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散曲中的宋玉接受研究

2015-06-09刘辉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宋玉作品人品

摘要 从明代开始,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关于宋玉接受的一个新变化,肯定宋玉及其作品成为了文人界主流意识,他们或歌颂宋玉的风流才情,或怜悯宋玉怀才不遇的哀怨,宋玉的一切感受和吟唱,几乎都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虽然也有针锋相对的质疑声,然而这种否定思潮在明代已经日渐式微。

关键词:明代散曲 宋玉 人品 作品

宋玉,战国末期楚国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著名辞赋家,与屈原共同被誉为“中国文学之祖”。 根据现有资料,宋玉一生经历了楚顷襄王、楚幽王、楚王负刍等朝,大约生于楚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卒于楚亡之时(公元前222年)享年76岁。今存宋玉的作品有《九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笛赋》等篇。20世纪20年代疑古之风骤起,宋玉作品大多被认为是伪作。这种观点经由刘大杰所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和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广泛传播,几乎成为定论。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二十余枚“《唐勒》赋残简”,首句为“唐勒与宋玉言御襄王前”,李学勤、朱碧莲分别著文,认为残简记载的赋,其作者应是宋玉,而此赋最好称为《御赋》。银雀山竹简的出土,使怀疑和否定宋玉作品的偏见不攻自破。

宋玉为后世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风流才情和在辞赋领域的显著成就,使得他成为后世文人争相模仿的对象。然而,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受疑古思潮的影响,围绕宋玉的辩论声就持续不断。但纵观宋玉这百年来的历程,我们大致能看到一个由否定多逐步向肯定多发展的趋势。在本文中,笔者以谢伯阳编《全明散曲》为主,专门分析明代散曲中有关宋玉的接受情况。我们认为,其接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宋玉人格品行的接受,二是关于宋玉辞赋作品的接受。

一 关于宋玉人品精神的接受

首先有必要对明代以前的情况进行一番简单的分析,从中可见明代散曲中的批评的特征及其独特性。

1 明以前对宋玉人品精神的接受态度

关于宋玉人格评价,较早见于司马迁之言。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姑且揣意:在司马迁看来,宋玉是“莫敢直谏”的。皇甫谧《三都赋序》:“至于战国,王道陵迟,风雅浸顿,于是贤人失志,辞赋作焉。是以孙卿、屈原之属,遗文炳然,辞义可观。……及宋玉之徒,淫文放发,言过于实,……于是乎乖。”从文中的“乖”、“淫文”等评价不难看出,在有些人眼里,宋玉的作品全无“古诗之义”“风雅之气”,多有“言过于实”的弊病。当代文学大师郭沫若,在其历史剧作品《屈原》中以婵娟之口骂宋玉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对宋玉也持贬斥态度。当然,对宋玉才情进行赞美的也不乏其人。李白《感遇四首》其四:“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李商隐《宋玉》:“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唐代文人诗句的字里行间皆表露出对宋玉品质高洁、多才风流的倾慕之情。宋代的朱淑真也对宋玉作出了“多才”、“风流”的评价,其《对秋有感》:“可怜宋玉多才子,只为多情苦怆情。”由此观之,有明以前,对于宋玉的评价呈现出的是一种各持己见、褒贬不一的对立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影响了后世的接受,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接受情况肯定会发生变化。

2 明代散曲中关于宋玉人品精神的接受情况

“貌如潘安,才比宋玉”,这是明人经常说的一句话,由此可见明人对宋玉的接受最为注重其“才”。如:汤式《笔花集》之《普天乐·送友回陕》:“喜的是走马章台。生来解佩心。……谁不知宋玉多才。”薛论道《妓怨》:“论风流潘安出色。较文章宋玉般才。”他们认为论美貌如潘安,论才情则如宋玉,从而将宋玉标榜为才华横溢的代名词。

