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型自然式城市广场设计探讨
——中卫市黄河文化广场规划构思

2015-06-07任得元

陕西林业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卫广场黄河

任得元,陈 祺*,杨 斌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杨凌文景园林科技有限公司,陕西 杨凌 712100)

文化型自然式城市广场设计探讨
——中卫市黄河文化广场规划构思

任得元1,陈 祺1*,杨 斌2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杨凌文景园林科技有限公司,陕西 杨凌 712100)

一个城市广场,不仅是城市的名片和标志,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和特色。针对当前许多城市发展中,面临着众多传统广场的改造问题,以中卫市黄河文化广场构思为例,立足中卫沙坡头旅游城市的实际,紧扣“黄河文化”与治沙主题,探索城市广场的地域文化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以充分认识文化意蕴对自然式城市广场景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重要意义。

中卫市;黄河文化广场;文化景观;自然式构图;规划构思

随着城市建设活动从注重单纯的建筑向注重城市外部空间的转变,城市广场空间的塑造,在满足主体功能的前提下,更多地体现对广场中占主体地位的人的关怀,尽可能满足市民休闲、游憩、娱乐、锻炼等多层次的活动要求[1]。自然式广场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艺术工程设计,其评审标准应该是无样板工程、无楷模、无规律,它的标准只有一个“变”字。“变”可获得“标新立异,推陈出新”,而标新立异正是最终设计的目标。即充分考虑人参与自然运动的适度,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局面[2]。文化型广场不仅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增强点缀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风貌,是展现城市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的舞台[3]。然而,随着城市广场不断增多,在规划建设中也出现了过于模式化,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简单的追求平面构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千“场”一面的局面[4]。笔者在中卫黄河文化广场规划构思中,充分考虑中卫的自然条件、人文历史和市民的现代生活特点,打破传统广场规则构图的常规思路,试图探讨独具特色的文化型自然式城市广场的设计途径,使其成为城市新区的一个极具个性的亮点。

1 研究地概况

1.1 自然条件

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祁连山与贺兰山豁口处,是黄河中上游第一个自流灌溉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市区平均海拔1 225 m,地貌类型分为黄河冲积平原、台地、沙漠、山地与丘陵五大单元,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受沙漠影响,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在7.3~9.5 ℃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57%,无霜期158~169 d,年均降水量180~367 mm。市政府所在地沙坡头区,东“锁扼青铜”,南“对峙香岩”,西“爽挹沙山”,北“控制边陲”。黄河平缓中流,滨河水乡,景色秀美。

1.2 文化景观

中卫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以沙坡头景区最为著名,巍巍祁连山横亘黄河之阴,浩瀚腾格里沙漠连绵黄河之阳,一水中分,形成一副天然太极图。景区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长城、丝路为一体,“白马拉缰”、“麦草方格”、“铁龙越沙”浑然天成,实现了黄河与沙漠、沙漠与绿洲、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卫高庙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被全国建筑师学会称作“中国古寺庙经典建筑”;寺口子景区丹霞与喀斯特地貌相交融,奇幽险绝;浩瀚大漠与万顷碧波交相辉映的腾格里湖沙漠湿地休闲度假区,金沙、碧水、飞鸟、绿地及各式高档别墅镶嵌其中,构画出了“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的绝版美景。中卫也曾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驿站,是汉儒、游牧、伊斯兰、军垦等多元文化的聚集地。

1.3 府前广场

黄河文化广场位于市行政中心办公楼前,又名府前广场,始建于2007年。占地面积30 hm2,水域面积3.1 hm2,绿化面积20 hm2,绿地率达77%。主要以中心广场、旱地喷泉、百草园、绿洲园、民俗园、江南园及民族特色花坛为主,展现了中卫建设的海纳百川、宏厚大气。广场以行政中心为主景面,铺地界定、交叉错落相结合的手法,分为四个主次分明、大小各异的空间。充分考虑市政广场的特殊用途,平时是市民休闲锻炼的重要场所,在重大节日又是市委、市政府组织重大活动的重要活动基地,同时也是中卫市区防灾避险的重要场所。

