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化品德课堂,丰盈情感体验

2015-06-10孙琴芬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5年5期
关键词:童趣童心品德

孙琴芬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可见,活动作为品德教学的主要形式,能使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

审视当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创设各种形式的活动,但是仅仅注重活动的形式是不够的。教师应从儿童的本位出发,设计儿童化的活动,才能达到“说理”而“忘于理”“入于情”的育人效果。

一、体味童心,激活情感体验

童心就是孩子的天真纯朴的心,就是所谓的孩子气。《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于是昭公十九年矣,犹有童心。”后来人们把童心作为真心、真情实感来理解。所以,明代李贽在《焚书·童心说》中指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视界,蹲下身子去发现、体味学生真正喜欢的、切实需要的活动内容。用童心设计包括用童心思考、用童心筛选、用童心组织。要心系学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联系学生真实的生活,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真心实意地为学生设计活动内容。

例如二年级的《我的好习惯》,这一课涉及的教学内容可以很多,有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等,如果一一囊括其中,势必贪多嚼不烂。此时,不妨站在一个二年级学生的视角来刷选内容,发现学生中忘带学具、工具的现象比较突出,进而圈定话题——学会整理快乐多,即在学会整理的基础上,提高整理的要求:有方法、会计划、有效率。孩子们在课堂活动中进行交流、切磋,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情感体验促成了学习目标的自主建构。

二、恪守童真,丰富情感体验

童真就是天真,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假,没有受到不良习气的侵蚀,表现在那一双亮晶晶的清澈见底的眼睛中,容不得一丁点杂物。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关注学习展开的过程。

家庭生活是学生品德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阵地,如何不让“5+2=0”的现象出现,教师设计了“我让他们笑了”主题系列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让父母或爷爷奶奶笑一笑,并且把他们笑的原因写下来。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把最大的苹果让给了奶奶,奶奶笑了,奶奶很开心,我更开心,因为我让奶奶笑了,原来让奶奶笑只要一只苹果,今后,我要让家里的每个人每天都笑一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想办法让家人笑,同时他们的行为也感染了家长,他们抓住老师为他们创设的机会,及时引导、加深感情。好多家长都感到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希望能与孩子一起孝敬自己的长辈。这就是活动的实效,真实的活动过程让家校联系得更紧密,对促进学生的德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增加童趣,升华情感体验

儿童的情趣是孩子的天性,童趣性是儿童生活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凡具有童趣性的活动,他们就倾之爱之,否则就会避而远之。《品德与生活》课程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老师在各种活动与情境中的设计中,坚持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用自己的语音表达认识,使品德课的充满童趣童味。

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童趣出发,达到教育的理想彼岸。

在教学《不给邻居添麻烦》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置的第二板块的内容是:有了麻烦怎么办?其中主要通过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谈自己的感受,而这些感受也和学生平时的“童眼看世界”一致。我先设置情景是邻居王阿姨的儿子结婚,吹拉弹唱一晚上,小婧一夜没睡着觉,心里烦透了,那么如果你是小婧,你会怎么做呢?然后让学生合作模拟表演,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同时,每一次表演完了都让学生来评价这样的做法可行吗?为什么?从而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体验中努力寻求一些化解矛盾的办法,掌握了一些正确处理邻里关系的方法,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体会邻里和睦相处,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快乐。教师应随时追踪社会、生活的发展,关注时代的变迁。把社区、学校、家庭生活中的人文活动、节庆礼仪,刚发生的、正发生的事件随时引入课程情境活动的设计,让生活教材与文本教材都彰显童趣。

众所周知,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道德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有适当的机会我们可以让孩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采访、调查等形式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真正使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活动中,童眼看社会,童心悟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童趣童心品德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趣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童趣照相薄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