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述评
2015-06-10叶艳妮
叶艳妮
摘 要:谭载喜先生的《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以史为线,对西方翻译发展史进行了综合论述,意义重大。本文从框架结构、整体特色,以及不足之处三个方面对此书进行论述,借此给予他人以启迪。
关键词:《西方翻译简史》;述评;启迪
一、本书结构与主要内容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初版于199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自出版以来,《简史》一书受到了翻译学界的重视和欢迎,并于2000年重印。最近在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的主持下,经专家、学者审定通过,《简史》一书被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从而有机会增订再版(谭载喜, 2005)。
全书除南木先生作序外共分为六章,另附有详细的“西方翻译史大事记”、“参考文献”、“重要人名索引”。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西方翻译史发展的总体框架,给读者以整体印象;后五章详细介绍了绪论中所阐述的内容。下面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从历史发展角度概述了西方翻译史上出现的六次高潮,简述了各个时期翻译的性质、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主要观点,并对西方翻译研究史的意义和价值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为“古代翻译”,主要涉及了古罗马的拉丁语翻译和早期圣经翻译,介绍了从安德罗尼柯到奥古斯丁等早期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在此期间,西塞罗明确地提出了直译和活译的问题,文学家和翻译家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先后形成了以西塞罗、贺拉斯为代表的活译派,以斐洛、奥古斯丁为代表的直译派,和以哲罗姆为代表的活译(或意译)、直译兼用派即折中派(谭载喜, 2013: 32)。
第三章为“中世纪翻译”,介绍了西方中世纪翻译史的三大主要标记:初期的翻译家波伊提乌、中期的托莱多“翻译院”和末期的民族语翻译。作者指出,整个中世纪时期,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是没有系统的,特别是在波伊提乌发表了重实践不重理论的客观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观点之后(谭载喜, 2013: 53)。
第四章为“文艺复兴时期翻译”,介绍了西方民族语翻译的发展,主要探讨了以德国、法国、英国当时欧洲三个主要国家的翻译理论。在此时期,德国民族意识进一步加强,15世纪机械地模仿拉丁语的风气逐渐消失,意译法取代了逐词对译法而占据主导地位。法国的复古之风开始盛行,翻译的重心从宗教作品转向古典文学作品,其中多雷领先于德、英各国的理论家,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关于翻译的基本原则。英国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翻译活动的高峰之一,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翻译家(谭载喜, 2013: 55-56)。
第五章为“近代翻译”,论述了17世纪至19世纪德国、法国、英国、俄国这四个西方国家翻译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取得长足的发展。作者认为虽然西方近代翻译不如文艺复兴时期浩大,但所译题材不仅涉及古典而且其广度比文艺复兴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该时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构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的又一重要时期。
第六章为“现、当代翻译”, 首先概述了现、当代翻译概貌,接着按照地域分别介绍了中欧、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低地国家及以色列的翻译理论,并特别介绍了苏联翻译研究中的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
二、本书特色
(一)以史为线,脉络分明
《简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依据西方历史分期,分别介绍古代翻译、中世纪翻译、文艺复兴时期翻译,近代翻译和现、当代翻译;本书在探讨翻译发展史和翻译理论的同时,还对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而另一特点就是在每一个阶段分国别对西方翻译史进行梳理。以时代为主线,以每个时期的著名翻译家为辅线,主辅结合,作者呈现给我们一条清晰的脉络:从最初的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奥古斯丁等文学家、神学家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之余附带的零星译论谈起,到后来不断涌现的多雷、巴特、穆南、施莱尔马赫、卡特福德、斯坦纳、加切齐拉泽等翻译理论家提出的比较系统的翻译理论。
(二)述评相间,启示读者
本书作者并非机械地记载史料,而是将自己的评述和观点恰当的融入其中,详述与评论相结合,相得益彰。作者在每一章都对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评论,帮助读者理清思路,掌握主旨。如在“近代翻译”这一章节, 作者就不止一次地提到自己的观点:他在描述近代翻译特征时,评价到“这一时期的翻译不如文艺复兴时期浩大,但所译题材不仅涉及古典作品,而且其广度比文艺复兴时期实有过之而无不及”(谭载喜, 2013: 84);在描述翻译理论时,他又评价到“理论家们开始摆脱狭隘的范围,提出较为全面,系统,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理论模式”(谭载喜, 2013: 86)。此外,作者在谈到某些著名翻译家的译论时,也是有分析有主见。如在谈到奈达的“翻译交际说”时,先是对奈达的理论进行分析,然后加入自己的评论。
(三)资料丰富,叙述详细
看过本书的读者都会感叹本书资料之丰富,叙述之详细。作者对各个时期西方译事的发展变化、主要流派及其动向,以及有关历史事件作了概要的回顾,对其中杰出的翻译家和理论家的经历、代表译作和论著都作了重点介绍。作者逻辑分明,层次清晰地表现了如此繁多的史料,本书确实名副其实!
三、本书不足之处
(一)通读全书不难发现,作者在搜集资料时主要集中在英美法等西方国家,而对于西方其他国家翻译史的介绍则着墨较少。
(二)《简史(增订版)》采取的按历史分时期、分阶段的写法纵然利大于弊,却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即不易使翻译活动本身发展变化的历程与一般的历史分期完全吻合,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邵璐 周欣, 2006: 63)
(三)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印刷错误。如在“近代翻译”第二节(第93页第四自然段)中,将“莫克鲁瓦”印成“克鲁莫瓦”。
然而,这些所谓的不足并不能影响到《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在我国译界的崇高地位和作者的卓越贡献。也希望藉由作者的贡献激励我们年青一代对翻译史的研究。
四、结语
《简史(增订版)》的出版,一方面填补了我国研究生翻译教学中西方译论教材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是翻译界对西方译论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成果,是翻译学学科建设中基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学习借鉴西方译论的一个依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愿这块“他山之石”帮助我们加快译学建设的步伐(邵璐 周欣, 2006: 63)。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谭载喜.关于西方翻译理論发展史的几点思考[J].外国语,2005 (1):53.
[3]邵璐,周欣.博综约取示人门径—评《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