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对比敏感度变化的比较
2015-06-09王艳新张士红都艳红张丹夏春晓
王艳新 张士红 都艳红 张丹 夏春晓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眼科 河北 保定 072750)
屈光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对比敏感度变化的比较
王艳新 张士红 都艳红 张丹 夏春晓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眼科 河北 保定 072750)
目的:比较屈光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收集36例(68只眼)屈光性弱视患者,设为屈光组;另收集32例(58只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设为参差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视觉对比敏感度(CS)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夜视状态下两组患者所有空间频率的视觉对比敏感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明视状态下屈光不正性弱视在中、高频区CS下降幅度明显小于重、中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觉质量比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低下。
屈光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对比敏感度
弱视是眼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多发病,是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的特点[1]。其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年龄相关,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因此对于弱视患者应该及早治疗[2]。为了给弱视治疗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国内外对弱视的视觉对比敏感度的改变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本次研究针对屈光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对比敏感度的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眼科自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弱视患者68例(126只眼),根据弱视的性质分为屈光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两组。其中屈光性弱视患者36例(68只眼),男22例,女14例,年龄在4-15岁之间,平均年龄(6.8±2.7)岁。近视22只眼,平均度数-3.55D;远视46只眼,平均度数+3.45,左右眼比例为(36∶32);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2例(58只眼),男20例,女12例,年龄在4-16岁之间,平均年龄(7.3± 3.1)岁,所有患者均为远视,平均度数+3.75,左右眼比例为(32∶26)。所有患者均按弱视程度分为轻、中、重3级,排除其他眼损伤疾病。
1.2 方法
采用MCT8000型视觉对比敏感仪对两组患者进行CS测定,其空间频率分为A、B、C、D、E分别为1.5、3、6、12、18周/度。视标方向随即排列分布,有右偏15度、左偏15度和垂直3种。所有患者分别在明视和夜视情况下进行测定,并在正式检测之前对患者进行训练,以便患者能够正确的配合。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X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夜视状态下两组患者所有空间频率的视觉对比敏感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明视状态下屈光不正性弱视在中、高频区CS下降幅度明显小于重、中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P<0.05)。详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明视状态下所有空间频率平均CS视标数
表2 两组患者夜视状态下所有空间频率平均CS视标数
3.讨论
弱视是属于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年龄普遍较小,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斜视弱视和屈光性弱视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两种情况,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屈光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觉对比敏感度进行了分析比较,从研究结果来看在明视情况下,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弱视患者在中频和高频区CS存在着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轻度弱视的所有空间频率CS无统计学差异。夜视条件下,屈光组和参差组在轻、中、重3组的高、中、低3个空间频率CS均无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对屈光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对比敏感度的变化的比较可以得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觉质量比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低下。
[1]鲍连云,何伟,刘文辉等.屈光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对比敏感度变化的比较[J].眼科研究,2001,19(2):147-149.
[2]崔爱芝,刘桂香,崔从先等.儿童屈光不正性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对立体视功能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5):571-574.
[3]张宁,陶晗,陈奇妙等.屈光参差性远视性儿童弱视78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5):3590-3591.
R246.82
B
1009-6019(2015)10-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