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三位一体引导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5-06-08吕晗月

科学中国人 2015年17期
关键词:舆情主体监测

袁 媛,吕晗月

四川大学商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三位一体引导体系的构建研究

袁 媛,吕晗月

四川大学商学院

本研究基于目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和问题,构建以领导主体、管理主体和执行主体为核心的三位一体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体系,探析舆情潜伏期、爆发期和消退期三个演变时期的应对策略和工作机制。

新媒体;高校网络舆情;舆情引导;三位一体

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研究,编号CSZ14032

1.引言

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学生网民占比最高,为23.8%,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90.6%”。①这份报告不仅显示互联网已成为现代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方式,也预示着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形成更加迅速、内容更加复杂、传播更加多向、监督更加困难等特点,仅通过传统的途径实现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势必效果甚微,难以为继,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也应探求新方法。

2.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及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多,文国琴,谷文陶(2010)提出柔性化、规范性以及技术性引导途径以及求同存异、事实发布、权威访谈、网络新闻评论以及议程设置的引导方法。陈静宇(2012)指出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中应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培养意见领袖,及时公布信息,健全管理和调控机制等。高德毅(2013)提出在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应采取主动性、主导性、预测性、道德性、阻断性以及技术性策略。吴磊(2011)基于舆情发展的整个过程提出构建网络舆情的预警、监测、研判、上报、阅评、处置和反馈机制。陈永福、陈少平,魏金明(2011)提出建立网络舆情的领导监督、队伍保障、教育引领、安全预警、干预引导、危机处置和工作反馈等七大机制机制。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学者在舆情引导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但仍存在:(1)引导策略及机制偏空泛,系统性和实效性不强;(2)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研究较少。本文希望以此为出发点,构建可行的引导体系弥补现有研究的缺陷。

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以往的高校突发事件以及引导工作中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3.1 引导部门模糊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部门模糊是造成高校对网络舆情反应迟钝的直接原因。目前,高校缺乏专门的舆情统筹管理部门,网络舆情一旦出现会存在:(1)引导缺乏统筹性。各部门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职责界定不清,既存在相互重叠又存在空白和漏洞,使引导容易陷入混乱。(2)引导缺乏协同性。各部门工作没有相互配合和联动,导致信息获取不到位、问题处理复杂化、引导方案不全面,未将各部门的效用充分发挥。(3)引导缺乏系统性。引导机制构建不完善,没有相对稳定和清晰的层级划分,因而难以形成体系,导致信息的沟通、共享与互动不通畅,对网络舆情反应不及时,引导工作的效率难提高。

3.2 引导时间滞后

许多高校在网络舆情初露端倪或者刚进入爆发期时,对其影响力和严重性没有较为准确的预测与清晰的判断,直到舆情扩大,事态发展到较为严重时才有所行动,错失最佳引导时期。探其后果,首先,大学生因其年龄小、阅历浅等特点对网络上各类言论欠缺分析、难辨真伪,引导的不及时容易使其在“首因效应”的作用下认同某些错误的言论,无形中加大了引导的难度。其次,网络舆情一旦爆发会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甚至校园内人尽皆知,学生情绪被激化,对信息反应更敏感,若再出现负面信消息极易造成校园突发事件,影响了高校的和谐秩序与学术氛围。

3.3 引导方法僵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引导方法显得僵化落后,传统的引导方法如(1)利用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宣传,成本较高且针对性不强,即时性差,效果甚微;(2)教师、学校、社会采用强制性的态度或手段,抵制或禁止错误言论形成以舆论权威为主要力量的自上而下式的引导,以“家长式”的姿态向学生灌输正面的言论或思想。虽然引导方法目前已有所改进,针对性更强,如采用召开年级大会、印发资料、课堂教育等方式,但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影响范围更广、波及层面更深、话题更易衍生和变化,目前的引导方法难免时效性较差,显得僵硬、滞后、缺乏变通,学生的接受程度大大弱化。

4.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三位一体引导体系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三位一体引导体系的构建从三个主体即领导主体、管理主体和执行主体入手,在舆情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到处理、反馈这一全过程上,明晰部门及其职责,搭建信息沟通渠道,保证沟通和反馈的高效性和有效性,确保在网络舆情发展的三个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机制。

