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人间词话》研究论著编年叙录(二)
2015-06-05彭玉平
彭玉平
徐调孚、周振甫注,王幼安校订《人间词话》与况周颐《蕙风词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合刊出版,此是《人间词话》最通行之本,共142则。该书分“人间词话”、“人间词话删稿”、“人间词话附录”三部分。“人间词话”即王国维手定刊发于《国粹学报》之64则;“人间词话删稿”共49则,其中第3、41、42、48、49五条则为从手稿补入,为首次发表,其余44则为赵万里原辑;“人间词话附录”共29则,其中第1、2则为赵万里抄录王国维所撰《蕙风琴趣》评语,第3、4则为赵万里自《丙寅日记》所记王国维论学语中摘出,第5~13则录自王国维《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诸跋,第14~17则录自《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第18则录自《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跋》,第19则录自《跋王周士词》,第20则录自《桂翁词跋》,第21、22为署名樊志厚的《人间词甲稿序》和《人间词乙稿序》,第23则为陈乃乾录自《六一词》眉批,第24则为陈乃乾录自《片玉词》眉批,第25~29则为陈乃乾录自《词辨》眉批。故《人间词话》条目的增补是经过众手而得以完成的。此书的注释是徐调孚和周振甫两人共同完成的。王幼安在“校订后记”中说:“王氏论词之语,未尽于此,俟后觅得续补。”其实后来除了由手稿原稿继续录出外,有关《人间词话》的辑佚至此基本结束。通行本另附王幼安在《人间词乙稿序》后面的按语,认为此二序“虽为观堂手笔,而命意实出樊氏”,“命意”云云为二序作者之考证又添一迷障。唐圭璋《词话丛编》即据此本收录。1961年
王幼安校订之《人间词话》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王幼安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被删掉的4则补入下卷,总数142则。1972年
周策纵《论王国维人间词》由香港万有图书公司出版。
《人间词话英汉对照》由同文书店出版。1974年
蒋英豪著《王国维文学与文学批评》由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华国学会印行。
《静庵诗词稿》由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不著编者。该书以缪钺《王静安与叔本华》一文为“代序”,以托名樊志厚所作的《人间词甲稿序》、《人间词乙稿序》为“序”,卷一为诗,卷二为词。录诗92题(含沈曾植诗三首)100余首,词115阕。部分诗词在题目或词牌名下注明创作年份。1975年
何志韶《人间词话研究汇编》由台北巨浪出版社出版。收录朱孟实(即朱光潜)、任访秋、叶鼎彝、王镇坤、饶宗颐、丁雨、徐复观、劳干、吴宏一、柯庆明、叶嘉莹(3篇)、程大城等12人论文14篇,附录文章2篇:吴文祺《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王静庵先生》、缪钺《王静安与叔本华》。以探讨境界说的内涵为主,也涉及到对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话题。以港台学者的论文为主体,另收少量三四十年代大陆学者的论文,主要反映了八十年代之前以港台为中心的有关《人间词话》的重要研究成果。
赵尊岳撰《人间词话笺》。赵尊岳晚年编《珍重阁词学总目》中列此书为“专著”类第11种。此书似无单行本,待考。
陈茂村《王国维人间词话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论文。1976年
王宗乐《苕华词与人间词话述评》由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该书分苕华词述评、人间词话所谓境界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论人间词话对白石梦窗词的评价、论人间词话中所谓词家时代之说、余论共5个部分,附录“本书主要参考书目”。前4部分类似4篇专题论文,余论主要对选择这些专题的原因作了说明。1977年
[美]阿黛尔·奥斯丁·里基特译《人间词话》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里基特博士曾在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师从浦江清学习中国诗歌和文论,《人间词话》的英译工作从1949年开始,历时28年才最终完成和出版,翻译过程中曾得到钱钟书、周汝昌等的帮助。译本前刊有译者序、王国维生平大事年表和导言。导言分三个部分:一、中国的古代文论;二、王国维的诗歌理论;三、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词”。《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1期有具体介绍,笑枫(陈鸿祥)在《文教资料简报》1980年第11~12期合刊上有短文转述。1979年
滕咸惠《王国维人间词话新注》(选录)刊发《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79年第2期。此为1981年出版之《人间词话新注》的前期成果。1980年
刘烜《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在《读书》第7期刊出。这是作者在国家图书馆阅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后,参酌《人间词话》的编撰进程而撰写的一篇文章,文章除了描写手稿本的基本情况外,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鉴于王国维对《人间词话》斟酌、修改、编排之认真,则《人间词话》当视为独立之著述,赵万里等辑录的王国维的其他论词之语不宜阑入《人间词话》中,只能作为附录聊供参考;删稿和未刊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宜混用;等等。皆为饶有学理之见,值得重视。但刘烜此文也有疏漏,譬如手稿词话的条目数,刘烜定为121则,其自选《人间词话》,刘烜定为21则,今与原文对勘,其实都有误。在1982年第7期《河南师大学报》刊出的陈杏珍、刘烜的《〈人间词话〉(重订)》中,《人间词话》定稿(64)、未刊稿(49)、删稿(12)合共是125则,而附录一“自编《人间词话》选”则是23则,其数字不同如此,盖此文发表在前,重订《人间词话》发表在后,其数字差异,未及更正也。