2 文化型思路梳理

2.1 兼收并容的黄河文化

黄河流经的宁夏段,地处黄河的中上游,奔腾着出黑山峡后,进入中卫平原。自古以来,“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评说,是黄河文化在宁夏最为突出的表现特征之一[5]。她犹如一个伟大的生命,自强不息、历尽沧桑,形成了她以兼收并容的气度,接纳百川、汇聚干流,终于铸成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6]。她不仅是一条雄浑壮阔、润泽万物的自然之河、生命之河,更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文化之河。其建设意义已发展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历史阶段,以民族精神为核心,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时代发展为背景舞台,将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的本质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正在全面推进[7]。

2.2 治沙奇迹与生态经济

中卫之所以撤县设市全在沙坡头旅游胜地之名,沙坡头之所以成为旅游胜地,全凭治沙之功。创造的“麦草方格固沙法”,成功地栽植了多种沙生植物,使铁路两边形成了两道绿色的屏障,有效地控制了沙害的侵扰,为人类征服沙漠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林果种植、林下种植与养殖,构筑沿黄“绿色长城”,不仅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有助于防洪、防沙,同时也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落后现状的正确途径[8]。

2.3 自然构图式设计理念

①遵循生态优先理念,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尽可能在原有绿化体系基础上修复生态环境,满足人们游憩需要,使生态系统与沙漠旅游达到和谐统一。②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做到功能与需求的统一:适量的休闲游憩娱乐功能与科普宣教、生态文化知识有机结合,达到历史人文、科普教育及绿地系统生态功能三者和谐统一。③力创独特理念,创新科技思维: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地物,以绿色为基调,深入挖掘历史和当地民风民俗,将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有机结合,使自然文化与人文景观达到高度统一,给人过目难忘的深刻感受[9]。

2.4 随形就势的整体构思

黄河文化广场在满足集会活动功能的前提下,围绕市政大楼,挖池堆山,既能形成传统的典型园林模式,又能形成中间低、两侧高的小地形,为游人遮挡风尘。整体以抽象寓意治沙成果的方格铺装为序曲,以水面及水边的景观雕塑为构图中心,以两侧起伏的小山地和溪涧为主景,以错落有致的乔灌树木为配景,以市政办公大楼为高潮,以园路和铺装广场为纽带,点缀景亭、园桥、园台和园凳,突出四季植物景观,实现自然古朴、疏朗典雅、清新明快的绿化格调,着力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致力于黄河文化气氛的营造。

3 自然式方案景观

在文化型思路梳理的基础上,根据自然设计理念和随形就势的构思,黄河文化广场根据原有理水现状和道路区划整体分为五个景区(图1)。

图1 中卫市黄河文化广场规划构思平面图

3.1 第一景区:黄河之舞

该区位于市政办公大楼的正南部,临近滨河路,既是黄河广场的序曲,又是黄河广场的中心。在空间组合上以开朗、舒畅为主,在布局构图上以水面为主。从外向里依此设置三个景点:

3.1.1 治沙奇迹 展示中卫创造的“麦草方格固沙法”,首先映入游人眼帘的就是经过提炼概括的治沙模板,周围散置三块黄河石刻,分别是“中卫固沙林场”,“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沙坡头实验研究站”,“中卫市人民政府”。

3.1.2 黄河之舞 以大面积的自然式水池为基调,以随机布设的间歇式喷泉为主景,以曲线流畅的自然式驳岸和桃柳夹岸为陪衬,构筑舞动的黄河韵律,形成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黄河缩景,特别是两侧道路的藏源处理,给游人以黄河博大精深之感,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的真正含意。

3.1.3 塞外明珠 中卫市作为宁夏第二大城市,“塞外明珠”当之无愧。在黄河之舞水池西北部中心部位,设置一组三层圆台,其上三足鼎立一颗硕大的明珠。三足分别代表(题刻)大漠、黄河、高山,这三者的有机融合孕育出塞外的一片绿洲才格外珍贵。

3.2 第二景区:腾飞中卫

该区位于市政办公大楼的前后两侧,配置较为低矮灌木,形成通透开阔空间,以衬托办公大楼的雄伟和庄重之感。从里向外依此设置三个景点:

3.2.1 黄河之源 针对办公大楼东南侧设置圆弧干道,中部设置半圆形铺装广场,外部设置圆弧形三色灌木拼图,既可满足集会活动,又不致景观单调。半圆形铺装广场和圆弧形灌木拼图的圆心,恰好就是塞外明珠的中心点。这样,不仅使黄河成为中卫腾飞之源,也很好的将第一、二景区有机的联成一体。

