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淡化“竞技技术体系”的理论思考
2015-06-08刘树民
刘树民
(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学部,吉林吉林 132022)
体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社会现象,竞技运动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显著特征是以对抗的形式,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竞赛者自身体能(或借助辅助措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以获得尽可能的运动成绩为其目的的。那么,竞技运动岂不成了“金字塔上的运动”,但又不能从简单的降低竞技技术难度来适应每一个人,那么竞技运动便失去了含义,竞技运动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应从多个视角来认识它。为此,本文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淡化竞技技术体系[1]。
一、从竞技运动发展史寻求竞技运动技术的轨迹
(一)原始社会的竞技运动与技术体系
从劳动到生产、生活过程到直接练习的活动形式,从以人类自身为其客体的活动形式—“身体练习”到竞技活动形式—原始社会末期祭礼赛会的出现,也只能说简单地印上了社会文化符号的烙印。这个过程中人们还停留在征服自然,维持生存,巩固部落的功利性目的上。所以运动技术简单、难度不大。
(二)古代社会的竞技运动与技术体系
私有财产的出现,等级制度的建立,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竞技运动生存的价值淡化,娱乐性、自我展现观等象征性取向的融入,专用场馆的出现,训练原则的形成都对竞技运动技术有了新的要求,竞技运动体系初步建立。例如,“心里学训练”、“周期训练”等,职业竞技者这个时候出现了,对他们要求达到心力、体力的完美结合,而“周期训练”四年为一大周期,四天为一小周期的大训练量,使技术出现了强化。例如,古代印度的职业摔跤竞技者,训练使沙袋吊腿、早起练身、不近女色等。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竞技运动是现代竞技运动的雏形。竞技运动向大强度、高难度、大负荷、竞争激烈等趋势发展,而普通百姓对竞技运动技术的参与意识逐渐淡化成为观看者。达尔文认为,自然界生物的生存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2],而人类竞技运动的载体在向前发展中也对竞技运动产生了更高要求,新的技术体系在向前发展。
(三)近代社会竞技运动与技术体系
作为大工业兴起的产物在满足新社会需要,培养新人格和精神手段问世的近代竞技运动,形成了不同运动形式的新的技术体系,而且出现了“业余原则”。这一时期的竞技运动技术体系的形成大都模仿其他技术训练的途径形成。最为突出的是在当时的田径和水上项目上。竞技指导者根据训马的经验,决定训练,并努力保持最高速度,不断进行长短距离跑等。尽管竞技技术体系缺少系统性,但医学、生理学及遗传学对它的影响,使技术含量增加,竞技技术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迹。
(四)现代社会竞技运动与技术体系
随着人们从天然世界中走来,已经不再以单纯的物质力量来衡量生活和人生价值了,精神的要求更加强烈。正是这种要求使人们把眼光转向竞技运动及其它体育娱乐活动。在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下,竞技运动技术体系形成了科学化体系。然而现代社会是个在科技带动下赛跑的时代,任何事物不能与时俱进,就要与时代落伍了。
二、目的性决定竞技运动技术体系淡化后的针对性
实践是联系人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人通过实践使自己成为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而目的性是实践的基本特征之一,那么,竞技技术如何向前健康的发展应该由淡化竞技运动技术本身的目的性决定。把技术作为人发展的手段、工具还是作为客观存在的标杆玩具,人们去超越自我、超越极限。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是生产工具,而竞技运动中最活跃的是运动技术,科技含量的提升,使得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往往体现科技的高低,而人做为竞技运动的载体,总是与科技赛跑与技术追逐。我们知道,体态良好、精神健全、动作灵巧,良好的生理机能是产生自信心和快乐体验的物质基础[3]。
竞技作为通过特殊游戏形式,是发展个人和物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玩具”,能给人带来刺激、兴奋和快乐。而探索运动能力极限的努力不仅仅是运动员的事,也是每个个体,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性基本需求。我们用汽车运送身体、坐在椅子上敲打键盘,因此需要在户外试试体格的强健程度,感觉一下立足于地球之上的实质存在,好感觉自己活着,并且在逆境中生存[4]。每个人都有权利探索自己的生物潜力和了解自己身体运动极限,呼唤原始本能和反映,提醒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然后再与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出类拔萃者作比较,其乐无穷。那么,归根到底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竞技运动的角度出发。这取决于把它作为什么来利用。如图1所示:
图1 竞技运动
作为发展、挑战、超越的对象—从竞技运动本身出发,还是让其发展而成为人发展的利器——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如图2所示。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所以,竞技运动作为赛场上物种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更多的要体现竞技的一面[5]。作为运动的参与,全面健身的普及,大众体育的开展要淡化竞技体育的技术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图2 人的全面发展
三、国情性决定淡化竞技运动技术体系是否合理
从原始社会功利性的劳动开始到独立化、象征的、抽象的高水平竞技运动的广泛开展到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举世瞩目的竞技赛事。竞技运动与历史同步或围绕它波动,受当时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竞技运动与技术从简单到复杂已经走过了半个抛物线达到了波峰。是继续停留高峰还是下滑,从建国初发展到现在需要思考[6]。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计划经济的指挥棒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运动盎然兴起。如何使竞技运动成为国家的品牌,20世纪50年代的“举国体制”给了竞技运动发展注了催化剂。由徐海峰百步穿杨金牌零的突破到雅典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二,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竞技强国。国情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需要竞技运动充当政治工具的年代,政府那只看不见的手有效的配置和消耗资源,获得了巨大的成绩。