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藏正阳法学院文献二则考
2015-06-10刘波儿
刘波儿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原处于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等学府纷纷内迁,给相对欠发达的西南地区注入了高等教育的活力。抗战胜利后,随着这些高校的复员回迁,中国西南地区刚刚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事业又面临衰微的窘境。
为了便利于西南地区的学生继续接受教育,1946年3月,时任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的居正在重庆创办了正阳法学院,希图“以安定社会,保障人权,讲求组织管理,而解决人事问题为首要”的法制精神培养建国人才。居正认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社会科学与日新月异的自然科学,不能相辅相成,反令聪明睿智的人士、苦心孤诣的发明,大部分变作了助长强暴、危害社会和人类的工具。”[1]因此,在学校创办之初,居正就为其规定了“以法治国”、“以法救国”的办学宗旨。为表示对正阳法学院的重视,居正亲自担任了学院董事长,并延请了陶惟能、肖绍、王缵绪、刘航琛、潘昌猷、杜岷英、江庸、夏勤等政法界要人担任学院董事。学院院长、副院长分别由居正、夏勤担任,由于二人并不常驻重庆,实际掌管院务的是担任教务、训导、总务三处主职的易世珍、肖绍、赖健君。
居正对正阳法学院寄予厚望。他指出:“我们这新生的正阳学院,与北平朝阳学院,有如幼弟长兄,具着最密切的渊源关系”,“将来必更能相互提携,精诚合作,正阳朝阳南北媲美,并驾齐驱。”[2]不负居正所望,正阳法学院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正阳法学院创办之初,设法律、经济二系及会计专修科,成立之初仅有教师18人,学生419 人[3],第二年教师人数增至39人,学生则达到了783 人[4],可见学校主办者工作之勤力。遗憾的是,正阳法学院仅仅办学三年,又偏于西南一隅,在北平朝阳学院的盛名之下,长久以来不为大众所知。笔者在整理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馆藏居正相关文献时,获阅两封由居正先生的孙女居蜜博士捐赠的信函,识读出来,钩沉出正阳法学院的发展史,以飨读者。
一、易世珍就正阳法学院迁校马鞍山新址事宜致居正函
觉公吾师道席奉读:
手教欣悉。
德轺不久可以莅渝,当经转达,在校员生莫不欢欣鼓舞,翘盼早日惠然命驾,俾获昕夕承领训诲,何幸如之。新觅定之马鞍山房屋正积极布置,因该处建筑甚佳,不便改造,另于体育场旁添造可容二百人之教室两间,预定两周完成,以资应用。拟将法律系三四年级两班(约三百余人),迁往新校舍作为第二院,设主任、组员、女生管理员共三人,由彤云兄及生轮流前往照料,其余经济、会统、合管三系及法律系一二年级学生(约七百余人)仍在校本部。定明天起开始缴费注册,每人缴学杂费银元三十七元五角,寄宿生另缴宿费六元(较渝区私中犹低),二十一日起正式上课。教员大部分聘齐,惟少数特殊课程因渝方无适当人选,正向立法院、外交部及政治大学迁渝人员中物色,预料本学期教授阵容可能较以往更为整齐。吾师来渝驻节之所已嘱事务组人员在马鞍山新校舍布置就绪,该处位于扬子江畔,交通便利(进城只需二十分钟),空气清新,树木阴翳,雨景尤佳。吾师及师母可以在此久居,至生活上一切所需皆无庸考虑,以学校情形言,如不大规模建设,维持现状,尚有余矧,西南可堪自立之同学近千人,皆奉吾师为泰山北斗乎。何时命驾,乘何飞机,同行几人,敬乞先行赐电示知,以便郊迎,余容面禀。
肃此祗请教安并候师母安好。
生 易世珍拜肃九月九日
二、邱祖申就正阳法学院成立校友会事宜致居正函
觉公院座钧鉴八月廿一日:
手谕奉悉,承示各节遵已转致各同学注意。
钧座爱护同学,教诲入微,益使我万千同学向往不已也。同学录印成,错字较多,乃以事先筹备怱促,尤其关于序文、校史之部,叠向校方催索未得,及已付梓前夕始漏夜赶排,又以原稿潦草致校对疏虞,舛误特多,诚属憾事。最近拟发行校友通讯一种,尝由同学自己校对或可避免错误,待出版后当再端函呈阅。再本期毕业同学计法律系五十人,会计专修科五十二人。除法律系原有职业者廿余人以及毕业后由校友会向各方接洽获得职业者十余人兮,现尚有六十余人,未曾获得职业,而尤以会专同学较多,且有一部分仍寄居校内矦(候)事者。值此时局紧张,工商业极不景气之时,校友会力量有限,未能彻底解决毕业同学之职业问题,殊感惭愧。目前除再向各方洽商外似无有效办法,兹为迅求事功起见,乃不得不冒渎清神赐予□援。可否恳乞钧座函示校方就助教职员中尽量容纳一部分同学,再请赐函司法行政部张部长,设法派用,现该部业已全部迁渝,仅张部长尚留穗,此间由朱次长树声主持为蒙。垂意即乞。赐书由校友会负责代为登记接洽,俾能逐渐解决。钧座作育英才,不遗余力,□不忍见门墙桃李备受毕业即失业之苦也,坿上宣纸一束,除恳书“私立正阳法商学院校友会”字牌外并乞另赐墨宝赐呼晏如,以便永志化雨之恩,余容后禀。念。
福示敬叩
钧安
校友会牌纸样另封寄尘
受业 邱祖申 谨印
九月六日
易世珍和邱祖申二人皆是居正的得意门生,易曾长期负责正阳法学院校务工作,邱祖申亦是校友会的主要工作人员。他们这两封信均涉及正阳法学院具体校务事宜,是稀见的文献资料,对研究正阳法学院校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逐一进行考证。
三、关于两封信成文时间的考证
这两封信均只署日期,未提及成文年份,因此需要对其所涉事务的具体年代进行考证。
