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工类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情况分析
2015-06-08贾彩鑫郑冰康传红赵斌斌
贾彩鑫++郑冰++康传红++赵斌斌
摘要:专业对口就业作为大学生多年教育投资向职业化转移的重要过渡,是衡量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有效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保障大学生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重要途径。为了清楚了解高校理工类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情况,本文对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2006至2013年毕业生就业信息库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市场需求以及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专业对口就业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的结论,并对如何提高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情况分析;毕业生;对口就业;就业率
一、专业对口就业问题的提出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学生家长、高校和社会极为关注的话题,职业选择是每个高校毕业生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在评价就业工作体系指标中,专业对口就业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依据。
对于毕业生而言,寒窗苦读四年,能够“学以致用”,甚至能够在本专业内“有所建树”是多数大学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事。但近些年来,不少大学生在毕业求职之际却不得不选择“转行”,使自己又完全投身于一个全新的领域。面对这种供需差别大,就业空间相对紧等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明确目前高校毕业生对口就业实际情况,并进行系统分析,对制订正确的策略和措施,调整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对毕业生实现专业对口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对口就业的定义
专业,即为大学知识组织化的表现形式,是对相关课程知识系统组织化的结果。本文所讨论的专业对口就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销售等方面工作,其中出国、出境的毕业生默认为对口就业。
三、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专业对口就业情况分析
图1给出了总体就业趋势呈现周期性变化,其中2007年和2012年达到了最高点,就业人数分别为258、215人,对口就业率分别达到79.07%、 80.00%;2009年为最低点,就业人数为220人,对口就业率为45.00%。从全球及国内形势分析,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化工行业发展放缓,但仍有一批新项目上马,从而创造出一定的就业岗位,同时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年上升,这就意味着给化学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2012年开始,金融危机带来后续影响得以体现,在高校毕业生招聘过程中,大部分用人单位都以宣传为首要目的,而实际招聘人数与往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减,这些因素都对专业对口就业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由图2可知,化学专业就业趋势呈现周期性变化。其中2012年达到了最高点,就业人数为18人,对口就业率达到88.89%,2010年为最低点,就业人数为14人,对口就业率为57.14%。化学专业为黑龙江大学基础教学改革实验班,培养化学领域专门科研人才,旨在强化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系统的科学研究的训练,基础理论课、实验课的学时数明显高于普通班,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科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素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该专业能够在化学及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开发的人数比例比普通班高,因此其对口就业率始终保持在55%以上。
由图3可见,理科专业对口就业趋势只有应用化学与学院就业趋势整体情况相同,环境科学专业的对口就业率随年份先持续下降,于2008年达到最低点,为30.77%;然后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学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对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使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达到人尽其才,学为所用的要求;材料化学专业的对口就业率在2012年之前与学院就业趋势整体情况相同,在2013年出现上升趋势,这是由于近几年材料化学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与本专业相关的领域进行工作。理科专业的对口就业率最低可达到30.77%,最高可达到87.50%。理科培养目标是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人才,从而使得对口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由图4可以发现,工科专业的对口就业情况明显受到国际及国内经济形势影响。制药工程(化学制药)专业的对口就业率从2006年开始下降,至2009年达到最低点,在2010年有所回升,2012年稍有下降。工科类专业的总体对口就业率在2006年到2013年间均达到40%以上,最高时可接近95%,比理科专业提高10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与理科专业的毕业生相比,前者的学生实习机会比后者的学生多,有较强工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学生的能力素质也更符合招聘单位的要求。
通过分析得知,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工科专业的对口就业率比理科高,不对口就业情况与经济形势、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是一种普遍现象,是社会、高校、企业和毕业生共同面临的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专业对口情况详细分析可知,学校的培养目标对于学生就业和择业的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真正做到“人尽其才”需要社会、学校、企业及毕业生共同努力。
(一)社会层面
1.政府要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控,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改革。2.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就业市场。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和资源共享。
(二)学校层面
1.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真正依据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作出根本性调整,以市场为导向,紧扣社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3.中学不应该只注重高考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中学应与高校保持密切联系,可以邀请大学生回母校进行“我的专业我宣传活动”,为准备报考的学生提供参考意见。
(三)企业层面
1.企业用人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多用长远的目标考虑问题,要做到人尽其才,各司其职,让每个人在自己擅长的岗位上发挥光热,将企业发展与个人才能有机结合。2.企业可与学校互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密切与学校联系。校园招聘会是沟通高校与企业的重要渠道,企业可充分利用机会,吸纳所需要的人才。3.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更趋务实,不应该过于关注文凭,不应存在性别歧视或者生源地域歧视。4.企业不应奢侈用人,追求短期效用。在利益至上的原则下,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原则过于简单,只要求本科以上的学历,在对口就业方面不作要求。这种不公平的“买方市场”吸引了一大批人才,使得毕业生对口就业严重失衡。
(四)毕业生层面
1.大学生应该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要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很多学生对自我、专业以及职业在认知上存在缺乏和不足,不清楚自己毕业了能做什么,能不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造成资源浪费。2.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狭隘知识,只注重培养交际能力,忽视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知识能力方面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所以大学生要进行全面学习、终身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为实现就业和在工作岗位中长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要想切实解决对口就业问题,须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统筹高校招生专业结构、促进同行业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政府有关部门应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加快高等教育内部的整体改革,此外,要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逐步与社会接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缩小学校与社会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 编辑∕高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