直到1998年第四次行政体制改革,国家体委改为体育局,仍然是发自政府的内动力,而不适应社会需求而动,自上而下的统一管理模式,单项执行统治阶级意志的惯性依然存在,与社会互动的服务性的管理模式并未形成。我们潜意识里依然保留着体育的工具符号[7]。我们也仍然生活在竞技体育的“天然世界”。90年代初,改革开放深入到攻坚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体育不能再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真正触到自身的改革。改革开放使我们的注意力从阶级斗争、无阶级专政的焦点转向经济建设,竞技运动在启动时期完成了摇旗呐喊鼓动士气作用后,自身也陷入了冲锋陷阵、脱胎换骨的行列中。竞技运动作为国家工具——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技术是极其重要体现,这是有利于群体生存的利器。靠国家力量提升,包括竞技运动在内的一些领域可以强力发展;提升的高度和发展的力度,决定于政治的需要程度。政治需求度的降低使竞技运动阶段性的“工具”的属性逐步回归到自己的本质的“玩具”的属性—也就是它作为文化和文明组成部分的根本特征,而作为文化符号,其竞技技术还需要很高水平吗[8]?日本竞技运动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需要反思的例子。
在完成竞技运动政治功能后,竞技已失去了原来的本色。当代中国,多数人仍持有传统观念。一位高水平的竞技只是“职业”,“业余”选手的专利是休闲,当休闲时代突然出现在我们身边时,许多竞技项目被搁浅。这个世纪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带来充裕的休闲时间。21世纪的知识经济使人类的体力劳动降低到更加萎缩的水平。恩格斯认为,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为确保充分的自有时间而缩短劳动时间;而马克思则称之为“供自己发展的时间”,“为个人充分发展的生产力”,从而为社会发展生产力创造了充裕的时间。而富有远见的余光远先生也这样认为,休闲是生产的根本目的之一。那么,是通过睡觉、看电视、打麻将或玩游戏,被动地去间接感受的消极休闲,还是参与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身体质量的积极运动中来呢?不言而喻。
从以上国情来看,但或竞技运动技术使竞技运动从奥林匹克中回归整个社会,从运动员身上回归大众,这显然是必要的。哲学上讲事物的发展优质、量、度。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也揭示了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过程。它表明的这种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从这一点来看,也不应该完全淡化竞技技术体系。这里不是说“竞技运动技术体系中庸化”。竞赛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在竞争中勇于向世界强手和先进水平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正是在这种竞争中人类情绪冲突得以转移。使人们积极向上,从这一点来看非淡化的竞技技术体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让竞技技术体系适应时代的洗礼,符合历史的规律,适合人类自身的进化,最终为人类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四、从适应角度来看淡化竞技运动技术体系
“适应性”是生物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本能。无论从生理、心理等也都是使人类具有成为自然与社会的共同特这的复合体。淡化竞技运动技术体系是技术与人类适应的表现。淡化后的技术如果不适应某些人,那么他们势必会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技术。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之分。在一定时刻,常常是由最大的力量需要驾驭着人们的行为并要求得到满足。为什么年迈花甲的老人能观看雅典奥运会实况直播到深夜两三点呢?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应性的水平及复杂程度的提升。到波峰后期在身体质量方面不如从前,为适应心理需要,并将开始从事淡化竞技运动技术体系后的运动。到最后出现上述“享受竞技”的场面。而竞技运动技术体系本身也在发展,以适应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需要[9]。
因此,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变迁中竞技运动技术体系总是在淡化与非淡化中相互交织着。而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也在追求二者与之相适应。淡化的竞技运动技术体系说明其自身发展的社会存在形态多样性来适应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社会。淡化竞技运动技术体系有利于竞技运动的普及,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体育人口大国的转变;有利于提高人类的素质。高水平竞技运动应成为一个亮点,而不仅仅是一个赛点和一个“观点”——观看的焦点。
纵观历史的长河,从简单劳动技术发展成为高水平竞技运动,其技术体系在不断深化改革。引领这场革命的是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追求。正是这种本能的欲望推动竞技运动与社会的进步。繁重劳动的解脱,余暇时间的增多、休闲时代的到来,也必将是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技术从奥林匹克运动中奔向整个社会,以期淡化后的竞技运动技术为人类所接受。高水平的竞技技术也将成为更多人从事它的推动力,成为竞技运动普及的一个亮点[10]。技术本身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科学的发展使这个符号已经失去了与野兽赛跑的原始含义。人类的发展需要淡化技术体系的运动,人类也需要幕后高水平、高技术体系竞技运动的看点,二者的完美结合是未来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也是合理淡化竞技运动技术体系的切点。
[1]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 于涛.体育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4] 胡小明.从工具到玩——竞技运动文化属性的归依[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5] 何振梁.奥林匹克价值观和奥林匹克普世性[J].体育文化导刊,2010(4).
[6] 顾春雨.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形成与演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6).
[7] 王向东.足球竞技技术系统结构及其主体化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
[8] 赵长军.亚洲武术技击类运动项目竞技改革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5(5).
[9] 夏冉.突变论视野下运动员竞技水平提升的路径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1).
[10] 董国兴.探究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及其价值取向[J].当代体育科技,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