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语言实际运用”教学
2015-06-05苏克
苏克
【摘要】语言的实际运用要注意到三个方面:一是简明,二是连贯,三是得体。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能遵循这三方面要求,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强化训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实际运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运用语言是学习语文的根本。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者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纷纷命制了“口语交际”题对考生的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进行考查。中考口语交际题,除了选择题外,一般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我们组织答案时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身份等,那么我们的答案无论是直接,或含蓄,或委婉,或机智,都能得到一定的分数。从近些年的中考命题来看,语言的实际运用因其特有的魅力而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几乎所有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考查。
教学时,作为教师应对这方面的教学有一个详尽的讲解。语言的实际运用要注意到三个方面:一是简明,二是连贯,三是得体。“简明”是指“简要”“明晰”,即能够使对方明白无误地理解说话人的意思,不重复啰唆,不产生歧义;“连贯”是指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自然,保持语言连贯;“得体”是指能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即用语能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来调整,与语境保持和谐一致,分寸得当。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以下内容。
一、学会表达观点
例如:体育考试结束后,班主任在班上宣布:从今天起,体育课改上英语课。班长小青认为这样做不好,于是她站起来对老师 说:“ ”
解析:在说话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称谓,接着要说清楚“这样做不好”的原因,最后要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示例:老师,虽然体育考试结束了,但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适当的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希望继续上体育课吧!
二、学会要旨概括
例如:阅读下面的小品,然后回答问题。
田埂上。一中年男子扛着犁耙,牵着一头半大水牛往田里走,一老年男子双手抓住牛尾巴使劲往后拽。
中年男子:爹,你拽牛干啥呢?
老年男子:真是胡闹!这牛还不会耕田,你怎么就让它下田 呢?
中年男子:爹,你不让它下田,它咋能学会耕田?
父子俩的对话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请根据对话简要归纳。
这道题,我们抓住中年男子“不让它下田咋能学会耕田”、老年男子“还不会耕田怎么就让它下田”,就不难捕捉出他们话语的主要意思。中年男子的观点:实践中才能成才。老年男子的观点:先学本领,再去做事。
三、学会动员他人
例如:“5·12”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为表达对灾区师生的支持与关爱,初三某班将举行一次主题班会活动,如果活动中的“爱心捐款”环节由你来主持,你将怎样向同学们发出呼吁?
呼吁就是向个人或社会申述,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这道题其实就是动员同学们参加爱心捐款,因此动员时应强调捐款的目的、意义,话语要富有鼓动性。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当我们在宽敞的校园里悠闲地漫步,当我们在明亮的教室中朗朗地读书,与我们同样年华的灾区伙伴们正忍受大地震带来的伤痛。为了帮助他们重返课堂,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吧!
四、学会安慰他人
例如:你所在的学校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主动接纳了十多名受灾学生入学。在震灾中,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学校,有的还失去了亲人。如果你们班也转来这么一位新同学小李,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呢?
安慰他人的目的是要让他人宽心解忧,其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无论如何安慰,都需要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自己一颗真诚的心。可以说:小李,你好,你们的家园在这次地震中遭到重创,我们深表同情。天灾无情人有情,这里就是你的家,我们就是你的亲人,希望你能化悲痛为力量,在这儿安心学习,学好本领以后为重建家园出力。
五、学会劝阻他人
例如:某城市举行花博会,在花博会上,部分游客攀枝摘花、乱丢乱吐等不文明行为。如果你是花博会的青年志愿者,你会对这些人说些什么,怎样礼貌地进行提醒和劝阻?
劝告是一种常见的口语交际形式。劝告的关键在于双方要处于平等地位,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以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如果正面劝告,就对被劝告者直陈道理,注意因势利导,层层深入;也可以直话曲说,通过曲折含蓄的语言旁敲侧击,以达到劝告的目的。
可以这样劝阻:尊敬的游客,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精心维护,我相信您一定不愿意让身边的花木流泪,让脚下的土地蒙羞的。
六、学会邀请他人
例如:你们班要召开毕业联欢会,班主任老师派你去邀请校长参加,你该如何邀请校长?
邀请他人,首先一定要说明邀请对方参加什么活动,邀请的原因是什么,其次是要将活动安排的相关细节及注意事项告诉对方,诸如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做些什么样的准备等。这道题邀请事项比较简单,只要在语言中讲清目的、发出邀请,同时注意委婉,称呼得当即可。
可以这样邀请:校长您好,我们马上就毕业了,我们班级组织了毕业联欢会,请您参加可以吗?
总之,要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还需要学生的语文知识的长期积累和实践运用,这是学生走向社会与人沟通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杨晶.关于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问题的研究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