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小学英语优质常态课堂
2015-06-10蔡颍
蔡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让人陶醉,但是,回到现实却很难有这样的教学效果。在我们的教学中,常态课是教师、学生接受最多的课,教学基本是常态课进行的,所以,上好常态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英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怎样让学生学好英语成了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那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常态课,追求公开课以外的精彩呢?本文就小学英语常态课堂模式做一个探讨。
一、激趣导入——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两者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上。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习的引导者、潜能的开发者,要做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以教助学,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达到互动、交流、合作的目的。
1.Songs——未成曲调先有情。例: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8 A camping trip课前以一首迪士尼英语儿歌“Lets travel”,导入新课。这首歌曲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为交流互动打下基础,又是点睛之笔,切合野营旅行的主题。
2.Brain storm——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例:译林新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7 On the farm.(Story time)板块,运用Brain Storm来让孩子发散思维,预测下农场上会看见哪些类别的东西。学生预测出在农场上会看见五大类事物:Fruit(水果类)、Animals(动物类)、Plants(植物类)、People(人物类)和Scenery(风景类)。然后请学生小组内分门别类说说这五大类事物具体都有些什么。这么一个小小的头脑风暴游戏,一下子把学生的思路打开,课堂容量也增大了。
3.Free talk——妙语连珠张口来。以译林新版《英语》四年级下册为例,在与学生进行日常问候之后,我先以天气如何自然过渡到自己在夏天吃西瓜,并以此为切入点,询问学生在各个季节会做什么,鼓励他们用本单元句型交流。
我们可以知道,课前有效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它力主改变以知识为本位,以教育为中心的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多种模式——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1.主动提问模式
学生主动提问,能使学生真正把语言当作交际工具来运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语言,有益于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在交流中,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助配合,集体协作的团队意识。其次,提问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任务模式
建构主义提出互动的教学方式,强调新概念的形成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A camping trip”的任务教学中,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然后让每一个小组都组织一次野营旅行。通过多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展开互动,运用交流、讨论、小结等方法,让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理解运用知识,完成技能和知识的建构。根据组织野营的思路,先进行听力教学并让学生组织自己小组的野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巩固,运用句型What do we have? We have…在学生通过小组的活动确定好本小组野营的时间,地点,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野营展示。再引导学生编写对话,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分享交流各自带的野营用品。这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从而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的创新状态。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
三、拓展教材——使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不单是知识的载体,教师更不能片面地“以本为本”、“以教材为中心”,而应该把教材作为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每位教师都应当成为教材专家,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对教材的开发过程,深入把握教材的内涵,包括结构体系、知识脉络、编排规律、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的切入点,然后制订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实现教师与教材的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超越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素养的全面提高。
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应该是扎实的、真实的,更应该是精彩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要反复斟酌,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达到轻负担,高效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