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教学在普通化学全英文授课中的探索
2015-06-05张安琪郑耿锋
张安琪 郑耿锋
[摘 要] “普通化学(全英文)”是复旦大学面向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一留学生开设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并于2013年获得国家首批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支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效果与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普通化学;全英文授课;互动讨论、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2.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5)01-0049-04
0 引言
随着本科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1],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和境外交换生的培养规模逐年增大,而与之对应的全英文课程数目还相对较少,很难为留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目前开设的基础课程也存在课程内容相对固定、与后续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课堂互动讨论相对较少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全英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本科教育在国际上的品牌影响力,提出了互动式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课程内容的准备,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在立足基础、系统讲授课程的同时,安排前沿和创新的内容,纵深拓展,以基础课带动接下来专业课程的学习。此外,通过进一步改革教学形式,增进师生互动讨论,延展课堂与课外的教学空间,借助网络平台,达到丰富教学内涵,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最终总结出最优的培养模式并有效推广。
1 课程内容设置
“普通化学(全英文)”开设于2008年,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每年两学期4个学时。授课对象为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外国大一留学生,课堂教学规模为25~30人。授课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基本原理,包括元素性质、原子分子结构、晶体结构、能级基础知识等[2];第二部分是在化学原理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性质、溶液反应、热力学、化学平衡、动力学等[3]。同时,教师密切跟踪化学科研与教学新成果,将科学研究成果与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之中。基于临床医学专业[4,5],着重介绍一些生命科学、医学、材料科学、新能源材料等研究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是化学分子的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由于这些内容较抽象,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跨越性较大,因此,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针对这些重点与难点,教师提出利用各种生动的图例代替书本上的概念,着重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利用分子结构图、化学反应进程图等多种绘图手段,将抽象的文字概念转变为具体形象的空间概念,并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更深的理论知识与科研打下基础。
在课堂讲授中,由于教材选择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以国外经典的英文教材作为参考,结合学校化学系多年积累的优秀教学大纲与教学经验,制作面向临床医学学生的课堂讲义,立足于化学原理的讲授和理解,同时拓展学生对习题和范例的实际应用。化学系选用了Jean B.Umland 和 Jon M.Bellama编著的原版英文教材《General Chemistry》。本书主要介绍化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内容安排及理论深度上与我国现行的普通化学教材基本相近,知识体系完整,语言精炼,通俗易懂。而且,本书的编排思想充分体现了化学的中心学科地位:书中附有的大量“Related Topics(相关论题)”介绍了化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创造性的科学,尤其是由各界成功人士撰写的“Guest Essays(客座讨论)”,阐述了化学在他们成功道路上的作用和影响,通过他们对化学的体会和理解,突出了化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教师还为学生推荐了一些优秀教材作为参考书,包括Peter Atkins和Loretta Jones编著的《Chemical Principles》、华彤文等编著的《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以及金若水等编著的《现代化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等。
2 教学方式创新
教学方式创新包括:(1)采用“自主、互动、创新”的新型主体性教学模式;(2)因材施教,促进个体性教育与发展;(3)运用网络技术,建成教学资源共享系统。一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改革,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的知识基础,追踪最新研究动态,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科前沿。另一方面,对教学形式也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改革,调动学生主动性,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利用其它途径和网络资源,探索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1 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自主、互动、创新” 的新型主体性教学模式
在过去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理科基础课教学常见的3个主要问题是:(1)学生积极性不高、和老师有距离感;(2)学生不明白该课程有什么用,各学期课程的联系性不强;(3)学生基础不同、针对一部分同学的难度很可能影响另一部分同学的吸收。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在美国哈佛大学有3年的本科生“普通化学”课程教学经验,曾获得该校优秀教学奖。基于教师的本科教学经验,借鉴了哈佛、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类似课程与其推广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以“听”为主,转变为主动的以“取”为主,提高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力。鼓励学生在课上和课后对难点问题进行直接、及时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在下一堂课的内容上进行适当的阐述和补充。培养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采用“提问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辅助教学模式,把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教师在课堂上用一些有代表性的难点问题对学生们进行提问,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范围的分组讨论,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解答思路。例如,教师借用高年级仪器分析的内容,在课上提出纳原子的发射光谱在可见区仅有一对双黄线,要求学生们利用普通化学课上学习到的原子结构的性质,提出可能性的解释。