笑枫(陈鸿祥)《人间词话的手稿》在《文教资料简报》第11~12期合刊刊出。此文当是在阅读刘烜《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一文后的转述与介绍,说明了稿本的规格、页数以及附诗和藏书目等内容,词话数也遵刘烜之说,定为121则,并未刊出手稿原文。在同期杂志上,笑枫还刊有《王国维年表》、《王国维著译书目》、《哀乐偏于我辈深——王国维攻读哲学》、《叶嘉莹谈王国维自沉》、《为制新词髭尽断——王国维转治文学》、《人间词与人间词话》、《香港出版〈人间词话〉英译本》、《关于〈宋元戏曲考〉》等文章,有的是专题研究文章,有的属于消息报道。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1981年
滕咸惠《人间词话新注》由齐鲁书社出版。该书分上、下两卷,凡154条。上卷乃根据《人间词话》手稿整理而成,并按手稿顺序排列,已删条目凡能辨认者依旧录出,条目中删除或修改的文字则在按语中加以说明,合王国华赵万里本、徐调孚本、王幼安本第一、二卷为上卷,增补13则,共126则;下卷为“附录”,凡28则,包括《人间词话》之外的零散论词之语及后来王国维自行选录的《人间词话选》。
靳德峻笺证、蒲菁补笺《人间词话》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靳德峻《人间词话笺证》初版于1928年,是《人间词话》的第一个注释本,注多而笺少,主要就原书引用诗词、人名、著作等情况,或录全文,或简介人物生平及著述情况,至其理论内涵,则很少涉及。蒲菁补笺则重在理论分析和探讨,广征古代诗话、词话,并自出裁断,是对靳德峻笺证的提高和深入,体现了较高的识力。初版于1928年。书前有戚法仁序,蒲菁弟子邢恕作跋。序称《人间词话》“推究文心,尽极精微,且本末赅备,条贯厘然”,又称蒲菁补笺“取王氏之说而引申之,诠解详尽,妙达词心”。跋文则称蒲菁补笺“引证繁博,要归精审,则话之中又有话云”,对其理论贡献评价甚高。
陈元晖《王国维与叔本华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虽名“王国维与叔本华哲学”,其实内容不限于两者之关系,包括王国维之死、王国维与康德哲学、王国维的《论性》《释理》《原命》、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王国维于海甫定的心理学、近代中国学者与近代西方美学七个部分,末附“王国维哲学、美学著作年表”。其中“王国维的美学思想”部分分别讨论了古雅说、游戏说、天才说、境界说,并以此构建了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体系。作者认为“这四说中有的是完全继承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有的是他自己的创见。但即在他的创见部分仍有叔本华思想影响的痕迹,这就证明叔本华哲学思想对他影响之深了”。1982年
叶嘉莹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分别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台湾源流出版社出版。
陈杏珍、刘烜《〈人间词话〉(重订)》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5期,以《国粹学报》本为卷上,手稿中未刊发的49则以“人间词话未刊稿”为卷下,以手稿中删除涂抹掉的12则为附录二,共125则,以连载于《盛京时报》的王国维再加删选的23则“自编《人间词话》选”为附录一,附录三则是“《人间词话》原稿卷首的题诗《戏效季英作口号诗》”六首为附录三,“把《人间词话》手稿中的材料集中起来,全部予以发表,这是第一次”(《整理后记》)。重订者以手稿为依据,对王国维生前手订已经发表过的材料以及后人辑录整理的材料作了新的校订,在手稿整理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1983年
姚柯夫编《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此书分“《人间词话》汇编”与“《人间词话》评论汇编”二部。其《人间词话》汇编分本编64则、删稿49则、附录29则、拾遗13则,共155则。
萧艾著《王国维评传》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新书架
《汉文佛经音乐史料类编》
本书旨在将分散在各部《大藏经》中的佛教音乐史料,辑录并按类编排,以反映原始佛教音乐的发生、传播及流变。此次修订,在初版的基础上增补了一批《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华大藏经》二书所遗录的资料,且增收了《新纂续藏经》中的音乐史料,将汉译佛典中的音乐资料,做了穷尽的搜罗辑录。全书分十四个部分:一、 音乐神话;二、 佛国世界的音乐;三、 音乐中的哲学;四、 早期佛教与俗乐;五、 供养佛僧的音乐;六、 方音与一音(诵经、说法音声之一);七、 声才和辩才(诵经、说法音声之二);八、 如来音声(诵经、说法音声之三);九、 菩萨音声(诵经、说法音声之四);十、 体裁和语文;十一、佛教音乐传入中土;十二、 中土佛教音乐:唱颂音乐;十三、 中土佛教音乐:歌舞杂戏;十四、 日本僧侣所记录的音乐。这十四个部分分神话、体裁、乐器、哲学、音声、记录等项目,基本涵盖了佛教音乐的各个方面,为中国音乐史、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史、中国艺术史、中国古代哲学等诸多学科,提供一部极其有用的音乐文化资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