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扬道移署清江浦缘由——纪念清江浦开埠600周年

2015-06-10

档案与建设 2015年7期
关键词:清江浦淮扬淮安

李 洁

(淮安市档案局,江苏淮安,223001)

清江浦,位于古淮河南岸,1415年由明永乐治水名臣陈瑄主持开凿河道而成。清江浦的建成开埠,促使运河船只可南往淮河驶向江南杭州,北通临清入“卫运河”直达北京,京杭运河全部畅通。其后,陈瑄兴建漕粮仓,将清江浦交通枢纽作用的发挥推向了极致,清江浦迅速成为长江以北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经过明清两代各朝皇帝近500年的治理和搬迁,清江浦逐渐成长为“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街)栉比数十里不绝。北负大河,南临运道,淮南扼塞,以此为最”的通商大埠。而清江浦开埠带来的河道畅通和区域优势,使其成为“七省咽喉”、漕运枢纽、盐运要冲,并被赋予“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美誉。

正是清江浦如此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明清两朝历任皇帝均十分重视清江浦的咽喉作用,将众多政军机构移驻于清江浦。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河道总督由山东济宁移驻清江浦。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清河县治于清江浦。咸丰六年(1856年),南河总督被裁撤,漕运总督署由淮安府迁至清江浦江南河道总督署内。咸丰十年(1860年),设淮扬镇总兵归于漕督节制,常驻清江浦,这是驻清江浦的最高军事机构,对清江浦的地位影响极大。光绪三十年(1904年),漕运总督恩寿奏准在清江浦设铜元局,清江浦遂拥有铸币权。连续有政治、军事机构驻扎清江浦,进一步确认了清江浦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地位。

这期间,作为淮安重要地方行政机构之一的淮扬道亦移驻清江浦。据《清会典事例》记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江苏省“淮安所属之山阳、盐城、清河、桃源四县,责成淮扬道”。故清乾隆时期的淮扬道,是在江苏省之下,分管淮安大部分地区行政事务的重要国家机构。同时,淮扬道还受命于江南河道总督,担负着治理淮安河道的重要职责。

乾隆《淮安府志》卷十一记载,原淮扬道署址“先为总兵府,后驻海运道,改驻淮海道,今为淮扬道公署。乾隆十二年重修。鼓亭二座,仪门大门三间,大堂三间,穿堂三间,后厅七间,寢堂七间,宝敕堂五间,厅堂厢房各六间,七星楼七间,宾馆三间。”同治《山阳县志》卷二记载:“淮扬道署在城东,本明总兵府,后为海运、淮海、淮扬各道署。”由此可知,淮扬道署地址原在淮安府署所在的东门大街东端,是明朝漕运总兵府旧址,几经变迁,为江南河道总督下属的各道道署。《跰躃余话》卷五记载:“淮扬道旧驻府城,乾隆五十八年始移至清江浦。嘉庆九年,废署改为孚佑帝君庙,俗称吕祖殿。”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淮扬道移署清江浦,旧址其后改为孚佑帝君庙,解放后为工厂。

为何掌管淮安大部分地区行政事务和治河重任的淮扬道会从当时的行政中心——山阳县城移至清江浦呢?又是何人何时以何缘由促成了道署的搬迁呢?一道清乾隆御笔朱批的奏折为我们再现了历史的印迹。

乾隆五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1792年12月8日),有统辖江南河道事务之责的两江总督书麟、专职治河管河的江南河道总督兰第锡两位朝廷重臣,联名向乾隆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事由是“奏请暂借养廉银移建河道衙署”。折中称,根据时任淮扬道的谷廷珍呈报,淮扬道“衙署设立淮安府城内,因年久损坏,应行修理”。于是,二人根据所了解的淮扬道管辖事务,综合考虑各方原因,提出在衙署需要修理之时,呈请皇帝借支养廉银二千两,将淮扬道山阳旧署移建至清江浦地方,以便其各项事务的管理。