此外,通过提出开放性、无固定标准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后先自行查阅资料,利用本课程上学到的基础知识进行讨论和解答。问题可结合与日常生活现象或临床医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基因工程、PM2.5、火山爆发、桂林溶岩地貌、车祸/犯罪现场的采样分析、酒精/兴奋剂测试、H7N9禽流感病毒的测定等。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引导方向,对学生任何有创新性与可行性的答案都加以支持鼓励,摆脱理科课程枯燥的印象。
2.2 因材施教,促进个体性教育与发展
针对课程的授课对象,教学研究与方法上做到因地制宜。由于《普通化学》是本科生在大学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会简单介绍该课程内容将来会如何出现,为该课程内容安排与后续课程建立更好的关联。
由于学生学习背景和专业基础不同,课程内容的设计更注重基础知识点,结合要点举例说明,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在课程考察中,不强调计算等细节,而是更注重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尝试在基础教学课堂上,适当引入关于化学前沿科研进展的介绍以及实验室的参观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们在理解基础化学原理的同时,对化学在生物、医学、能源等方向的应用获得初步的认识,在保证课程深度的基础上增加知识点的广度,提高本学科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例如,针对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专业,选择一两个章节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展开讨论,在照顾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的同时,为其他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课外时间进行答疑和必要的帮助,包括每星期1小时固定时间在办公室为学生进行讲解和答疑。学生们还可通过电子邮件与教师和助教直接进行交流讨论。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建立优良的教学关系,尝试给学生更多学习途径和实践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外兴趣培养,拓展发展空间。除传统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做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记住并可随时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甚至是朋友之间的称呼;仔细批改作业、标注鼓励和表扬;尊重成绩隐私、将成绩登记在最后一页上。通过这些点滴细节,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亲切的师生关系。
2.3 运用网络技术,建成教学资源共享系统
利用复旦大学新一代互联网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讨论与管理,包括布置、收取作业、学生在线下载讲义、学习资料等,为师生交流建立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渠道。每个星期教师设计对该星期课堂内容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并将习题与答案放在网络上供学生自由下载。教师并不看重作业的分数,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学习意识,着重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教师和助教迅速、及时地批改当周的作业并进行讲评,通过作业和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们对课堂学习的知识的理解。
此外,教师将部分课程的授课视频放在公共网络上,可供更多的非留学生和普通用户共享,可让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或基地班学生提前参与到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中,为其尽快适应大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提供扎实的基础和充分的准备。目前在教育部、上海市教委以及学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之下,化学系正逐渐增加与完善课堂视频的节数,力争在近一两年内能够将本课程所有的教学视频都上网共享。
3 教学效果与评价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受到校内外专家、校内教学督导组很高的评价。此外,本课程在学生评教结果中,也受到学生的好评。2010~2013年4个年度教学评分分别为4.93、4.87、4.83、4.95分(满分为5分)。此外,在学期末给所有学生发放匿名评估表,让大家对课程难度、内容设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八个方面进行评测。设计的问卷问题包括:“这门课程的材料(包括讲义、笔记等)是否准备得充分?”、“该课程的老师上课的时候对新的概念、例题进行清晰的讲解吗?”、“该课程的老师是否能及时、清晰地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包括课堂上与课后)?”、“该课程的老师是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接触机会(包括课后讨论、答疑时间、或邮件)?”、“该课程的作业是否设计比较好,并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紧密相结合?”等等。绝大多数学生给予了非常正面、详细的回答,并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为“很好”。有学生在评价中写到:“老师能够把问题讲得简单易懂,而且可以延伸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还有学生表示:“老师认真教学,愿意使用课外时间教导我们。课堂上会讲解很多例题,对我们理解知识很有帮助。”
在教师和学生助教的努力下,该课程教师2010年获得复旦大学“普通化学全英文教学团队”的支持,并担任该教学团队的首席教师。在复旦大学教务处本科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该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首批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
4 结束语
外国留学生教育是复旦大学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高校致力于实施国际合作,但教学国际化水平略显不足,全英文授课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全英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互动式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课程内容的准备,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在立足基础、系统讲授课程的同时,安排前沿和创新的内容,纵深拓展,以基础课带动未来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通过改革教学形式,增进师生互动讨论,延展课堂课外教学空间,借助网络平台,达到丰富教学内涵、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最终还将总结出最优的培养模式并有效推广。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改,激励提高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应对学科发展的趋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为吸引更多优秀的留学生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崔庆玲.来华留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8,(3):74-80.
[2]陈志国,蒋玲.理工科大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2005,(2):105-107.
[3]张卓旻,李功科.化学分析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实践[J].大学化学,2013,(2):18-21.
[4]农东晓,苏纪平,李治美.耳鼻喉科全英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21-23.
[5]万丽丹,刘德明.医学留学生解剖学全英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1,(3):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