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研究

2015-06-09袁艳伟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末梢血常规血液

袁艳伟

(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委机关分院检验科 湖南怀化 418000)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研究

袁艳伟

(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委机关分院检验科 湖南怀化 418000)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3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式将其分为观察中和对照组各150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患者进行末梢血采集。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及血红蛋白(Hb)等检查项目的差异。结果:末梢血中WBC、RBC、HCT、PLT、Hb的检测结果均低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其他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法将对血常规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建议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来进行血常规检测,使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静脉血采集;末梢血采集;血常规检验;应用价值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中最基础的化验检查项目之一,对于人类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血常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等指标[1]。常用血常规检查采血方法主要有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两种。其中,末梢采血方法在临床上应用最为普遍,疼痛感较小,患者易于接受。但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采血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相关研究证实,应用静脉采血方法能够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检测结果。本研究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300例,对受检者分别采取末梢血、静脉血方法进行了血常规检验,对两种采血方式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3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82例,女性68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7.6±15.3)岁;对照组男性85例,女性65例,年龄19-67平均年龄(39.6±16.7)。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采集方法

两组患者于清晨8时左右,确认空腹状态下进行血液采集。观察组采用静脉血采集法,选择患者肘部静脉作为静脉血采集部位,首先对皮肤进行清洁消毒,后采用一次性采血针连接真空抗凝管进行采血,采血量5 ~8 mL,后向抗凝管内加入稀释液进行稀样,轻轻摇晃调匀,注意动作轻柔,防止发生溶血现象;对照组采用末梢血采集法,选择患者左手食指或无名者内侧作为末梢血采集部位,同样对皮肤进行清洁消毒,后采用一次性采血针针刺取血,置于抗凝管,充分摇匀。两组采集的血液标本均充分摇匀后,运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所有样本均于采血后2h内完成检测。

1.3 检测方法

严格按照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操作规程进行相关测试,使用前做好常规保养维护工作,并对仪器进行质量监控;将仪器置于稳定环境中,严格按照试剂盒上的操作说明对血细胞进行检验保养,确保保证仪器性能稳定,仪器在24 h不关机连续工作的状态下,按程序自动清洗并进行定标,将各项参数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进行测定。在0.5~4h内上机测定完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末梢采血中WBC、RBC、HCT、PLT、Hb的检测结果均低于观察组静脉采血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血常规检测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血常规检测指标比较(± s)

组别WBC(x109/L)RBC(x1012/L)HCT(%)PLT(x109/L)Hb(g/L)观察组5.9±1.83.9±0.742.3±21.2221.3±60.7112.6±15.7对照组5.7±1.43.6±1.132.1±20.7206.8±78.6102.5±17.8 t值8.278.638.9815.6418.86 P值<0.05<0.05<0.05<0.05<0.05

3.讨论

人体血液主要由血细胞、血浆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等而组成,当机体组织器官发生病理改变时人体血液的各种组成成分也会发生异常改变,因此血常规检验对于人类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血常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等指标,由于不同的采血方式将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为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需考虑采用科学的采血方式进行血样采集。

常用血常规检查采血方法主要有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两种;梢采血方法主要是通过采集患者手指或耳垂的末梢血稀释后进行分析,采用该方法进行血液采集能减轻患者疼痛感,操作方便简捷,因此临床应用最为普遍。但是末梢采血法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当患者末梢血温度过低时,在同样环境下,末梢血容易发生溶血,造成检测结果偏低,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亦或是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等情况,本研究静脉血采集组血小板计数平均(221.3±60.7)×109/L,而末梢血采集组平均为(206.8±78.6)×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末梢血液采集法容易对检验结果产生误导性,延误患者病情[3]。

目前,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采血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静脉血采集法已逐渐成为临床血常规检测的主要采血方法。相关研究证实,应用静脉采血方法能够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检测结果,研究认为其具有以下优势:①由于人体血液中含有多种成分,末梢血采集法受采血部位影响,标本成分复杂,多为毛细血管血、细胞内液和组织液的混合成分,影响检测结果,而静脉血采集标本受外界物质干扰少,血液纯度高,故能够准确反映各种血液成分的组成[4];②静脉血采集部位一般均为患者肘部前静脉,该部位血液受环境影响较小,所包含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等成分更为稳定,能够客观的反应患者全身血液循环状况,检验结果更为可靠;③静脉血采集法将采集到的血液置于抗凝试管内,因此血小板数量不会随放置时间的延长出现假性降低的情况,能够有效避免血小板测定结果低于实际值的情况[5]。

综上所述,除非患者机体特征必须采用末梢血采集检验血常规之外,血液常规检测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静脉血采集法,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静脉血液采集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更好地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1]高梅,张凌峰,付永航.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4):46-48.

[2]韩秋青,王爱玲,韩风杰.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26):85-86.

[3]杜之涛.浅析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中外医学研究,2011,3 (01):34-35.

[4]张传杰,于白,唐雪梅.谈谈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9):218-219.

[5]周秀萍.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2,15(34):684-685.

R446.11+1

B

1009-6019(2015)02-0047-02

猜你喜欢

末梢血常规血液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多彩血液大揭秘
神奇血液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采用末梢血快速测定血糖值的临床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