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食叶害虫杨舟蛾生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2015-06-09徐福元刘云鹏解春霞郑华英
徐福元,徐 明,刘云鹏,解春霞,郑华英,高 悦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1153)
·征订启事·
杨树食叶害虫杨舟蛾生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徐福元,徐 明,刘云鹏,解春霞,郑华英,高 悦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1153)
通过高效绿僵菌、Bt菌株筛选和周氏啮小蜂、赤眼蜂规模化繁育及其施放技术等研究,构建了一套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专家系统,并在江苏省宝应等县通过1.4万hm2杨树舟蛾发生区的生物治理示范,3 a分别用生物制剂应急治理66.67,333.33 hm2,其余林分通过释放赤眼蜂、周氏啮小蜂等天敌和林农复合经营等措施控制危害,控制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的效果为95%~100%,对大面积示范区维持低虫口密度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生产上选择以释放周氏啮小蜂或赤眼蜂30.0万头/hm2防治杨小舟蛾或杨扇舟蛾,可有效控制林间舟蛾的虫口密度,实现了高效、无公害、可持续治理的目标。
杨树食叶害虫;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生物控制;大面积示范
杨树是江苏省最主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全省杨木及杨木加工产业收入3 000亿元以上,杨树种植已成为苏北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杨树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树种单一经营度高,病虫发生严重。杨舟蛾、刺蛾、杨树天牛等为主的虫害和以溃疡病、红心病等为主的病害日趋加剧,经常大面积爆发成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的发展[1-4]。1998年、2010年苏北杨树树叶全部被杨舟蛾吃光,损失严重。经测定,因虫害减少杨树生长量的价值4元/株以上,江苏全省有数十亿株杨树,如果大面积发生,既损失巨大,又影响景观。该虫防治难度大,防治研究较少,20世纪80年代初大量引进了意大利杨新品种,杨树已为20 m以上高大乔木,一般药械的喷药射程都在15 m以下,杨树舟蛾种类和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和发生范围广,虽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药械防治,但收效甚微,年年有灾。杨树的单一经营,天敌资源少,有效天敌的利用途经不清等导致林分对食叶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弱[5-11]。
本文调查发现寄生杨树舟蛾幼虫主要有绿僵菌、Bt高效菌株等;寄生杨树舟蛾蛹有周氏啮小蜂等[11];寄生杨树舟蛾卵有松毛虫赤眼蜂、舟蛾赤眼蜂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9]。目前绿僵菌和周氏啮小蜂等均通过研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繁育,杨树害虫防治生物的规模化生产和规模治理,提高在林分间控制食叶害虫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现整理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林间调查
供试害虫: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troglodyta(Graeser)]、杨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
调查方法:为掌握本省杨树主要害虫的有效天敌的种类,调查了林间害虫被天敌寄生的情况,方法是在害虫危害的高峰期,采取随机调查,发现目标后进行详查;采集到标本并进行饲养与鉴定,分析评估天敌对杨舟虫蛾的寄生效果。
本研究收集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als.)Vuill]12个菌株,试验发现221株系对杨小舟蛾幼虫、226株系对杨扇舟蛾幼虫防治效果最好;收集了31个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Bt)]菌株,从中筛选出了3个菌株对4种靶虫的防治效果较好,将供试Bt最强毒菌株CF1263分别等比稀释为1×108,1/2×108,1/4×108,1/8×108和1/16×108个孢子/mL,用于规模生产和防治试验;收集了21个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Ma)菌株,并分别等比稀释为1.0×106,1.0×107和1.0 ×108个孢子/mL,从中筛选出了Ma42,Ma788,Ma7893个菌株并对4种靶虫用于防治试验。
