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还原法抓住散文的“神”
2015-06-05吴远瑜
吴远瑜
摘要:散文是一种形式自由的文体,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给老师带来“无章可循”的困扰。过于理性的分析让散文更“散”,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散文做整体性阅读。但高中生的生活体验不足又决定了他们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才能完成对散文的深入鉴赏。
关键词:散文的“神” 情趣 还原法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08-01
散文是一种可读性极强的文体,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中,散文占有较大分量。它的文体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作者选取入文章的素材常常是零星的、不完整的,但是把它们组合起来却又能体现出独特一致的的情趣。一篇优质的散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的启迪。
散文是充满灵性与志趣的一种文体。而若仅是把它当成艺术作品来阅读欣赏那自然是好,但是当散文进入教材,进入考试范畴,欣赏它便不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课堂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要求我们课堂教学内容处理要科学条理。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被肢解成几大块: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艺术手法、语言特点等,之后,它的“美”也就荡然无存了。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少一些概括和肢解,多一些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散文鉴赏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愉悦的审美享受过程。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抓住散文的“神”,才能真正获得阅读的审美享受。
1 散文的“神”
大多数人都认为散文的“神”指的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找主题思想。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找主题思想,已然是一件枯燥而乏味的事情。他们对 “主题思想”早已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抗拒心理。而笔者认为,散文的“神”不仅仅是它的主题思想,还有它的的情趣、韵味。一篇美的散文,作者总会透露出他的情趣所在,它自身也总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或清新、或隽永、或古朴。
2 散文的“神”美
在散文课堂上,笔者最常问学生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觉得这篇课文怎么样?”而听得最多的答案是,“很美,好美啊,这篇文章。”那么究竟美在哪?语言美,人物美还是事件美,这就是我们要引导的内容了。其实,并非所描写事物是美的,这篇散文就是美的。散文的“神”美,才算得上真正美。
李斯特威尔曾说过:“广义的美的对立面,不是丑而是审美上的冷漠。”孙绍振教授对此作出解释:“不管是在美的对象或者是丑的对象面前,如果激发出来的是强烈的激情,仍属于审美的感情,只有引发出无动于衷的感觉才叫丑。”梁实秋先生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这篇散文里这样描述他的老师:“他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也有时忘了吸溜,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梁先生不但花笔墨去描述国文老师“丑”的外形,对于老师的“丑”的言行也进行了毫无保留地描写:“他吸溜一下鼻涕,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某某某!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但是文后梁先生又告诉我们就是这样一位老师认真地传授他知识,让他至今受用,一想起老师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文中,梁先生对老师的怀念敬慕感激之情这才是我们要欣赏的“神”,而梁先生把老师的鼻涕比喻成“玉箸”,写老师“油渍斑斓”的袍子时自侃说是“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看得上看见”, 这种在描绘丑的事物中也能透露出来的“雅”的气韵及雍容的幽默也是我们要欣赏的“神”。
3 用还原法去抓住散文的“神”
这里所说的还原法是指我们在分析散文时,把作者在构成形象时刻意排除掉的部分现实还原出来,并比较差异的方法。这里介绍两种常见还原法:感知还原,逻辑还原。
3.1感知还原
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我们容易满足于赞叹文章表层的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我们很容易陶醉在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及各种巧妙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来的月下荷塘的美好画面中。但光是赞叹的阅读是被动、机械的。高中生因为自身生活经验不足,无法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趣,所以引导他们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是有必要的。我们看到作者在文中看到作者创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境界,但其实当时作者所处的清华园并非如他所想的那样宁静,还有“蝉声”和“蛙声”这些喧闹事物的存在,但是作者把它们都给排除了,还原之后,才能知道宁静意境是作者刻意追求的,理解了他的求静心态,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神”。
3.2逻辑还原
散文中所描述的形象是融入作家个人主观情感的艺术形象,它是个性的,“变异”的。而科学家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则冷静客观,讲究逻辑真实。而我们用正常的思维逻辑去还原散文形象的科学面目,从事物的艺术形象与科学面目的差异中去抓住文章的“神”。徐志摩在《翡冷翠山居闲话》里有这样一段话:“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它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它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汽,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空气总是明净,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霭。”诗人认为阳光“决不过暖”,空气“总是明净”,这种绝对化的表述是不合逻辑的,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认为天气总是一成不变是不符合理性的,但恰恰是这种不理性潜藏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诗人追求温暖适度的、如孩童世界般的境界的赤子之心就是我们要把握的“神”。散文中这种绝对化的情感,清代诗话家吴乔称之为“无理而妙”。如果我们不经过逻辑还原,就很难体会出这种情感之妙。
只有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散文鉴赏方法,课堂的散文阅读才能更有效的开展。我们应当摒弃陋习,把散文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还原法主动鉴赏散文,抓住散文的“神”,感受散文的美。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现代散文选读[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7.
[2]孙绍振.审美形象的创造[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10.
[3]黄玲玲.散文鉴赏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