3.2.2 腾飞中卫 办公大楼西北侧基础种植,以草坪地被为基调,以常绿乔木为背景,以曲线流畅的灌木拼图为主景,并且对称设置,从而构成展翅飞翔之状,寓意中卫市人民在新一届党政领导之下,改革开放、展翅腾飞。

3.2.3 黄河之湾 办公大楼西北侧外围,用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半围合成“倒U字型”,车位斜放,形成温馨的黄河之湾—停车场。

3.3 第三景区:黄河之帆

该区位于市政办公大楼的西南侧,以起伏的浅山地形为基调,以圆形黄河旋转舞台和黄河健身广场为中心,以曲线自然流畅的园路为纽带,东西两侧以分别以水面、建筑为主景,以乔木、灌木为辅景,形成动静结合、空间变化的绿色生态环境。该区设置三个景点:

3.3.1 黄河之漂 在该区主山坡北侧设置大小不同两个水面,以桥(浮桥)分割、以小衬大,各有特色、相得益彰。在大水面中心设置一组动态羊皮筏子,置石题刻“天下黄河第一漂”。①在水池南岸随形就势铺设田格广场,既可观赏水面和羊皮筏子,又与第一景区的治沙奇迹连成一片。②在浅山凹进之处,依山面水设置一个双层圆形飘台,台上再设一座四方现代小景亭,命名为“漂亭”。既是看水、观桥、赏筏组景的绝佳处,又是飘台之上设漂亭,“黄河漂流故乡”的意境自然而生。③黄河之漂水池顺黄河之舞水池之势,既增加黄河缩景之气势,又把第一、三景区自然连成一片。

3.3.2 中卫小筑 在该区西侧设置三组(分别代表中卫县、中宁县、海原县)极具中卫市地方特色的小型建筑,既可满足市政办公大楼的辅助功能,又具有地方乡土特色,和现代气息浓郁的市政办公大楼形成鲜明对比。

3.3.3 黄河之帆 在该区中上部设置一个长方形健身广场,一边和黄河之源连接,一边设置黄河旋转舞台。①旋转舞台两侧顺浅山走势,设置曲线流畅的园路,从平面来看如一舞动的白帆。②在浅山上配置植物,乔灌搭配、错落有致、起伏有度,从立面来看该区也似一舞动在黄河之上的白帆。

3.4 第四景区:黄河之曲

该区位于市政办公大楼的东南侧,以蜿蜒起伏的九曲黄河为中心,以三组浅山作为陪衬,以自然流畅的园路为纽带,以两组景亭、三组园桥为主景,以乔木、灌木为辅景,形成空间回环变化的绿色生态环境。该区设置三个景点:

3.4.1 黄河之洲 在水池南岸随形就势铺设方格广场,既可观赏水面和浅山绿洲,又与第一景区的治沙奇迹连成一片,也只是在大小上有所区别而异。在水池与广场交接的中部,设一个三角小亭。从亭中向北眺望,越过水面,一片绿洲映入眼帘;向南眺望,由植物拼成曲线流畅的三角洲也在眼界,故名洲亭。其间通过绿洲桥,把绿洲和三角洲连为一体。

3.4.2 黄河之幽 在该区中部两个浅山之间,较大密度种植各种乔灌木,形成较为密闭的林地空间。在其中心部位设置一个六角小亭,环目平视、皆为树木,抬头仰望、山峰也木,幽雅之地、僻静之所,故名天涯亭。

3.4.3 黄河之曲 在该区西侧溪涧蜿蜒,犹如九曲黄河,其间三座曲桥横跨,更增加了黄河之曲。三座曲桥分别为三曲桥、五曲桥、七曲桥,以顺应黄河九曲之势,分别命名为天际桥、仙女桥、绿洲桥。

九曲黄河顺黄河之舞水池之势,既增加了黄河缩景之完整气势,又把第一、四景区自然连成一体。

3.5 第五景区:红日之洲

该区位于最东南角,为一个三角地带,整体以砂地为基调,以红叶灌木拼图为主景,以乔木为背景并围合。形成沙漠上的绿洲之意境,既和第四景区的三角洲、绿洲相呼应,又突出了中卫的旅游特色。

