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奈曼油田最佳热处理效果分析

2015-06-08于凯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

化工管理 2015年26期
关键词:产液洗井液量

于凯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

原油生产过程中受井深结构、含水、物性等影响,流体在油管举升过程中温降较快,粘度升高,生产主要问题是井筒内稠油向上流动的过程中,向地层不断散热,使流体温度降低,加上脱气和含水的影响,粘度不断增加,流动性变差,流体在井筒中压力损失加大,负荷增大造成光杆断或下行遇阻不同步躺井。为保证油层不受伤害,采用低液量自身开式水介质热流体洗井,经常出现效果不佳和无效现象,维持生产时间短,为保障有效油管内降粘,延长生产时率,依据不同井况及现场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强调热流体洗井中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1 温度参数优化

1.1 热处理温度参数优化

温度降低导致流变指数逐渐减小,且含水率越高,流变指数随温度变化幅度越大;含水率较小时,作为分散相的液滴间隔较大,相互作用,只有通过连续相的速度场才能表现出来。当含水相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游离水逐渐增多,由于液滴间的相互碰撞和相间表面能的作用,导致了粘度的迅速上升,部分形成w/o型的乳化絮状液。现场规律摸索流变性含水转相点在20-75%,此区间在用热流体加热时前期热处理温度应控制在60-70℃之间,此区间外受前期处理温度影响敏感性不大,经多井次试验,此区间外热处理过程中因前期处理温度影响出现不同步或躺井现象几率极小。

1.2 温度与粘度关系间参数优化

如上图所示,粘度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式减小,各曲线存在一个拐点关系,低于拐点温度时,随温度的升高,粘度会急剧减小;当高于此拐点温度时,粘度随温度变化比较平缓。依据多井次低液量洗井的进出口温度通过电流变化结果表明,九下层经验公式=TJ+TC温度148℃左右时达到平稳状态,九上层经验公式=TJ+TC温度在158℃左右可达到平稳状态,平均温度差10℃。同类条件下,随产液量的升高而降低,最低TJ+TC在123℃时就可达到平稳状态,经过热处理的油井,36h内再次处理会倾点升高。以54-44井为例,物性资料凝固点为20℃,由于前期热处理效果不好,后期二次处理时,现场取样口观察,38℃时原油表现为凝固状,受原油物性影响较大。

据该区粘温曲线资料表明:该区原油粘度对温度较敏感,即随着温度增高,粘度迅速减小,温度敏感点为60-70℃。

1.3 热处理温度参数优化实例

井筒内温度场随着产液量的升高而升高,也与流变性相互作用。现场实践表明,奈1-66-34、奈1-54-58井为例,原油物性较好,含水低于10%,日产液10t以上,检泵周期长,平时流变性没有大的变化,在生产中因各种原因停井后会突然出现卡死的现象,判断为因停电或其它原因停井后,油管内有石蜡或半微晶蜡的快速集聚。奈1-54-58在生产665天后出现一次,奈1-66-34在生产240天后出现一次,平时未见异常,规律摸索进口温度可在90-95℃直接热洗井,液量在28-35m3之间为宜,排量控制在300L/min左右,效果最佳。

2 热处理时间参数优化

通过对2口电加热油井及5口冷抽井低液量洗井的现场记录观察。在初期加热5-7小时内电流会有不同的提升,12-15小时趋于平稳状态,因此设计最佳加热时间为12-17小时之间。依据泵挂、沉没度、含水制定合理的前期进液量(3-7方)和温度(65-85℃)缓慢提升;再以0.5方/小时85-98℃的推进量(可加药)推进,产液量低于5吨井热处理时间为h=(H动深/100×0.2)(/c日产/24×2);产液量高于5吨井热处理时间为h=(H动深/100×0.2)(/c日产/24);泵挂1500m以内前期进液量依据胶质沥青质含量和原油粘度3-5方;1500米以下每增加200米液量提升0.5方,排量控制在1.0-1.5M3/h,收到了良好的洗井效果,经现场论证多为32小时内可见产。

3 结语

3.1 对于jf层位井口产液含水区间20%-75%时前期热处理温度应在60-70℃之间,后期应温度缓降或逐渐降低排量保证热处理质量,最高进口热处理温度低于100℃。

3.2 低液量热处理总时间为12-16小时,依据沉没度、产液量、物性等合理设计推进速度和推进量;产液高于10t、含水低于10%、井液物性好的井次可在90-95℃直接热洗井,排量300L/min为宜,热处理时间必须达到3h。

[1]单学军,张士诚,王文雄,于李萍.稠油开采中井筒温度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03).

猜你喜欢

产液洗井液量
考虑多因素的多层合采产液量劈分模式研究
靖边畔沟长6油层采油制度效益研究
TAP阀压开地层解决方案及其在苏南的应用
工程因素对页岩气井产水的影响分析
注水井洗井“立体化”精细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渤海J油田化学驱无因次产液指数的变化规律
流程洗井方法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CO2 驱低液量高气液比井下气锚模拟与优化
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油井产液结构优化方法
临床问题 如何记录出入液量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