4.1 体系构成

“三位”是指三大参与主体——领导主体、管理主体、执行主体,共包含五个要素:网络舆情领导小组、网络舆情监测与控制中心、高校基层工作者、网络文明志愿者、第三方群体。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和第三方群体属于领导主体;网络舆情检测与控制中心属于管理主体;高校基层工作者和网络文明志愿者属于执行主体。

网络舆情领导小组统筹全局,总体把控、制定决策。第三方群体包括地方政府、各类媒体、公安和社会知名人士等,通常在舆情趋于极端化,超过了学校内部力量可控的范围时发挥作用。网络舆情监测与控制中心既负责对校内网站、社交平台、论坛贴吧等网络交流平台进行日常监测,也负责整合执行层引导力量的信息,并对舆情进行研判和遴选,按事件涉及范围和急缓分为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级(较大)、IV级(一般)、V级(不重要),并制定相应响应和处理机制;高校基层工作者贴近并了解学生,能通过日常交流和互动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网络文明志愿者集合了舆论领袖与网络评论员,通过发帖和评论等手段强化主流言论,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发展方向。

4.2 “三位一体”体系图解

三位一体引导体系以三个层级为基础架构,依次向下,五个要素分别位于不同的层级,如图1所示。

4.3 “三大阶段”作用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根据其演化过程可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消退期。各阶段的特点不尽相同,因此舆情引导策略也有所差异。

4.3.1 舆情潜伏期

在舆情潜伏期(如图2所示),网络舆情监测与控制中心一旦发现有不利于校园稳定或重大的网络舆情将启动预警机制;基层工作者与学生应保持日常的互动交流,了解大学生得思想动态,一旦出现敏感信息或突发性事件报送网络监测与控制中心,舆情监测与控制中心对信息进行快速甄别和研判,制定具体行动方案;网络舆情监测与控制中心应持续监测相关舆情,基层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引导,舆论领袖发表意见,网络评论员队伍及时跟帖,对不正确的言论客观给予解释,强化主流言论,将舆情扼杀在摇篮中。

4.3.2 舆情爆发期

在舆情爆发期,基层工作者率先对学生进行安抚和疏导,网络舆情监测与控制中心迅速对舆情进行监测和研判,初步确认事件级别,报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迅速确定预警级别,并根据事件级别和具体情况,制定解决方案。网络舆情监测与控制中心应做到:(1)第一(3)对恶性言论进行删除、正面言论置顶、压缩跟帖量等。执行主体应做到两方联动,通过发言、跟帖、评论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其中,(1)舆论领袖在舆情爆发时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引导舆论走向;(2)网络评论员既要思想政治素质高、网络技术过硬、反应灵活还要了解大学生的生活、思想、习惯等,通过跟帖引导的方式,用有见地、平实的语言进行针对性的评论;(3)基层工作者选择面谈、班会、课堂教育、年级大会等形式进行引导。

当高校舆情趋于极端化,超过了学校内部力量可控的范围时,舆情领导小组就要积极联合第三方力量,进行信息沟通,共同分析舆情走向,讨论解决方案,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引导。

4.3.3 舆情消退期

在舆情消退期(如图4所示),对舆情的监测丝毫不能松懈,要特别关注学生对事件仍存有的质疑以防话题衍生引发舆情的二次爆炸。基层工作者和网络文明志愿者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及时对学生的质疑进行解答并疏导,尽量向积极言论靠拢。网络舆情监测与控制中心一方面要将重点放在对舆情的监测;另一方面要对收集到的质疑或意见进行分析并解答,通过执行主体反馈给学生,如果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应上报给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再做出最终解释。

在网络舆情处理工作结束后,还应该对整个舆情监测、预警、研判、处理过程进行总结、整改,发现问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将整套体系的作用机制进行优化使其更好地作用于实践。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502/t20150203_51631. htm.

[1]段婉立,王力尘.互联网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67-69

[2]文国琴,谷文涛.论高校舆情引导的途径和方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185-188

[3]陈永福,陈少平,魏金明.高校危机视阈下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1,(11):37-40

[4]吴磊.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5):54-56

[5]唐亚阳,李亚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I].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98-104

[6]高德毅.微时代危应对:高校舆情引导的变革之道[J].思想教育研究,2013,(7):8-10

[7]陈静宇.网络公关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11)

袁媛(1986-),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舆情主体监测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