既是为了更好地管理河务,为何道署移去了清江浦,而不是清口重镇马头,亦或是水患要地洪泽湖畔呢?书麟、兰第锡二位大员也是会同经验丰富的江宁藩司、河库道官员几经调查,详细商酌后得出结论——清江浦此地最为合适,并于折中对此做了详细说明。原因不外乎“天、地、人”三方面因素。

1.地——清江浦之地势便捷

淮安之地,处淮、沂、沭、泗诸水下游,承泄豫、皖、鲁3 省21 万平方公里面积来水。因此,历史上的淮安,如遇河道淤塞、宣泄不畅,则沦为无岁不灾的“洪水走廊”;如河道畅顺,四通八达,则成就出繁荣几百年的璀璨明珠——清江浦。河道对淮安一地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治水治淮治河道,则成为历代君王不惜财力、物力、人力来施行的一项重要政事。清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到清口,亲自视察、监督、指导治水事宜。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到清口,视察河工,对河臣面授机宜。他所留诸多御笔碑刻,大多说明黄、淮、运河工程治理的重要性。

作为承担了治理河道具体工作的河臣——淮扬道,其衙署选址之时,首先考虑的便是治河之便。书麟、兰第锡两位大臣在折中写道:“清江地方下距淮安府三十里,上距洪泽湖亦三十里,距清口、运口则仅十八里”。根据治理河道的重要性和兼顾性,清江浦地势与几条河道均相去不远,处于枢纽中心的位置。道署建于清江浦,便于道台兼顾各管辖地段、河道的查看和治理。

2.人——淮扬道之职责所需

淮扬道应当移署清江浦的第二个因素便是道台的职责所需。乾隆帝在位时,淮安河道治理任务可谓繁重。每年黄河抢修之时,淮扬道要负责所有工程项目,随时听取外河、山安、海防各厅汇报,商量定夺相关工程事宜,发放工程钱粮,并需经常到工地现场“查勘督办”。不仅如此,“每年漕运由清口渡黄,进杨家庄中河北上,皆系该道管辖”。

为了协调做好以上各项职能工作,既方便综合调度,又便于听取汇报,查勘工程,历任道员每逢汛期,多会在清江浦租房居住。虽衙署未搬至清江浦,却已有在清江浦办公之实。

3.天——移署之时机合宜

以上奏折内容均是说明了移署的意义,似乎移署之事已是箭在弦上,迫在眉睫,就等待着一个时机便水到渠成。此时,淮扬道古廷珍来报,淮扬道署“因多年未修损坏不堪,该员请借养廉办理”。原来,道署已经破损不堪亟待修整。这个关于修葺道署的提议成了推动淮扬道署搬迁的契机。

书麟和兰第锡认为,既然历任道员已经形成了汛期租住清江浦的惯例,那么与其重修原署后再闲置不用,不如直接将淮扬道署移建至清江浦地方,如此,“凡河湖各工修守机宜,可以就近督率巡防,实于河工有益”。

至此,两位朝臣已综合多方因素将请求移淮扬道署至清江浦的原因阐释清楚,其后还对移署银两来源和扣缴办法做了粗略说明。乾隆皇帝阅折后,朱批“早当如此”。第二年,淮扬道便顺利移署清江浦,一直延续至咸丰十年,捻军攻入清江浦,大小官衙、商铺于战火中被付之一炬。

一道请求移署的奏折,寥寥数字,却让后人领略到了清江浦地方“河务废,此地为漕务中心;漕务废,此地又为军政中心”的重要政治、交通地位。

历史前行,沧桑巨变,如今已600岁的清江浦早已失去了当初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淮南扼塞”的重要作用,也再无“夜火连淮水,春风满客帆”、“灯影半临水,筝声多在船”的繁盛景象。清江浦随着城市化进程,已经与原淮阴市日渐靠拢、融合,成为淮安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浦区。

猜你喜欢

清江浦淮扬淮安
淮安清江浦区专委牵头 遇事不愁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淮扬狮子头
漫话清江浦
精工细作 淮扬雅味
京剧大师王瑶卿与清江浦大戏台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文脉清江浦 非遗“磁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