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在肝胆脾胰疾病检查中的诊断分析
2015-06-09金广湖
金广湖
(吉林省延吉市中医院超声科 吉林 延吉 133000)
B超在肝胆脾胰疾病检查中的诊断分析
金广湖
(吉林省延吉市中医院超声科 吉林 延吉 133000)
目的:观察在肝胆脾胰疾病检查中采用B超的检查结果,分析B超的运用价值,以提高肝胆脾胰诊断准确率。方法:本次研究病例,我们选择了于2013年2月-2014年6月这段时期内接受诊断、治疗的疑似肝胆脾胰患者,共300例。患者在空腹状态下取其仰卧位,接受了B超检查,检查部位为肝脏、脾脏、胰腺以及肾脏,重点观察患者腹部器官是否异常。结果:300例接受B超检查的患者中阳性者为290例,病理结果为262例,B超结果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90.3%,即诊断率是90.3%;检查出的疾病排名靠前的分别是脂肪肝73.7%(193/262)、胆囊炎5.7%(15/262)以及肝囊肿5.0%(13/262)。结论:B超可以检查出多种良性病变,且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以应用于肝胆脾胰疾病检查中。
B超;肝胆脾胰;诊断
B型超声作为一种简便、实用、有效、无损伤的检查手段,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在国内应用,目前这种技术已遍及各级医院。现在患者接触最多的超声检查是B型超声波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大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平面超声,它是以平面图像的形式显示出人体的解剖结构,故能直接观察脏器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并可将实质性、液性或含气性组织分开[1]。近年来B超在人体脏器检查中的运用已经极为广泛,其较高的准确率也是受患者欢迎的主要原因。通过B超,医师可以观察到患者脏器是否出现肿大,胆管有无扩张,是否存在结石或者囊肿等,所以B超是可以运用到肝胆脾胰检查中的技术。本文通过选择疑似肝胆脾胰疾病患者,旨在分析B超在诊断肝胆脾胰中的价值,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300例疑似肝胆脾胰疾病患者,均是于2013年2月-2014年6月这段时期内接受诊断、治疗的患者。患者年龄范围在34-76岁之间,平均年龄是(52±8.3)岁,男性患者190例,女性患者110例。
1.2 检查方法使用LOJIQ 7型号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探头的频率为3.5-5.0MHz。嘱咐患者应在空腹状态下接受检查。待检查时,取患者的仰卧位,辅之以侧卧位,对其上腹部、肝脏和胆管系统进行多方位、多切面的检查。检查部位是肝脏、脾脏、胰腺以及肾脏。同时对患者的腹部实质器官情况进行探查,重点查看腹部器官是否异常,有无异常积液[2]。
2.结果
300例接受B超检查的患者中阳性者为290例,病理结果为262例,B超结果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90.3%,即诊断率是90.3%;检查出的疾病排名靠前的分别是脂肪肝73.7%(193/262)、胆囊炎5.7%(15/262)以及肝囊肿5.0%(13/262)。详见表1。
表1 300例患者检查结果
3.讨论
B超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技术,对人体组织没有任何不良影响,操作简单、直观准确、费用低廉、方便无创、广泛普及,可用于各种疾病的普查和治疗后随访。B超可显示所检查物体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大医院的诊断符合率可达90%以上。此外通过超声检查还可以鉴别出肝囊肿、肝血管瘤等良性病变。
在本文中,我们利用B超检查疑似肝胆脾胰患者内部情况,有效地帮助我们掌握了患者的位置、大小等。观察表1,我们发现确诊的前三疾病分别是脂肪肝、胆囊炎和肝囊肿,尤以脂肪肝最为常见。通过各病理结果相比,我们发现B超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的相符率达到了90.3%,提示B超在肝胆脾胰疾病检查中的诊断正确率是比较高的[3]。
近年来,B超声技术的应用,在大大提高了超声检查对肝脏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个保证手术安全、协助医师施行手术的可用工具。检查中我们发现1例肝癌患者,处于中晚期,随访发现半年之后患者死亡;脂肪肝者193例,据分析多是因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术前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可以帮助医师了解其肝胆脾胰状况和邻周的相关表现,从而进一步对疾病类型作出诊断。术后采用B超进行检查也可以直观、迅速地查出病情及其变化,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4]。所以,B超在检查、诊断肝胆脾胰方面存在较高的价值。
综上所述,B超可以检查出多种良性病变,且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以应用于肝胆脾胰疾病检查中。
[1] 朱月琴,周玛丽.B超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2):295-296.
[2] 陈钦艳,董柏青,杨进业,等 .肝癌高发区原发性肝癌患者家族史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9,9(3):520-579.
[3] 张慧玲.探讨B超诊断阑尾炎的临床价值(附186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0):132-133.
[4] 张秋放,李芳花.B超诊断腹腔脏器损伤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4):52.
R256.4
B
1009-6019(2015)07-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