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临床止血效果比较

2015-06-06颜沛云朱万寿黄秀凤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

颜沛云 朱万寿 黄秀凤 等

【摘要】目的:观察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临床止血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急性或慢性出血、给予血小板输注治疗的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所输入的血小板类型进行分组:冰冻血小板组150例、新鲜血小板组20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表现与血小板计数变化等。结果: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24h后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输注前,但新鲜组血小板输注24h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冰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组临床总有效率95.50%明显高于冰冻组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论是冰冻血小板还是新鲜血小板都能有效控制和预防出血,提升血小板计数水平,但新鲜血小板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冰冻血小板,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建议尽量选择新鲜血小板。

【关键词】冰冻血小板;新鲜血小板;血小板减少

【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150-02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输血治疗认识的不断进步,临床血小板输注需求越来越多。因为保存期限有限,新鲜的浓缩血小板依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特别是偏远地区急症患者[1],情况紧急时不得不输注冰冻血小板抢救生命。本文就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进行分析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或慢性出血、给予血小板输注治疗的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者血小板均明显减少,包括外伤、消化道出血、以血小板降低为主的各种血液病、放疗或化疗引起血小板降低等患者。根据所输入的血小板进行分组:冰冻血小板组150例,新鲜血小板组200例。其中冰冻组:男性80例,女性70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6.7±1.2)岁。新鲜组: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6.5±1.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及性别比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① 新鲜血小板输注组患者输注新鲜的血小板,将血液中心提供的新鲜血小板经Compomaster G4 型血液自动分离设备分离采集浓缩血小板。每200ml为1个单位,血小板含量为(2.3~4.6)×1011/L,血小板采集24h内输注。② 冰冻血小板输注组输注冰冻血小板,将血液中心提供的新鲜血小板经Compomaster G4 型血液自动分离设备分离采集浓缩血小板,在无菌条件下加入50g/LDMSO,放置于零下85℃环境中保存备用,最长保存期限为12个月。两组患者输注对应血小板后,观察其止血状况,并测定患者在输注200ml血小板前及输注后24h时外周血小板计数水平。根据人体标准体表面积为1.69m2计算,血小板输注24h后的CCI(血小板计数升高指数)>5、回收率>40%时判为有效[2]。

1.3疗效判断血小板计数在输注24h后明显升高、出血基本停止、无新鲜出血点判为显效;血小板计数在输注24h后明显升高、出血明显减少、无新出血倾向判为有效。血小板计数在输注24h后未升高、出血没有缓解判为无效[3]; 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24h后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输注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新鲜组血小板输注24h的血小板计数(29.8±6.8)×109/L明显高于冰冻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变化情况 (×109/L,x±s)

组别例数输注前输注24h后

新鲜组20010.5±5.229.8±6.8*#

冰冻组15010.4±5.121.5±5.0*

注:与输注前比较,*P<0.05;与新鲜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新鲜组临床总有效率95.50%明显高于冰冻组的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变化情况[例(%)]

组别例数显 效有 效无 效总有效率

新鲜组200171(85.50)20(10.00)9(4.50)191(95.50)▲

冰冻组15056(37.33)55(36.67)39(26.00)111(74.00)

注:与冰冻组相比,▲P<0.05。

3讨论

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胞质小块。PLT体积小、无细胞核、直径2~3μm,呈双面微凹的圆盘状。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炎症反应、伤口愈合、血栓形成、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血小板计数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在严重损伤或在应激状态还可发生出血。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以引发出血[5];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6]。

血小板功能以生理性止血为主,在促进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对急性外伤失血或出血患者输注血小板来挽救生命是首选。输入的血小板直接参与血液循环,到达出血位置,并彼此相互粘连凝集成团,形成松软止血栓子[7]。血小板在表面激活后还能加速凝血因子表面激活进程,进一步止血。血小板中PF3(膜磷脂)可加快凝血酶原激活,在血小板聚集后a颗粒中血小板因子开始释放,使得血纤维形成。血小板中的收缩蛋白收缩可使血凝块回缩,发揮快速止血作用。条件允许时可选择新鲜血小板输注,基层医院或偏远地区可选择冰冻保存的血小板输注。新鲜血小板止血功能良好、外周血小板数量升高快等,使用新鲜血小板能节约用血量,且为单一供体,不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但其保存时间太短,不宜大量贮存,难以满足急诊需求。血小板在低温条件下可以延长保存时间,能解决血小板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经荧光抗体标记能将冷冻保存的血小板分为GPⅠb减少亚群及GPⅠ正常亚群两个亚群,这两者结合凝血因子Ⅴ的能力较强,CD62p表达升高,具有良好的促凝血功能。本组对比研究发现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输注后24h时血液中血小板计数都会明显提高,与输注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是说两者均有提高血小板计数的能力。但新鲜血小板组输注后血小板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冰冻组,且治疗总有效率95.50%也明显高于冰冻组的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均具有良好的止血凝血效果,但新鲜血小板疗效更好,在条件允许时可优先选择输注新鲜血小板。

参考文献

[1] 刘英,李梅. 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出血并发症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 2014,23(6):52-54.

[2] 刘景汉,汪德清.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0-37.

[3] 田兆嵩.临床输血进展[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

[4] 王庆,王德文,梁兵,等. 东莞市17762例无偿献血者血小板细菌培养结果分析[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3):314-316.

[5] 韦夙,黄锦雄,叶红.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例临床分析[J].华夏医学,2011,24(3):309-312.

[6] 侯明.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进展[J]. 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24(4):377-379.

[7] 丁国良,朱琳,赵林园,等. 血小板冰冻后功能变化及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3,15(2):116-122.

(收稿日期:2015.02.25)

猜你喜欢

血小板减少
幼儿异戊酸血症的临床特征分析
幼儿异戊酸血症的临床特征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继发血小板减少1例
血小板减少对心内科危重症患者预后影响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95例临床分析
rhTPO治疗AML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分析
10例成人原发干燥综合症合并血小板减少应用美罗华治疗的护理体会
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效果观察
血液灌流中不同首剂肝素剂量对血小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