4 结语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魅力空间[10]。文化型自然式城市广场,承载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传达出面向今天、展望未来的时代精神特质。从本例中归纳其设计要点:一是轴线的巧妙处理: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常见的规则式广场采用直线对称式,而自然式广场就要采取折线式或回环式;既要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主要道路相关联,又要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自然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11]。二是合理顺势的铺装:广场是以硬质景观为主,不能片面追求材料的档次,大量使用花岗岩板材,甚至是磨光花岗岩;应以简洁朴素的铺装为主,只在重点地方稍加强调;切忌室内化倾向,同时要与功能结合,比如通过质感变化、标明盲道的走向,通过图案和色彩的变化、界定空间的范围等[12]。三是适量的自然群落绿化:在进行自然式城市广场的环境设计时,适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但要注意,绿化应该处在一个次要和陪衬的地位,并尽可能占边占角。四是地方独有的文化:城市广场的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美的、舒适的物质空间环境,而应包含各种塑造有特定文化内涵场所的元素;一个成功的真正具有独特涵构的场所,应该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传统手工技艺,并考虑特殊地方材料的使用,以表达地方的文化;广场文化特色的表达通常在主题雕塑、地面雕刻、水景寓意和花木搭配四要素的妥善组合的基础上实现[13]。总之,基于对城市广场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一方面以地域文化为广场空间注入生命力,另一方面,以自然式构图使在人的使用(行为)中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大大提高广场各功能空间的利用率[14]。

[1] 明文卉,明宝芸,呼宇.“以人为本”的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包头市友谊广场规划设计之本[J].华中建筑,2010(12):92-93.

[2] 吴健,蔡传文.变: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基调-以浙江长兴县文化广场景观设计为例[J].城市住宅,2008(10):110-112.

[3] 郭玉娇,张晓光.城市·自然·文化—盘锦市文化广场规划设计[J].现代园林,2006(11):33-34.

[4] 余阳,黄明华.地域文化与时代特征—澄城文化广场规划构思[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1-33.

[5] 薛正昌.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35-41.

[6] 于希贤,陈梧桐.黄河文化—个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31-43.

[7] 张文彦,白莹.黄河文化建设浅谈[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3(3):6-8.

[8] 马艳,李陇堂.以特色文化促进宁夏沿黄城市带经济发展的初步探讨[J].菏泽学院学报,2009(6):62-66.

[9] 陈回华,侯碧清,邱建丽.自然公园的设计理念与方法探讨—以株洲市荷塘公园总体规划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09(3):132-134.

[10] 李弦.对城市文化广场规划设计的分析与探讨[J].建材与装饰,2008(4):12-13.

[11] 周军.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04(8):10-11.

[12] 束晨阳.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随感[J].中国园林,2001(1):54-57.

[13] 周俭,刘文波.城市广场的文化与生活意义探索—以桂林市城市中心广场划设计为例[J].城市规划,1999(11):58-62.

[14] 叶绵源,周建华,张颖.功能复合型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探索—以巫溪马镇坝新区休闲广场规划设计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5):172-176.

Conceptualization for Designing Cultural Urban Square with Natural Style ——with Zhongwei Yellow River Square Planning as the Case

REN De-yuan1,CHEN Qi1*,YANG Bin2

(1.Yangli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Yangling,Shaanxi712100; 2.YanglingWenjingGardenTechnologyCo.,Ltd.,Yangling,Shaanxi712100)

A city square is not only the city's business cards and signs,but also the reflection of the city's cultur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f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square.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designing the Zhongwei Yellow River Square was explored in relation to its feature in Yellow River culture and sand control practice. The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square on the basis of combination of culture and natural ecology so as to make the square enriched with the elements from culture and ecology.

Zhongwei City; the Yellow River Cultural Square; the cultural landscape; natural style composition; conceptualization of planning

2015-01-04

任得元(1963-),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研究和高职教育管理工作。

TU 985.12+3

A 文章编号:1001-2117(2015)03-0098-05

*通讯作者:陈 祺,男,经济师,从事风景园林教学与规划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卫广场黄河
春天的广场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在广场上玩
『黄河』
黄河知道我爱谁
中卫:如何从“贫瘠甲天下”到“中国凤凰城”
西北干旱地区生态治理中适生乔木选择初步研究
中卫,一座城和它的美好
广场上的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