1.3 赤眼蜂繁育与防治试验
研制了舟蛾赤眼蜂(
TrichogrammaclosteraePanget Chen)和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繁育技术:供试松毛虫赤眼蜂蜂种由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提供,蜂卡由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天敌繁育中心生产。在室内采用1℃左右的冰箱内贮存10~15 d,将新羽化、柞蚕蛾剖腹取出的卵连续繁殖5代后作为供试赤眼蜂。
1.4 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与林间防治试验
收集并研究了周氏啮小蜂(ChouioiacuneaYang)、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nigricoxaeYang)寄生防治杨小舟蛾蛹技术。
①周氏啮小蜂规模繁育:柞蚕(AntheraeapernyiG.)茧购自吉林省柞蚕科学研究院,周氏啮小蜂种蜂引自山东省滨州市林业技术指导站。2013年4~5月,将接蜂箱(35 cm×40 cm×5 cm)消毒后,装入柞蚕茧(每箱80~90个)。接蜂试验以种蜂茧与柞蚕蛹比例1∶40和1∶50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接蜂20箱。接蜂后用纱布将接蜂箱密封,放入暗室,种蜂充分寄生柞蚕蛹。48 h后,拆开接蜂箱,转入(26±2)℃和湿度为70%左右的培养室。培养7 d后,观察统计其寄生率,并挑选被寄生的蛹,根据林间防治时间,继续培养至羽化期或冷藏在8℃冷库。共繁育周氏啮小蜂5亿头以上。②周氏啮小蜂规模释放:在杨小舟蛾、杨扇舟蛾老熟幼虫期或化蛹初期释放效果最佳(应提前做好林间调查,掌握害虫发育程度)。寄生蛹在准确识别后,及时按防治需要分不同条件保存,在释放10 d前置于25℃条件下暖蜂备用。把即将出蜂的柞蚕蛹直接悬挂或用大头针固定在树干上,小蜂即可自行羽化而出寻找寄主。放蜂量依据林地害虫虫口高低,每667 m2挂放3~5个蜂蛹(22.5,30.0,37.5万头啮小蜂/hm2),啮小蜂释放效果受天气影响较大,放蜂时宜选择晴朗、无风、空气湿度较为适宜(75%左右)的傍晚,能够达到较高的寄生率。放蜂7 d后在放蜂区采集舟蛾蛹至室内观察,调查其寄生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释放天敌技术对杨树害虫的生物控制效果与应用
自贸港发展到第二代以后就已不再局限于贸易范畴,而是渗透到投融资领域。目前我国11个自贸区已经全面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以及准入前国民待遇管理,负面清单数目由设立之初的190项减少至95项。投资规则透明化有效提升了自贸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但对比香港、新加坡、迪拜等的投资环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香港,大部分行业对外来投资者不设限,除银行业和广播业外,外资普遍享有100%所有权和国民待遇,而且成立公司的手续快捷,最快1小时内完成注册,且没有最低实缴资本的规定。可以预期我国自贸港将会实施更少的负面清单,更快捷的商事登记,更开放的执业许可。
通过调查发现,寄生害虫幼虫的天敌主要有肿腿蜂、花绒寄甲、绿僵菌、Bt、白僵菌、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高效菌株等。寄生害虫蛹的周氏啮小蜂等;寄生害虫卵的赤眼蜂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开展的优良天敌的筛选和防治试验效果如下。
2.1.1 周氏啮小蜂对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的控制效果 用周氏啮小蜂在宿迁、盐城等杨树林区释放防治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经调查,林间的寄生效果在40%~50%。释放30.0万头/hm2周氏啮小蜂放蜂区周氏啮小蜂对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第3,4代卵的寄生率分别达(39.53±4.37)%、(41.67±3.99)%和(43.0±1.68)%;释放37.5万头/hm2周氏啮小蜂放蜂区周氏啮小蜂对杨小舟蛾第3代卵的寄生率分别达(44.60±6.33)%和(52.23±3.67)%,2个放蜂密度试验区均有较高的寄生和生物防治效果,考虑到释放周氏啮小蜂的防治成本,建议在生产上选择以释放30.0万头/hm2周氏啮小蜂防治杨小舟蛾和杨扇舟蛾的方法,这样既生态经济,又可取得很好的生物防治效果(见表1)。