首先,在《易世珍就正阳法学院迁校马鞍山新址事宜致居正函》中,易世珍提到,当时在校学生人数约为一千人。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所编的《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47年时,正阳法学院在校学生总数为784人,考虑到学校办学规模应当不断扩大的规律,此信当写于1947年之后。又,信中涉及居正与夫人赴渝后的起居安排事宜,可见此信成文不晚于居正离开大陆,即在1949年11月之前。1948年9月间,居正正处于与蒋介石竞选失败后的蛰伏期,据《居正日记》记载,此时的他闲散于上海、南京等地,享受家庭田园之乐,并无赴渝计划。而在1949年9月27日的日记中,居正提及自己由广州赴重庆的行程:“早六时半起,七时半许乘洪车到白云机场”,并于“午后二时到九龙坡”。在此后的9、10月间,他多次记录了自己前往正阳法学院巡视并与易世珍会面的行程(据10月20日、10月31日日记)。因此,基本可以推断,此信应当写于1949年9月9日。而那一时期,易世珍正担任正阳法学院教务长一职,信中提及的其主持聘请师资一事也符合他的职务身份。
再对《邱祖申就正阳法学院成立校友会事宜致居正函》进行考察。邱信中主要关涉正阳法学院学生就业一事,提及拟函请“司法行政部张部长,设法派用”学院毕业生,但“该部业已全部迁渝,仅张部长当留穗,此间由朱次长树声主持为蒙”。这里的“张部长”、“朱次长”可作为考证的切入口。根据《民国职官年表》,曾担任司法行政部部长的张姓官员仅有1949年3月21日上任的张知本。同年6月4日,朱树声任司法行政部常任次长,由此形成了张、朱二人同僚之势,与信中所述一致。可见该信只可能写于1949年6月之后,而此时正值国民党节节败退,信中提及“时局紧张”的情况也与实际历史环境相符。因此,该信写于1949年9月6日应无疑义。
这两封信写于同一历史时期,为我们勾勒出重庆解放前夕正阳法学院的历史生态提供了参考。
四、关于信函内容的考证
从易世珍的信来看,当时正阳法学院刚刚设立了位于马鞍山(此处的“马鞍山”应指位于四川达州市宣汉县的马鞍山)的新校区,易称之为“第二院”,即将新建两个能容纳200人的大教室,仅法律系三、四年级就有300余学生迁至新址,并且仅重庆一地已有近千名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可见此时的正阳法学院办学规模不小。为了满足办学需要,学校正试图从立法院、外交部及政治大学的迁渝人员中选择教师,教师来源层次较高。这不仅证明正阳法学院具有较好的口碑声望,也可印证出学校的教学质量应属上乘,而学费之低廉则反映出学校财政无虞,经费充足。总之,易世珍的这封信函中不仅没有丝毫时局动荡的阴影,反而显示出学校运转良好,蒸蒸日上的迹象。
邱祖申的信则主要围绕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指出时局紧张,就业不易,请求居正从中协助。这不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根据正阳法学院的继承者——西南财经大学的校史材料记载,正阳法学院的毕业生因专业过硬,就业较易且多服务于司法界。而邱祖申的信却揭示了一个真相,即就业较易的背后恐多仰仗于学院管理者和历届校友的鼎力相助,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正阳法学院上下团结,凝聚力强,有着广泛的社会资源网络,整个学校人心安定,相关工作井井有条。
1949年9月,正值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政权已成强弩之末,然而通过对这两封信的考证不难发现,这一时期正阳法学院的主办者却充满着扩张事业的热望,似乎远离乱世硝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考察,这种活力很可能与1949年国民党在东部战场节节败退后,蒋介石固守西南的愿望有关。1949年8月以后,蒋介石视西南地区为复兴基地,陈兵90余万,确定“以机动防御配合游击作战,进行持久抵抗,争取时间,等待国际事变”的应变方案,部署了以四川为核心,以川陕边界为重点,形成秦岭、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一线的“大西南防线”,试图依托这条“中国的马其顿防线”,争取时间进行反扑。而学校本身与国民政府司法界关联颇深,董事长兼院长居正又是位居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长达17年之久的高级官员,虽已卸任,在政法界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正阳法学院这种服务于国民党政权的院校必然依附于国民党政权的命运,在国民党政权南迁的利好刺激下,正阳法学院不仅没有受到动荡局面的影响,反而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然而,伴随着解放军突破“大西南防线”的号角吹响,11月30日,重庆解放。正阳法学院迅速衰落,学校的主持者也风云离散,居正已于11月中旬离开重庆赴香港,易世珍留在了新政权下的大陆,邱祖申则去了台湾。此后,学院在时代洪流之中几经变革。1951年10月奉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令,正阳法学院与中国公学、相辉文法学院合并为重庆财经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时,随同重庆财经学院调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又随西南革大三处合并入四川财经学院,最终成为今天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之一。
[1][2]居正:《正阳法学院二周年校庆讲话》(三十六年十一月于南京),范忠信、尤陈俊、龚先砦选编:《为什么要重建中国法系——居正法政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10、309页。
[3]《建国前高等学校概览》,赵亮宏等主编:《中国高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946页。
[4]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二),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