边小声嘀咕:“这又是做什么广告的?”或者在记者采访时,老人摆晃着手暗示其他老人不要上当。

“漂”之解

光明网2015年3月13日刊文《“老漂族”:中国式家庭生命周期历程中的特殊群体》指出,“老漂族”作为中国家庭生命周期新变化的产物,有着合理基础,解决“老漂”问题不能只靠任何一方加以纾解,而需家庭、社会与国家共同发力。

其一,创设文化互融的家庭氛围。家庭变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首先需要通过当事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互动来化解。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并不意味着前喻文化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年轻人要始终意识到尊老、孝亲、赡养的伦理责任,主动吸收前喻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少指责,多理解,帮助老人缓解舆情压力。同样,老年人要放平心态,坦诚面对后喻文化的兴盛,多向年轻人学习,积极适应新环境,主动培养新爱好,努力走出人际孤岛。(注: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时代划分为“前喻文化时代,并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时代”。前喻文化。是指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指长辈向晚辈学习。)

其二,重构社会信任机制。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性服务机构及个人的职业化优势。缓解家庭抚育压力,将更多的“老漂族”解放出来,应努力修补熟人社会向半生人社会和生人社会过渡中已被销蚀的“熟人信任机制”,通过完善制度化约定和提供相关基层社区公共服务,逐步帮助人们消除疑虑接受服务。同时,还要培养中国人的现代育儿观,经由引导,让更多掌握科学和专业育儿技能的人为大众造福。

其三,完善福利保障制度。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应承担“老漂族”的社会保障责任。具体可根据政府的实际财政状况,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养老、医疗和福利政策,解决“老漂族”社会保障的管理和居住地“两不靠”问题。制定特殊优惠政策解决其医疗难问题,保证其享受当地老年人的基本社会福利,将“老漂族”纳入当地街道、社区服务网。

中国江苏网2015年3月17日刊文《聚焦城中“老漂族”:他们渴望心灵不再漂》称,“老漂族”这一群体因亲情而生,也因亲情而困惑。无论是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应该为这个群体做点什么。

子女能做什么?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医师曹磊明建议,子女应多与父母交流,多关心父母的心理状态,“应该帮助老人尽快融入社區。让自己的父母跟周围年龄相仿的邻居一起买菜、聊天、串门,逐渐形成新的朋友圈。孩子不在身边时,老人可以有个伴,至少有个说说话的人。”对于分居两地的“老漂族”,子女应尽量创造条件让父母生活在一起,至少可以定期把一方接来或把一方送回老家团聚。

“老漂族”如何自得其乐?曹磊明认为,老人们首先应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把烦恼和实际感受说出来,不要闷在心里,主动与孩子沟通能解决不少问题:其次是主动融入周边环境,这有助于排遣孤独。对于两地分居的“老漂族”,与老伴多通电话常联系,知道彼此的情况,老夫老妻互相说说心里话、互相开导其实比孩子们的劝说有用得多;再者是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做一件喜欢的事是“老漂族”排遣寂寞、寄托精神的最好方式。在日常空闲时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没准还能找到投缘的新朋友。

新华网2015年2月26日刊文《“老漂族”何处安放晚年?》。对于如何破解“老年漂”碰到的一系列难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人研究专家孙鹃娟提出:政府相关部门应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福利保障要惠及常住人口而不只是户籍人口:家庭成员需要充分肯定并重视老人为家庭作出的贡献与价值:老年人自身也需要去主动发掘资源,主动融入;此外,社区应提供交流平台。

“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和医保制度,以流出地医保作为统筹标准,打破异地医保的瓶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董磊明表示,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解决“老漂族”社保城市、农村“两不靠”的问题。

编后:“老年漂”是一种生活状态。“主动漂”一般没有内心的纠结,而“被动漂”就需要调整心态了。若想“漂”得快乐,不仅需要子女关心照顾,更要主动走出家门融入新环境,在社区邻里中寻找志趣相投的“老伙伴”,发挥自己兴趣爱好或参加社区活动或在家自娱自乐,在逐步适应他乡生活的同时让精神也随之“扎根”,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儿女,在为生活奋斗的同时多想想为你操劳一生的父母,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千万不要让等待成为遗憾。

责编/花语

猜你喜欢

老漂族漂族刊文
“老漂族”的类型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认知-行为”双维度框架
UNDER ONE ROOF
《中国教育部》刊文报道汕大打造奉献文化的丰硕成果
“老漂族”我们如何安放你们的生活
“老漂族”生活适应情况调查
再社会化视角下“老漂族”的城市适应与个案工作介入
“老漂族”
基本药物制度背景下山东省乡镇卫生院慢性病患者处方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他汀类药物对胃癌预防效果的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