表1 规模释放周氏啮小蜂对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的控制效果
2.1.2 赤眼蜂防治杨扇舟蛾试验 采用卵卡的制备保存、箱式繁蜂和暗室繁蜂、蜂卡的保存与释放技术。分别于2011,2012,2013和2014年7月下旬在泗阳县古黄河自驾游景区实施了赤眼蜂防治杨树舟蛾试验,并进行杨扇舟蛾虫情调查。于杨扇舟蛾第3代卵期在杨树成片林(未施任何农药)内进行放蜂试验,于2010年9月上旬第4代舟蛾卵期进行虫情及寄生率调查。在3种放蜂密度区调查发现,在释放22.5,30.0,37.5万头/hm2赤眼蜂放蜂区,对杨扇舟蛾第4代卵的校正寄生率分别达(35.26± 6.67)%、(56.10±2.87)%和(64.24±5.33)%,与对照区相比,3个放蜂试验区的校正寄生率除释放22.5万头/hm2赤眼蜂放蜂区的校正寄生率略低外,其余2个试验区均有较高的寄生效果,且均取得了明显的寄生和生物防治效果。考虑到释放赤眼蜂的防治成本,建议在生产上选择以释放30.0万头/hm2赤眼蜂防治杨扇舟蛾的方法,这样既生态、经济,又可取得很好的生物防治效果(见表2)。
表2 规模释放赤眼蜂对杨扇舟蛾的寄生效果
同列数据后的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1 d中虫口减退率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
2.1.3 绿僵菌防治杨小舟蛾试验 选用4株产孢好的绿僵菌菌株(Ma1,Ma42,Ma788,Ma789)室内食物污染法对杨扇舟蛾幼虫进行了生物测定,4菌株对杨扇舟蛾幼虫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孢子浓度为1.0×108个/mL和1.0×107个/mL时,4菌株对杨扇舟蛾幼虫的毒力强弱为Ma789>Ma788>Ma1>Ma42,而孢子浓度为1.0×106个/mL时,Ma1毒力强于Ma788。可见,毒力最强的是Ma789。4株绿僵菌对杨扇舟蛾幼虫的室内毒力回归方程见图1。4菌株对杨扇舟蛾幼虫均表现一定的毒力,但其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孢子浓度为1.0×108个/mL和1.0×107个/mL时,4菌株对杨扇舟蛾幼虫的毒力强弱为Ma789>Ma788>Ma1>Ma42,而孢子浓度为1.0×106个/mL时,4菌株表现的毒力强弱与高浓度时略有不同,Ma1毒力强于Ma788。但总的来说,4菌株对杨扇舟蛾幼虫室内毒力测定表明,Ma789毒力最强(见图1,表3),因此认为,可以用Ma789菌株规模治理杨扇舟蛾幼虫。
2.1.4 Bt防治杨小舟蛾试验 用Bt乳剂300国际单位喷雾,24 h效果77%,36 h效果83%,72 h效果达100%。本试验以5个浓度梯度对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幼虫进行了生物测定,测定结果表明,3菌株表现具有一定的毒力,但毒力强弱有所差异,以1×108个孢子/mL从48 h对各虫生物测定的LC50数据发现毒力强弱为CF1263>CF1269>CF1262,不同的试虫对Bt菌株表现出来的死亡率也不一样,其中杨小舟蛾的半致死浓度最低,杨扇舟蛾的半致数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特别是降雨、湿度与舟蛾发生的关系最为密切。①舟蛾发生与湿度的关系。在用三角瓶饲养幼虫的过程中,杨小舟蛾幼虫喜爱干燥的生长环境。如阴雨天采集的叶片会增加瓶内湿度,导致幼虫发育不良,自然死亡率较高。而将叶片用清水洗净、晾干,保持瓶壁干燥洁净或将三角瓶倒置于饲养架上,取代湿棉塞封口,降低瓶内饲养环境的湿度,可大大提高幼虫饲养成活率,说明杨小舟蛾适宜在比较干燥的环境生存。②舟蛾发生与降雨的关系。降雨量多少和雨日长短均影响着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雨量集中、雨日增长对害虫发育不利,却有利于幼虫颗粒体病毒病的发生,导致灾情显著减轻。2009年5月至6月上中旬少雨,京沪高速公路宝应县、高邮县部分路段的第2代杨扇舟蛾幼虫虫口密度达(8.09±6.33)头/小枝,沿高速公路2侧杨树树叶均被第2代杨扇舟蛾幼虫全部吃光。6月下旬至7月中旬连降2次暴雨,第3代至越冬杨扇舟蛾的虫口密度一直很低;1998年5月雨日11 d,降雨量156.2 mm,第1代幼虫发育慢,幼虫发生期超过1个月;而5月底6月初气温上升,降雨偏少(6月雨日7 d,降雨仅69.7 mm),第2代幼虫发育加快,杨小舟蛾幼虫虫口密度达(6.67±3.33)头/小枝。1998年7月雨日13 d,降雨量267.3 mm,8月雨日16 d,雨量317.2 mm,导致第4代幼虫颗粒体病毒病流行。8月20日后调查,林间出现大量的感病死虫,第4代种群数量显著下降,第5代杨小舟蛾幼虫虫口密度为(1.26±0.80)头/小枝,基本没有造成危害;而1999年7,8月降雨量偏小,7月雨日4 d,雨量171.8 mm,杨小舟蛾幼虫虫口密度为(0.87 ±0.67)头/小枝;8月雨日8 d,降雨量仅66.2mm,出现持续干旱、高温天气,8月下旬调查林间颗粒体病毒发病率极低,导致第4,5代害虫严重发生,杨小舟蛾幼虫虫口密度达(7.79±3.33)头/小枝,特别是第5代(最后1代)的大面积暴发成灾,在徐州市杨小舟蛾发生史上属首次。可见,湿度增大,降雨偏多,对害虫发生不利,却有利于颗粒体病毒病的发生。上述观察说明,降雨多少与杨树舟蛾的发生关系密切(见表5)。因此,6,7,8月多雨年份,不需要死浓度最高。根据其施用技术和效果,经试验Bt CF1263菌株对杨小舟蛾幼虫的防治效果最高(77%~100%)(见表4),CF1269和CF1262菌株对杨小舟蛾幼虫的防治效果次之。因此,认为可以用Bt的CF1263菌株规模治理杨小舟蛾幼虫。
