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 说得热闹卖得少
2015-06-08王辰越
王辰越
目前来看,消费者对于智能硬件使用习惯的养成,至少还需要2—3年的时间。
在过去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到智慧医疗、智能家居,从小而精到大而全,一系列的智能硬件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
然而每一个人对智能硬件的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解。
腾讯机器人产品总监方琎告诉《英才》记者,智能硬件的定义是具有可扩充的编程能力的设备,最具有代表性的正是智能手机——拥有操作系统,并可开发各种应用。按照这个定义来衡量,谷歌眼镜也可以算是智能硬件。而可穿戴装备的代表产品各类智能手环,本质上却只是一个传感器。因为它的功能大多只有搜集数据,并不具备可扩充的编程能力,因此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硬件。
此外,评价一个硬件是否真正“智能”,仅仅有能够和手机连接的设备是不够的,它必须要形成一个能够提供后端服务的闭环。
比如说,普通的心律仪是可以收集用户的心率数据,即使可以从手机上读取数据,也不能算智能。真正的智能是心率仪,是可以配合手机App记录用户的心率数据,然后数据联系后台自动传送给医生,由医生进行分析后做出诊断,最后再传回到心率仪上或者手机上,这才是真正的智能,也就是提供服务的能力。
以上两点缺一不可,一个硬件必须能够提供所有后端服务,并且具备可扩充的编程能力,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智能硬件。
方琎认为,按照这个定义,目前国内智能硬件市场的产品大抵可以分成这样几类:第一,符合定义的、真正的智能硬件;第二,功能型产品的电脑化或者互联网化,这部分的代表产品是:智能电视,智能家居;第三,可以作为手机等智能设备功能的延伸的外设,如智能手环,智能体重秤,智能水杯等。
对国内众多试图在智能硬件上做文章的企业来说,选择“准智能”产品上进行切入,相比严格意义上的智能硬件要容易一些。
志成资本CEO冯玉麟对《英才》记者表示,如果单看产品,能否满足用户的刚需、抓住用户的痛点决定了产品的用户黏性。另外,能否积累用户数据同样重要。一个产品是否有价值,往往不只体现在本身能够产生销售利润,还体现在这个硬件产品能否积累的用户数据量。同时,使用门槛是否足够低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能够大卖的产品一定是简单易用的。
据介绍,国内目前新进入智能硬件领域的公司往往会犯同样的错误,就是“为了智能而智能”,此类产品基本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智能,也无法让用户感觉到易用性,难以形成使用习惯。
此外,大多数智能硬件产品的通病是无法形成服务的闭环,比如大家都关注空气质量,于是很多团队都做出了pm2.5监测仪器,但是这些产品往往只提供检测功能,用户需要的却是检测后的延伸服务。
放眼望去,智能硬件的前景的确是一片广阔的蓝海,“但是目前的市场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风还没有来。”方琎告诉《英才》记者,“尽管现在智能硬件的概念在科技圈里炒得火热,但普通消费者们并不了解具体的情况,也很少有人会去率先使用智能硬件。这充分说明了这个市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热。”
虽然智能硬件市场反响仍显平淡,但阿里、百度、360、小米、腾讯这几家国内的科技巨头公司都已早早介入,在各个领域积极布局。虽然玩法不尽相同,但显然没有一个人愿意错过这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