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12年某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回顾性研究
2015-06-08李福平赵克开
李福平,付 燕,常 丽,赵克开
医院感染是医院管理过程中一个棘手的难题,它直接影响患者原发病的治疗和预后,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并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012年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及患者易感部位等。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目标监测、手卫生依从性管理等措施[1],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收集2010年—2012年医院发生感染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科室、易感部位等。
1.2 方法 采取临床医师报告和院感专职人员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一例出院患者的电子病历、PACS系统、LIS系统等进行调查,填写统一的医院感染病历报告卡,进行汇总、统计、研究。
1.3 诊断标准 采用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软件进行统计,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三年共调查出院病历49392份,发生感染1061例次,例次感染率为2.15%。其中2010 调查病例 14299 例,感染 345 例(2.41%);2011调查病例 16096 例,感染 266 例(1.65%);2012 调查病例18997例,感染450例(2.38%)。三者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2.2 高危科室医院感染率 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主要是ICU、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高危科室患者的特点是病情重、卧床时间长、意识障碍、有创操作多等。见表1。
表1 高危科室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
2.3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 三年的感染部位均以呼吸道为主,依次为泌尿道、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包括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和器官腔隙感染。其他部位感染含血管相关性感染、败血症等。见表2。
表2 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与构成比
2.4 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 三年共分离出病原菌1997株 (真菌除外),其中革兰阴性菌1504株占75.31%,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为主。见表3。
表3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构成比
2.5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三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 65.33%、63.68%、55.95%,呈逐年下降趋势,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4 2010年—2012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构成比
3 讨 论
3.1 医院感染 三年共调查病历49392份,发生医院感染1061例次,感染率为2.15%(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2.41%、1.65%和2.38%), 低于沈贻萍等和朱霞云等报道的结果[3,4],与王金贤等[5]报道的结果相近,接近于李福平等[1]报道的调查结果,三年感染率无显著差异,但明显低于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2009年5.32%的医院感染率(内部资料未发表)。主要原因有:近年来医院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感染控制科,健全了医院感染三级管理组织,按实际开展床位数配备了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加强了医院感染控制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强化了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规范了医务人员行为,加大了医院感染培训和检查力度,改变了以往只有回顾调查没有实质干预的状况。连续3年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Ⅰ类切口目标监测、手卫生依从性管理和重症患者三管监测(即呼吸机管路、导尿管、静脉置管)等工作,促进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质量的提高。
3.2 科室分布 不同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概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ICU、神经外科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依次为神经内科、肾脏内分泌科、肿瘤科。这与各科室的疾病特点有关,ICU患者较重,神经外科与脑部手术与创伤有关,且这两个科室的呼吸机、导尿管、静脉置管使用率高;神经内科、肾脏内分泌科和肿瘤科的患者基础病复杂、抵抗力低下、长期卧床、住院时间长,也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
3.3 感染部位及危险因素 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泌尿道为主,与张常然等[6]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与使用呼吸机、留置导尿管有关,另外某些基础疾病也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如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肿瘤等。由此可见,加强重症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包括抬高床头、定时翻身扣背、做好口腔护理、防止误吸、加强营养支持等)、留置导尿管管理(包括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减少侵入性操作对机体生理屏障和防御机制的破坏,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环境的清洁消毒、手卫生等,是防控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
3.4 病原菌构成及抗菌药物应用 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5.31%),与马玲敏[7]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连续三年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65.33%、63.68%、55.95%,呈逐年下降趋势,具有显著差异,明显低于沈志君[8]和黄冠新等[9]报道的结果。原因是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加大了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力度,开展了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范了围手术期用药的时机、时间和品种,部分科室已有25%~50%的清洁手术不再使用抗菌药物;2012年根据各科室的特点量化了抗菌药物使用指标,严格落实抗菌药物三级管理制度,每月进行公示、讲评、并与经济挂钩。此外,还积极引导科室使用消炎解毒的中成药,使用物理方法进行消炎消肿、促进伤口愈合等,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1]李福平,王 兵,常 丽,等.沿海某军队医院医院感染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5):3587-35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3]朱霞云,张振宇,杨亚辉.某院2004-2006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1):36-38.
[4]沈贻萍,糜琛蓉,钱培芬.36120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4):1820-1822.
[5]王金贤,杨利亚.44066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5):626-627.
[6]张常然,刘 霞,谭妙莲,等.3年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5):626-628.
[7]马玲敏.2009-2010年医院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5135-5137.
[8]沈志君.2007-2009年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74-1775.
[9]黄冠新,廖 丹,莫 云.2009-2010年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目标性监测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2387-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