2.2 初步构建了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专家系统
2.2.1 舟蛾发生数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在掌握杨树食叶害虫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舟蛾发生防治杨树舟蛾;干旱少雨时,则要随时做好防治的 准备。
表3 绿僵菌4菌株对杨扇舟蛾幼虫的毒力
表4 Bt菌株对杨小舟蛾幼虫防治效果
表5 不同月降雨量与舟蛾发生的关系
2.2.2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专家系统的初步示范与应用 根据杨树舟蛾发生情况和发生数量与生物及综合治理的关系。首先,在宝应县建立杨树舟蛾发生与生物及综合治理示范区,示范面积为1.4万hm2。通过发生量和发生期预测预报,①随时掌握舟蛾的发生虫情:通过越冬期蛹数的发生情况调查,得出舟蛾蛹的存活率发生系数B高于1头/m2(发生系数B分4级:Ⅰ>1.5,Ⅱ≥1.0,Ⅲ<0.5,Ⅳ<0.1)范围内,发生大于Ⅱ时,大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存活率发生系数B设为1,应早做好防治准备;低于1头/m2,在1~2代发生期可不必防治,但要做好重点监测,到第3代蛹期和幼虫期,再进行调查,预测下一代的发生趋势。幼虫期幼虫数的发生情况,根据本项目调查和国家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的轻、中、重划分标准来预测发生程度。杨树上中下树枝抽样调查结果,平均每枝条幼虫发生系数B超过6头/50 cm长枝条(发生系数B分4级:Ⅰ>8.0头/50 cm枝,Ⅱ≥6.0头/50 cm枝,Ⅲ<4.0头/50 cm枝,Ⅳ<2.0头/50 cm枝),发生程度大于Ⅱ,大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幼虫发生系数B设为1,要做好防治工作的准备,据此幼虫期的预测来验证蛹期越冬前后调查数据预测的可靠程度。②治理范围的决策:根据取样地的范围建立了预警治理模型A=B×a+10a%,[A(hm2)表示拟需要防治范围,虫情发生系数B=Σb/n(B表示发生系数,b表示平均每枝虫口数,n表示每树调查枝条数),a(hm2)表示调查发生的面积范围],可预测发生范围,即需要小范围药剂加微生物减灾防治的面积和生物控制和林农复合经营等措施的面积。③实施效果:自2009年起在宝应县建立杨树舟蛾发生与生物及综合治理示范区,示范面积为1.4万hm2。2009年5月至6月上中旬少雨,京沪高速公路宝应县、高邮县部分路段的杨树树叶被第2代杨扇舟蛾吃光。根据调查发现,发生程度大于Ⅱ,B=1,a=60,预警治理模型得出拟需要防治范围为66 hm2。当年近66.67 hm2范围采取了药剂加天敌微生物Bt减灾防治第2代杨扇舟蛾幼虫,应急治理面积占近0.3%,6月下旬至7月中旬连降2次暴雨,其他区域均采取了释放1亿头周氏啮小蜂等生物控制和林农复合经营等措施,第3代杨扇舟蛾的虫口密度降为(0.33±0.47)头/50 cm枝,其应急治理效果95.92%,至越冬,杨扇舟蛾的虫口密度一直很低,治理示范区取得了初步的示范效果。2010年6月上中旬至7月下旬严重少雨,致使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和盐城等地90%以上的杨树林树叶均被杨树舟蛾幼虫吃光,有的地方甚至第3代幼虫吃光树叶后,第4代再次吃光树叶,严重影响了杨树产业林的正常生长。在宝应县杨树舟蛾发生与生物及综合治理示范区,根据调查发现发生程度大于Ⅱ,B=1,a=300,预警治理模型得出拟需要防治范围为330 hm2。当年近333.33 hm2范围采取了药剂加天敌微生物Bt减灾防治第3代杨扇舟蛾幼虫,应急治理面积占近2.4%,其他区域均采取了释放1亿头周氏啮小蜂等生物控制和林农复合经营等营林措施,第3代杨扇舟蛾的虫口密度降为(0.27 ±0.15)头/50 cm枝,其应急治理效果95.50%,至越冬杨扇舟蛾的虫口密度一直很低,治理示范区的示范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显现(见表6)。2011年,对于宝应县1.4万hm2杨树舟蛾发生与生物及综合治理示范区舟蛾的虫情,当年7月上中旬至8月中下旬持续阴雨,并伴有多次暴雨,第3代幼虫虫口密度的发生很低。在监测的同时,采取了释放1亿头赤眼蜂等生物控制和林农复合经营等措施,至第4代杨扇舟蛾的虫口密度均很低,治理示范区的示范效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进一步说明本专家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表6 杨舟蛾幼虫发生预警治理模型的应用示范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3.1 杨舟蛾生物控制技术的推广与示范效果[9-11]
