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审丑
2015-06-10樊高峰
樊高峰
摘 要:长期以来,人们对“审丑”有着很大的曲解。从某种意义上歪曲了审丑的真正内涵,导致了审丑要么被当成玩丑。这都是因为没有弄清楚审丑的真正内涵。丑作为一种存在现象,是与美相并存在的一种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存在状态。因此,作为关注人文性的艺术更应该关注审丑及其意义。丑在艺术中应该是以否定的终极形式出现而非相反,那么审丑其实就是对丑的体认和审视,进而使审丑的主体在审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远离丑,靠近美和善的心理诉求。
关键词:丑;审丑;否定性;艺术价值
一、丑与审丑
(一)丑的概念界定
在当下,对“丑”内涵的界定基本上已达成了共识。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丑即是丑陋、可恶之意。进而延伸到可恶、可怖、狰狞、阴森以及血腥、暴力之类等,这些也被认为是丑的。因而我们对丑的理解则是:丑是与美相对的存在现象,“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因此,进一步讲丑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文化心理实践中对本身丑陋、可怖的事物以及蕴含着丑陋、可怖性质的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而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分类也极其复杂。因此,我们这里只做简单化处理,将其分为两类。
(二)丑的分类及其存在基础
研究审丑,我们基于对丑的内涵的界定,将丑分为两类:第一:事物外部形体上的丑恶、畸形、肮脏等;第二:由事物内部透射出来的可怖、卑劣、荒淫、血腥等此类悖逆人伦人道的内容。在审丑的发生场中,这些事物都能强烈地刺激审丑主体的生理感官及其心理感官,从而引起审丑主体视觉和情感心灵上尖锐的矛盾冲突,例如道德与非道德、正义与非正义等的激烈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产生心理反差,使得我们在这种特殊的心理情况之下,反思问题,思考人生。在当下的社会中,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导致了传统的迷失,道德的沦丧,人们精神的迷离。社会中丑无处不在,所以我们需要暴露丑,反思丑。丑以艺术的方式出现,从而使得人们可以在审丑的过程中,发现社会问题,发现人类自身的愚蠢、可笑和无知,最终反思当下,思考自我,提升自我。
1.形体丑
形体丑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分析的。由于人类长期形成的心理机制以及对美的精神诉求,导致了人们更倾向于接受能让自己获得愉悦感的事物。当很多事物的形体不符合人类的这种直觉感受时,人们就会感觉到一种强烈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就引的直接效果就是这些事物不美,可见丑一般都是与美相对而言的,因而,丑的存在也是有理由的,这样审丑就有了基础和必要性。再审丑的过程中,最后的结果是促使人们远离丑、摈弃丑甚至于反思丑。
形体丑举例:蟾蜍,乌鸦,蜘蛛,鳄鱼,腐尸,癞疮疤甚至是鼻涕、大便等等。這些事物本身不能给人们带来视觉快感,然而它是存在的,在艺术的视域下,他们往往可以在艺术作品中以否定的形式或象征存在,而它的象征意义本身代表不详,丑恶,堕落等,而人们可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反思丑,进而向美、向善。
2.性质丑
性质丑主要是从文化心理学角度分析的。指的是无论形体丑或不丑,但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内部组成部分蕴含着一种丑恶,而且透射出一种悖逆人伦人道的消极意义。例如各种丑陋的社会现象:色情、暴力、吝啬等,某些富丽堂皇且荒淫不堪的私人会所的浊臭荒淫;这些在艺术作品其实早已有之:人物形象如葛朗台,阿巴贡,严监生等因自私而折射出的人性丑;电影作品中的色情、暴力、迷醉所折射出的人类的堕落等。这些事物现象也许从外观上看不是丑的,但是却因其辐射的消极能量在性质上却是丑的。然而我们可以进行一种艺术处理使其在审丑的过程中,刺激人们良知的发现,震撼或惊醒无知甚或正在违背良心的人们。所以,此类丑是可以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的,与此相关的审丑也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三)审丑及其内涵
在审丑的范畴中,“否定性”很重要。这里的“否定性”即审丑时的否定性心理,它不同于玩丑。因此,这就使得我们在审丑发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主体的情感价值趋向,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丑本身的把玩和关注,表面现象往往是靠不住的,要深入到丑这一事物的深层原因中去,即探究它的深层意蕴。
那么审丑的深层意蕴到底是什么。例如我们看到:一个浑身长满了癞疮、衣服破烂、头发蓬乱且脏臭的流浪者,大多数人顿时会产生怜悯同情心。但仅仅这样还远远不够,你偶尔看见一个也就罢了,繁华的地段满大街都是的,这难免是一个复杂而值得审视的问题。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这种情况下往往有三种结果:1.有人肯定不愿多看一眼,觉得脏臭;2.有好心人会怜悯同情;3.有些人多加思考、愤慨进而审视探究其根源。在第一种结果中,如果说一开始感到的恶心,那只是停留在丑本身的层面。最关键的审的过程,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审视的过程中,应该持有批判性否定性的心理情感倾向,进一步挖掘其表层现象下的深层原因,而不是这一事件本身。例如在这一件事情的深层上,甚至会使得我们想到人类之间的残忍、资源分配的不均甚至其他更为复杂的原因。这个过程就会是一种良知的共鸣过程,这也是审丑的必要性之所在。这样一来某些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中诲淫诲盗、凶杀等都必须以否定性的心理去加以审视批判发现其产生或存在的深层原因,从而发现丑的艺术价值。
