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转身之后的精彩
2015-06-05孙丽
孙丽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深入开展的今天,各种教学模式让一线的教师无所适从。面对高中语文教学精彩课堂的创建主题,每一位教师需要上下而求索。本文重点从高中语文教学学生学什么、语文课怎么上等方面,论述高中语文课堂“无章”中“有章”、诗意化课堂的创建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注重课改的模式——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又得兼顾应试教 育——高考这一不容回避的大问题。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诗意的生活是诗的泉水。”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诗意的语文教学才可能让学生享受诗意般的享受,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品位。如何创建诗意般的语文教学,让语文课精彩无限,是值得我们永久探讨的共同话题。
一、语文教学与新课改,“无章”处求“有章”
我们都翻阅过儿童读物如漫画,作者敢于在太阳上着色,童心烂漫,构图夸张,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可谓信手涂鸦,根本无章法可言,但又不乏“无章”中含“有章”之俊美。再看新课改,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度”,这个“度”显然就是“无章”中的“有章”,那么“章”在哪里,有人说高中语文诗意般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流动的音符,有人将语文教学比作断臂的维纳斯——美……那么语文教学路在何方?值得我们终生上下而求索。
二、语文课堂改革任重而道远,但风光无限
面对新课程的深入、新课改的推进,一曲“敢问路在何方”又唱响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们在曲罢之余凝重而深沉的问题:“语文教学改革,到底路在何方?”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一)语文是什么?
在课改的背景下,有些教师说,语文教学失真。在教师们的内心深处,字、词、句、篇是语文的全部。教学就是向学生灌输这些知识。其实,“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枯燥的教学模式早就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所格格不入,已经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对于语文是什么的思考,答案也逐渐明晰:语文是诗!教师用诗意般的语言、诗意的课堂去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然而,现代教学工具的先进使语文课堂不尽人意,教师的激情、学生的感情被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所隐藏,也消磨掉了教师们的诗意。在新课改的今天,对于语文是什么的问题值得展望。
“语文是断臂的维纳斯”。有人为语文这样定论。申小龙在《语文阐释》中阐明,语文是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体。语言是人文的语言,人文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美,语文也是科学的语言,语文的朦胧美传承了多少个世纪。“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渔舟晚唱”的恬静,“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为茅屋所破歌”的世态凄冷,莫泊桑的《项链》的人情冷暖、爱慕虚荣的揭露,鲁迅的杂文犀利、针砭时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放等,使语文教学尽在“美”里。
可是,在人文之美和科学之美中,语文的美在悄悄流逝,被考试所取代,舍“美”而取“应试”的做法使语文教学顿失春色。
(二)语文课怎么上?
在人文教育、学生的发展观等理念的驱动下,语文教学的宗旨,语文教材、教师、教学手段和内容等都传递着共同的声音:高考!在这一浪高过一浪的声涛里,语文之美不知去向。当学生在“黛玉葬花”中感悟真挚的感情、惋惜于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能白头偕老之时,当学生齐声朗读和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时,教师的一句:“这是考试的重点”,犹如一瓢冷水,浇了个透心凉,当今的学术界有两种声音:“远离应试教育”和“把握重点和考点”。这两种声音使教学前后为难。“怎么教、教什么”“怎么学、学什么”“考什么、怎么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教改步伐。
语文教学应突出“美”。语文教学的美是语文教学的主题。
首先,仁爱、宽容、民主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探美、析美的欲望;宽松、和谐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如学习《祥林嫂》时,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之死”背后的传统观念对封建社会下对妇女的压抑和桎梏以及传统的沉淀和人性的悲情、悲惨。
其次,启迪学生感悟美。语文教学中的美,包括文字美、人物的塑造美、情美、写法上的艺术美等等,这些美需要学生去感知、感悟、鉴赏。如北京四合院的恬静、安静和祥和以及封闭,感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奈,感悟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在价值观不同的前提下,对其评价的不公平境遇,体会阿Q身上折射出的哲学的思辨,体会《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等的下层人物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而付之于十年的辛苦工作而作为沉重的代价。
在关注语文之美之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时代富于我们的责任,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节拍和节奏,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凸出体现的一个方面。如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挣开标准答案的束缚和桎梏,创造性地走进文章中,置身于一篇篇文章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悟、去深思。如理解汪国真笔下的感性和理性的思考;分析守财奴在当今社会折射出的影子,在新时代下的不断繁衍和滋长;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侠”“义”与当今社会上的“义”的相通之处和不同,创造性地对人物进行客观分析、全面点评,学会科学地根据时代、社会等诸方面原因看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余秋雨的富于生命力的清新的语言。
语文教学中功利性教学的理由可能有无数个,但我们没有理由与语文的文学性、艺术性、科学性、人文性相绝缘。否则,语文这朵美丽的鲜花会凋零,“功利化语文”并非关起门来反复演练,要彰显课堂魅力,应从语文课之中进行创新,在语文转身之时也光芒一片、精彩无限,让语文教学“回眸一笑百媚生”。
参考文献
[1]江朝霞.高中语文课改下的困惑与思考[J].读与写(上下旬),2014(3).
[2]祁志杰.关于当前高中语文课改的思考[J].课外语文,2013(5).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