自2009年起,在江苏省宝应县建立杨树舟蛾发生与生物及综合治理示范区的基础上,选出天敌微生物高效菌株系天敌微生物10个以上,并摸索出科学的规模化生产技术流成;选出高效寄生天敌昆虫3~4个,年繁殖啮小蜂3亿头、赤眼蜂3亿头,形成规模化繁育能力;在扬州、淮安、盐城、宿迁及徐州等市用初步建立的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专家系统,按舟蛾发生数量等级分类实施杨树食叶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在实施的区域范围内,按需要决策小范围用药剂加天敌微生物Bt应急减灾防治的面积、释放啮小蜂、赤眼蜂等寄生天敌的生物控制和林农复合经营等措施的面积,示范面积6.67万hm2,实现有虫无灾和增加杨树生长量。主要示范成果如下:
3.1.1 周氏啮小蜂防治杨树舟蛾示范 于2009~2011年在扬州市宝应县、淮安楚州区、盐城市建湖县、宿迁市宿豫区开展了用周氏啮小蜂防治杨树舟蛾示范。共释放周氏啮小蜂5亿头,并全部释放到示范区杨树林区防治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经调查,林间的寄生控制效果在40%~52%。释放30.0万头/hm2周氏啮小蜂放蜂区周氏啮小蜂对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第3,4代卵的寄生率为39.53%~43.0%;释放37.5万头/hm2周氏啮小蜂,放蜂区周氏啮小蜂对杨小舟蛾第3代卵的寄生率为44.60%~52.23%,2个放蜂密度试验区均有较高的防治效果,考虑到防治成本建议在生产上选择以释放30.0万头/hm2周氏啮小蜂防治杨小舟蛾和杨扇舟蛾,可有效控制林间舟蛾的虫口密度[11]。
3.1.2 赤眼蜂防治杨树舟蛾示范 分别于2011~2014年7月下旬在江苏省泗阳县的放蜂试验,于当年9月上旬第4代舟蛾卵期进行虫情及寄生率调查。在3种放蜂密度区调查发现,释放22.5,30.0,37.5万头/hm2赤眼蜂对杨扇舟蛾第4代卵的校正寄生率分别达35.26%,56.10%,64.24%,3个放蜂试验区的校正寄生率除释放22.5万头/hm2赤眼蜂放蜂区的校正寄生率略低外,其余2个试验区均有较高的寄生效果,且均取得了明显的寄生和生物防治效果,考虑到释放赤眼蜂的防治成本,在生产上建议选择以释放30.0万头/hm2赤眼蜂防治杨扇舟蛾。
3.1.3 林农复合经营措施控制杨树舟蛾示范 于2009~2011年在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及淮安市和扬州市宝应县的大力推动下,研究成果迅速得到推广应用。目前,淮安市涟水、盱眙,徐州新沂市,扬州市宝应县,宿迁市泗阳县、宿豫区,盐城市建湖县和泰州市泰兴县等8个市区(县)的杨树林采用了适宜当地情况的复合经营模式,示范面积总计20万hm2以上。经调查,用林农复合经营等措施控制杨树林区的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示范区基本上实现了有虫无灾,取得了较明显的示范控制效果。
3.2 专家系统决策应急控灾技术示范[9-11]
于2009~2011年构建的1套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专家系统,应用到宝应县等1.4万hm2杨树舟蛾发生与生物治理示范区,累计用灭幼脲及阿维菌素等高效低毒药剂加天敌微生物Bt(Bt制剂按商品使用说明)在害虫幼龄期施用,分别应急治理面积为66.67,333.33 hm2,其余林分释放赤眼蜂、周氏啮小蜂等天敌和林农复合经营等系统决策措施控制危害,对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的控灾效果为95%~100%,大幅度减低了示范区内杨树舟蛾的虫口密度,为大面积示范区维持低虫口密度起到了关键作用,实现了高效、无公害、可持续治理的目标。同时,通过天敌防治技术的推广,在杨树食叶害虫舟蛾发生区域释放啮小蜂、赤眼蜂等寄生天敌近20亿头,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1] 郭同斌,杜 伟,刘忠刚,等.杨小舟蛾的发生规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5):115-118.
[2] 张洪喜,周栓菊,于福丽,等.冀东地区杨扇舟蛾生物学特性及无公害防治研究[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9(2):40-45.
[3] 张执中.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287-288.
[4] 郑子青.杨树食叶害虫杨小舟蛾生物学特性研究及防治技术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1995,15(1):18-20.
