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探讨
2015-06-09李儒
李儒
(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海南三亚 571700)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探讨
李儒
(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海南三亚 571700)
目的: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将2013年1-10月份我院重点科室微生物标本检验及细菌耐药性情况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进行微生物标本检验和细菌药敏试验的分析。结果:ICU和外科患者的耐药菌株构成比(22.2%和21.1%)明显高于内科和儿科(13.4%和8.9%),组间差异明显(P<0.05),而内科患者与儿科患者的耐药菌株构成比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规范及安全性的使用管理,以提高医院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的检测水平。
临床;微生物检验;细菌耐药性;监测
细菌的耐药性主要是指细菌对相关的抗菌药物产生一定的耐受性,而当细菌产生耐药性后会对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化疗患者的临床进行抵抗,降低药物的作用发挥,因此,在选取抗菌药物进行临床治疗时应谨慎及合理的应用,并不断的加强临床微生物的效果检验工作,避免耐药菌的增加[1-2]。为进一步了解我院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情况,我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联合细菌室就2013年1-10月份重点科室多重耐药菌(包括院内感染及社区感染)检出株数、多重耐药菌检出阳性率等进行研究分析,所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重点科室的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对送检标本进行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试验,观察出现多重耐药菌(包括院内感染及社区感染)阳性的情况。
1.2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统计的数据均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ICU和外科患者的耐药菌株构成比明显高于内科和儿科,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而内科患者的耐药菌株构成比与儿科相比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3年1-10月份我院重点科室微生物标本检验结果及细菌耐药性情况
3.讨论
由于细菌发生耐药性后会抵抗抗菌药物的化疗作用,明显降低药物的治疗作用,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天然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3]。一般情况下,某种类型的细菌是具有天然耐药性的,多是取决于细菌本身染色体的相关基因,而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会持续出现该类型的耐药菌,比如肠道G-杆菌对于青霉素具有天然的耐药性,链球菌对于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具有天然的耐药性,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的抗生素均较为不敏感,此类细菌对于抗菌类的药物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能力,进而可进行大量的繁殖,并替代可被抗菌类的药物杀死的敏感性细菌,提高细菌的耐药率[4-5]。因此,在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对患者进行临床的治疗时应注重进行合理的使用和加强相关微生物的临床检验工作,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尽量避免出现多重耐药菌。
本研究显示,ICU患者的耐药菌株构成比最高,占22.2%,其次为外科患者的耐药菌株构成比,占21.1%,然后依次为内科和儿科患者,分别占13.4%和8.9%,ICU患者及外科患者的耐药菌数较好,明显高于内科和儿科患者(P<0.05),主要是由于ICU患者的病情一般较为严重,需进行长期的治疗导致患者住院的周期比较长,月均出院病人的总数较少,因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及社区感染的多重耐药菌数增加,而外科患者由于存在外露的伤口及相关的炎症反应,所以出现感染等引起多重耐药菌的情况也较高。
因此,应加强我院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管理,主要措施如下:(1)临床科室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标准执行标本的采集、保存及送检情况,相关检测结果出示后及时按规定登记、上报并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规范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细菌的耐药率。(2)细菌室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标准执行标本的检测及培养情况,出示结果后按照规定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及感染管理办公室,并规范、及时、准确地记录相关信息,以方便日后信息的提取与统计。(3)感染管理科接到临床科室或细菌室上报电话后,及时到临床科室进行核对、督导,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及时、准确的登记相关信息。以上改进措施需要多科室之间助互协作,严格按照《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执行,并在实际操作中及时发现不足、改进不足,进一步完善相关路径,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简便、快捷、有效的参考意见及治疗措施等。
总之,加强对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及安全性管理,制定和落实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条例,增加相关科室检验人员的职业素质及责任心,使医院实验室内的相关检查、检测操作的方法、步骤更加的规范,并提高对于微生物的鉴定和检验水平,做好相关的质量控制及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医院微生物的检验和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1]梁志洪,邓家德,陈惠玲等.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探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8):5541-5544,5553.
[2]许青天.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探讨[J].医学信息,2014,(21):563-563.
[3]王春风.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6):3626-3626.
[4]李玉瑭,于超,杜亭亭等.2010年医院临床分离细菌的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379-4381.
[5]林华平,吴永莉.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4,(18):285-285,286.
R117
B
1009-6019(2015)11-0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