另外,宋玉与潘安、兰陵王、卫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其容貌之盛,自不必说。明人对之亦有相当对的评论。陈铎《有所赠【北南吕一枝花】》:“一个拟秋娘共品题。一个效张珙争高下。一个并薛涛尤艳丽。一个比宋玉更清佳。試听俺判柳评花。……”作者将宋玉与秋娘并举,赞其“清佳”,既是对其人格如清水般澄澈的赞许,又是对其容貌如佳丽般美好的颂扬。梁辰鱼《代瑯玡季子寄白玉英【南中吕好事近】》:“花馆贮多娇。冠当筵风度飘飖。孅歌飞处。柳外乳莺春晓。闲宵。换套青袍乌帽。分明是宋玉的丰标。……为甚云迷楚岫。路阻蓝桥。”作者将 “青袍乌帽”认作宋玉的“丰标”,将其视为“蓝桥”幽会、“楚岫”交欢的理想男主人公,虽然梁辰鱼之意不在表现男欢女爱,而是以情爱题材抒情写怀,但对宋玉容貌气质的称誉态度却是不容置否的。明代散曲作品中论及宋玉容貌者数不胜数,笔者在此仅罗列两处。

明人还有对宋玉因不得志而产生的内心孤苦亦有涉及。张风翼《(彩笔情辞)【南仙吕醉扶归·写怀】》:“曾经地肺把仙缘殜。难道天台路便迷。巫峰云雨自应疑。竟不道高才宋玉心如水。为甚多情错认做薄情的。无端欲把盟言弃。”他以多情宋玉喻失恋之人,感叹多情反被无情抛。究其本义,宋玉之多情实为其“专心思君不可化”的忠诚,而薄情者为不察宋玉才思的楚王,“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以致思君不见,报国无门,张风翼以宋玉与楚王相见之路喻男女幽会的“天台路”,对宋玉内心的孤苦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据《全明散曲》来看,在有明一代,对于宋玉之评价用得最频繁的词便是“多才”和“风流”,作为迎合市民大众趣味的散曲文学,其直接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意识,因此,可以说在众多明人的眼中,宋玉是一个风流儒雅、才华横溢的文人。

二 关于宋玉作品的接受

对宋玉来说,留名文学史的主要是其辞赋作品;对后代的文学批评来说,最多的评论也是关于其作品的。我们首先简单介绍下明以前关于宋玉辞赋作品的接受情况。

1 明以前对宋玉作品的接受情况

自司马迁载宋玉“好辞而以赋见称”以来,宋玉作品在辞赋史上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受到认可和颂扬。如王逸《楚辞章句·九辩序》:“《九辩》者,楚大夫宋玉之所作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刘勰《文心雕龙·杂文第十四》:“宋玉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放怀寥廓,气实使文。”从两汉到南朝,总的来看,对宋玉辞赋作品本身没有提出过质疑或否定,就是有否定之声,亦是集中在其作品形式大于内容,特别是失掉了屈原作品中的讽谏精神。但从唐代开始,对其作品的质疑之声渐大,如章樵,他说:“后人好事者以前有楚襄、宋玉相唯诺之词,遂指为玉所作,其实非也。”焦竑以为《九歌》和《九辩》都为屈原之作,且是“屈原自为悲苦之言”。清代文人陈本礼也持否定观点,他在《屈辞精义·招魂》中说:“己之魂魄离散,不归罪于君,却恨自己离殃愁苦,然上无所考此盛德。已明刺顷襄之失德矣。以下描写顷襄奢淫诸事,都借巫阳口中传出,正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此屈子赋《招》本怀。无如人都误会此意,且窜入《宋玉集》中,为弟子招师之作。岂宋玉素知其师好色,故死后欲借美人之色,投其所好以招之耶?此足以破千古之疑矣!”他以为《招魂》乃屈原自招以讽谏顷襄王之失德,而否定宋玉作《招魂》的观点。那么,明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如何呢?下面只从散曲中的接受情况进行一窥。