总之,丑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合理”的。我们不能完全摈弃丑,甚至遮蔽丑,但是丑要是进入到艺术中就必须是一种否定的形式,而非相反。那么,审丑即在审视丑的过程中发现丑中的不合理、进而远离丑并走向善,但是在审丑过程中必须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精神状态,所以审丑对其主体的艺术水平要求很高。当然,审丑和审美只不过都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过程中的两种精神状态,它们是异流同源的,终极追求都是善和幸福。
二、审丑误区的批判
(一)遮丑的批判
在传统意义上,缘于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和美学因子,丑往往是被遮蔽的。鲁迅先生曾说:“譬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龟,画果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1]这里是说绘画的,其实可以适用于所有的艺术作品。当然从儒学思想的角度,往往隐而不宣,过分就会遮遮掩掩。我们对这句话总体是持否定态度的。众所周知,曹雪芹在写到贾府公媳乱伦时,本来是想通过露丑来进行批判的,最后迫于压力而放弃,无奈增删数次,如对秦可卿的冤死曹雪芹只是寥寥数笔带过,其批判性不强导致了审丑的魅力大减。然而,70年代以后,人们对丑及其艺术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很多丑进入到了艺术作品,从而增强了艺术品的批判性。例如郁达夫、莫言等就其作品中将丑描写的淋漓尽致。如莫言作品中大量充斥着暴力的刑罚、剥皮、血腥的惨杀场面等。《红高粱》中就细致冷静地描写了罗汉大爷被剥皮的全过程,作者写道:“罗汉大爷的头皮褪下,露出了青紫的眼珠,……露出了一棱棱的肉……脸皮被剥掉后,不成形的嘴里还呜呜噜噜地响着,一串一串鲜红的小血珠从他的酱色的头皮上往下流。……”[2]
这种使人头脑眩晕,心跳加快的描写场景一般人看来着实恶心,但是只有把这些丑、恶揭露出来,进而揭发人类的罪恶心理。使得人们审查自己,认识自己。因此我们应该善于暴露丑,揭发丑,使人们在审丑的过程中警醒,不在自以为是,进而引以为戒。如果一再的回避、遮蔽丑,其实反而助长了丑、恶的滋生。这就是提倡艺术作品中描写丑的意义所在。然而随着商业时代的到来,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泛滥,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容易扭曲,因此更应该防止玩丑大行其道。
(二)玩丑的批判
在审丑过程中,有一种误区不得不提,那就是把玩丑误以为是审丑。我们前面提到,审丑是对丑的否定性体认,而不是玩赏。有的人认为审丑从主体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宣泄,即认为审丑“宣泄的是一种阴暗的东西,寄托的是心底深处的郁闷、痛苦乃至仇恨”。这些都是明显的玩丑,还不能上升到审丑的层面。这种类似的曲解现象在影视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最为常见。再加上网络文学和网络游戏的迅速发展,许多恶俗文学和恶俗游戏日益猖獗,有些人打着审丑的旗帜在玩丑,破坏了艺术的土壤。如果大肆玩丑、欣赏丑的话,那就容易将人们引向一种悲观、绝望、甚至厌世的消极情绪中去。还有审丑对主体的艺术水平要求极高,这也就要求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如果审丑主体的欣赏水平低下,就会导致玩丑代替审丑,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三、审丑的艺术价值
审丑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审美疲劳的冲击下,人们已经漠视了美的存在。在沾沾自喜中,自以为是,在自我蒙蔽中丑大行其道,例如影视剧《小时代》。因此,我们更应该揭发丑,暴露丑,进而认清丑,远离丑,使人们向美向善。
(一)警醒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丑不同于美,它往往是隐蔽的。因此我们就更应该借助于艺术的手段予以暴露,让人们清楚的意识到丑是大量存在的,通过对丑的发现和体认,进而反观自身,警醒自己。在意识到丑时就会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进而产生挞伐社会不合理的勇气,使社会向着更公正、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二)审丑与崇高
康德曾说:“丑本身不一定是崇高的,但丑与引起恐惧的性质联系在一起,就显得崇高了。”[3]的确是这样,审丑与悲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审丑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产生崇高感。在古希腊悲剧中,一般反映的人的生命的有限或能力的有限导致了人类在与自然抗争过程中走向毁灭。人们在看悲剧时心灵得到震撼,进而产生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感。而近代意义上的悲剧则是美好的事物由于性格缺陷遇遇恶势力导致悲惨的结局,进而来揭示人类生活中的罪恶。悲剧主人公基本都是人类理想、愿望象征。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进而引起人们的悲愤和同情,同时来反思自我以便心灵得到净化,而主人公往往给人一种崇高感。在审丑過程中,人们的心灵也遭到震撼。例如前面举到的三种审丑类型都能使人产生一种恐惧和后怕,而这种恐惧和后怕往往会使我们检讨自我,反观社会,同时,丑往往又是和毁灭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点上和悲剧有相似之处。人们在审丑中就会产生一种恐惧感,而这种恐惧感又会对在丑中毁灭产生一种敬畏感和崇高感,例如莫言《红高粱》中的罗汉的惨死。
总之,丑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应该被正视。而审丑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则应该在对丑进行批判性否定性的认知过程中,探求丑存在的深层原因,并从中获得深远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46.
[2]莫言.红高粱家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2.
[3]康德.判断力批判[M]上卷.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