[5] 郭同斌,王振营,梁 波,等.树干注射技术防治杨小舟蛾的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01,20(1):16-18.
[6] 敖向阳,詹有生,廖星炎.赣林1号树干注射防治杨小舟蛾试验[J].江西林业科技,1997(3):25-26.
[7] 王 军,王井泉.苏北地区杨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J].河北林业科技,2001(3):41-43.
[8] 张显政,黄政龙,黎前良,等.杨扇舟蛾防治指标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3,13(2):158-163.
[9] 高 悦,解春霞,王光标,等.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控制苏北地区杨树舟蛾的防效[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2):92-96.
[10]汤吉利,施乃志.根部滴灌内吸杀虫剂防治杨扇舟蛾等害虫试验[J].江苏林业科技,2001,28(6):26-28.
[11]徐 明,王光标,王 丽,等.周氏啮小蜂规模繁放及HcNPV与Bt混剂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14,41(3):5-9.
Studies on the technology of biological control to the defoliator of the pop lars and its demonstration
XU Fu-yuan,XU Ming,LIU Yun-peng,XIE Chun-xia,ZHENG Hua-ying,GAO Yue
(Jiangsu Academy of Forestry,Nanjing 211153,China)
By the introduction and screening of high efficient Metarhizium anisopliae,Bacillus thuringiensis(Bt)strain,and studying themassive breeding and large-scaled releasing technology of Chouioia cunea and Trichogramma closterae,we constructed a set of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defoliator of the poplars control,In the 14 000 hm2of biological control demonstration area in Baoying County,the area of emergency treatmantwith biological preparation of Bt and chlorbenzuron were 66. 67,333.33 hm2respectively during 2009 and 2010.In the rest of the stands,by releasing 0.30 million per hm2of T.Closterae or C.cunea and agroforestry system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damage,we gained the control effects up to 95%~100%on the larvae of Clostera anachoreta or Micromelalopha troglodyte,playing a key role for large scale demonstration zone tomaintain a low insectmouth density.The population density was greatly reduced and the targets of high efficiency,non pollution and sustainablemanagementwere achieved.
Defoliator of the poplars;Micromelalopha troglodyte;Clostera anachoreta;Biological control;Largescaled demonstration
S792.11;S763
A
10.3969/j.issn.1001-7380.2015.01.001
1001-7380(2015)01-0001-07
2014-12-20;
2014-12-30
江苏省林业三新工程项目“天敌生物防控重大森林病虫害技术集成与示范”(LYSX[2014]17);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杨树食叶害虫杨舟蛾生物控制技术与示范”(BE2009386)
徐福元(1955-),男,江苏苏州人,研究员,博士,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工作。E-mail:xufuyuan@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