2 明代散曲中对宋玉作品的接受情况

从笔者搜集的材料来看,明代散曲中对宋玉作品的接受主要集中在《九辩》、《高唐赋》、《神女赋》、《招魂》这四篇作品。

宋玉《九辩》开创的“悲秋”主题对明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感同身受宋玉之愁,在作品中感叹秋之萧瑟,表达人生失意之愤懑,肯定了《九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王九思壯年之际,不幸仕途受阻被迫归乡,萧瑟的秋天本就令人伤感,怀才不遇心生愤懑,刺耳的“寒蛩”一声声,似乎在预示着生命的终结,再加上家徒四壁的贫困潦倒,顿觉满目凄凉。“四壁寒蛩”“满床屋漏”的苦境正是宋玉“无衣裘以御冬”的真实写照。此时的王九思苦吟秋愁,恐怕有种与宋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吧!这种“季节病”成为了众多明代文人的通病,他们乐此不疲,或以“秋思”“秋愁”为题,或在作品中感叹秋之萧瑟衰败,抒发自己惆怅失意之慨。如朱有燉《题情【北南吕一枝花】》:“瘦身躯难打捱。美恩爱多艰阻。好功名都拼舍。闲云雨尽萧疏。情兴揶揄。俺这里冷落似宋玉悲秋赋。你那里凄凉如昭君出塞图。想杀人也可意姻缘。盼煞人也知音伴侣。”(367—368页)“冷落似宋玉悲秋赋”所指即宋玉的赋作《九辩》。散曲中继承并弘扬宋玉《九辩》“悲秋”主题的作品不胜枚举,笔者在此仅罗列部分。

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历来被视为相互衔接的姊妹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笔者认为这两篇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二者是宋玉散体赋作的最高代表,是其“以赋见称”“风流多才”的最好佐证。《高唐赋》《神女赋》中的风流韵事以及“云雨”意象皆成为文人吟诵的基调,他们巧妙地沿袭了这些经典意象并为我所用,既是对作品的文化价值的认可,又是对宝贵文化生生不息的繁衍。陈铎《(可雪斋稿)【南双调风入松】·怨别十三首》:“忆巫山神女会高唐。一番价梦境难忘。朝云暮雨阳台上。宋玉赋空劳想象。比神女咱多念想。他不似楚襄王。”马佶人《经年感悼【甜水令】》:“好和您静坐口飔。闲携茗椀。清吸荷香。一任景炎长。再泛论神仙。微谭风雅。细究宫商。猛回思笑宋玉妄赋高唐。”(3620页)虽然他们对宋玉赋作旨意的理解各持己见,然而对宋玉作品的文化价值是高度认可并极力发扬的。

宋玉“招魂”的真伪和旨意历来争议颇多,众说纷纭,我们在此只看文人对《招魂》作品本身的接受态度。明代文人似乎更乐意将其置于男女爱情中。陈所闻《(南宫词纪)代陈延之悼内【尾声】》:“芳魂杳杳何从致。望长空椒浆三酬。愿与宋玉招邀一处回。”(2587页)此处陈所闻所祭悼为逝去亡魂,与宋玉“招魂”不同,然其继承宋玉《招魂》遗风实为可鉴。因此,《招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明代是得到了充分认可的。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总结说,明代对宋玉的接受既有受以前接受的影响,但由于明代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变化,而且散曲这种文学体裁的自身属性,亦决定了明人对宋玉的接受情况出现了如我们论文所揭示出来的很多的新变化。

综合明代散曲中对宋玉及其作品的接受情况,我们可知,从人品角度来说,“风流”“多才”是为接受主流,他们以宋玉形象为作品中的理想男主人公加以赞扬歌颂;即作品角度来说,明人的作家们继承宋玉作品中的经典意象并为我所用,抒发一己情怀。笔者认为,从明代开始,文人以一颗更宽容、更理解的胸怀去拥抱文学,呈现出了一种褒大于贬,积极认可的接受态度,展现出了不同于其它时代的全新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认识观。

参考文献:

[1] 郭逸郭曼标点:《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 吴广平编注:《宋玉集》,岳麓书社,2001年版。

[3] 谢伯阳编:《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

(刘辉,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2015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学秘书)

猜你喜欢

宋玉作品人品
诗品出于人品
人见人爱的“子”
这是个什么字
吃饭见人品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及其作品印象探究
测你的人品还剩多少?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分手最见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