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蕴理气象更胜

2015-06-05陶文鹏

古典文学知识 2015年3期
关键词:理趣天涯风雨

陶文鹏

笔者的《情景浑融深蕴理致》(本刊2008年第1期“名句掇英”)赏析了北宋“宰相词人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四联词句的理趣。所谓理趣,就是形象化的哲理情趣。含有理趣的作品,往往写景生机勃勃,叙事娓娓动人,抒情真挚深沉,能使人从中体味自然、宇宙、社会与人生的哲理,所以内蕴理趣的诗词警句,意蕴更深,气象更胜。在宋词中,苏轼之作理趣最多。这篇小文拟补充赏析晏殊一首和苏轼三首词中的理趣名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北宋词人晏殊《蝶恋花》词云:“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此词抒写闺中女子离别相思之情。上片运用移情于物和拟人手法,描写秋天室外景物并渲染环境气氛,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女子的哀愁、孤苦。下片写她登楼望远,思念爱人,想用彩色纸笺给他写信,但他自远行后却从未往家里来信,山长水远,不知他现在何处,无法寄信。过片“昨夜西风”三句说,她独自登上高楼,放眼远望,因为昨夜通宵西风劲吹,把远近无数树上的绿叶全都吹黄、吹落了,使天地间一片空旷,视线没有任何遮蔽,就连远到天边的路也可以看到尽头。这三句借景物与人物行动意态的描写,揭示出她内心的失望、惆怅、空虚、落寞,感情强烈而深沉,气象阔大,境界高远,与作者《浣溪沙》词中的“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一联相类似,都有一种虚涵的特点,其意蕴已超出了离别相思,而具有概括性的思想品格,能使读者产生广泛的想象和联想,触发出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的深刻思考。因此,这三句深受近代大学者王国维的称赏,他在《人间词话》中借用来描述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之“第一境界”。其后,顾随先生也在《驼庵诗话》中称道这三句词写得“悲壮有力”,表现出“多么有力、上进、有光明前途的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引用了晏殊这三句词,他说:“领导干部学习理论也要有这三种境界。首先,理论学习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这是习总书记对晏殊这三句词所蕴含理趣的创造性发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词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天,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作。题下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上片写他不理睬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仍然且吟诗且长啸(撮口作声)从容自如地慢走。他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却感觉比骑着马还要轻便利落。“一蓑烟雨任平生”句直抒胸臆说,我这一生已习惯了披着蓑衣任凭烟雨弥漫吹打。这一句鲜明地体现出苏轼胸怀坦荡、乐观顽强的品格个性,也蕴含着能够启迪和激励人心的理趣:人的一生,要活得自在,活得有尊严,就必须不畏惧风雨、坎坷,欣然向前。下片写料峭春风已把他的酒意吹醒,他略感微冷时,天已放晴,山头的夕阳斜照在前面相迎。接下去的“回首向来”三句说:回望那走过的风雨萧瑟的山间小径,如今,我轻松愉快地回去,风雨消散了,斜晖也不见了。这里写雨后黄昏景色和词人的心情感受,却暗寓着词人对自己所经历的人生遭遇与政治风雨的体验和反思。苏轼被政敌罗织了讪谤朝廷讥讽新法的罪名,身陷囹圄,侥倖获释后仍被贬谪黄州,这使他对于人生与政治思考得更深刻、更透彻,那就是采取一种随缘任运、旷达自适的态度,这样,才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是风雨还是阴晴,都无所谓,都泰然自若,安之若素。这三句的哲理,有消极因素,更多的是积极的、乐观的,比上片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蕴含的情思意蕴更加丰富、复杂、深刻。难能可贵的是,哲理并未用理语表达,而是寄寓于情景交融的警句之中,使人感到理趣盎然。刘永济先生评析说:“中途遇雨,事极寻常,东坡却能于此寻常事故中写出其平生学养。上半阕可见作者修养有素,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摇动之精神。下半阕则显示其对于人生经验之深刻体会,而表现出忧乐两忘之胸怀。”(《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评得精切。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浣溪沙》词云:“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据词的小序,此词是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二十四日,苏轼离黄州赴汝州(治今河南临汝)途经泗州(州治临淮,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北),与知州刘倩叔(名士彦)同游南山(即都梁山,泗州南郊风景区)时作。上片描写冬末春初南山景色:清晨,细雨斜风带来一些寒意,但近中午时,天气转晴,淡烟疏柳,衬得晴明的河滩更加妩媚。从南山上远望,但见眼前的淮水汇合了上游的清碧洛涧,水势畅达,一片浩茫。这三句写景,切时切地,抓住特征,远近有致,层次清晰,造语清新。尤其是一个“媚”字,形容词用如动词,将烟、柳、滩组合成一幅生动明丽的画图,传达出作者从僻远黄州内移到汝州的喜悦心情。

下片写野外午餐。只见煎茶时泛出的雪白色泡沫,在盛午茶的杯盏中漂浮着,友人把蓼菜的嫩芽、莴笋的嫩茎都放进盘中,准备尝鲜迎春。眼前这清丽的风景,清香的茶水,清鲜的春盘,更有清雅的友人,使苏轼深深感受到:此种清悠闲逸的乐趣,迥然有别于世俗普遍追求的热闹喧嚣的笙歌宴乐,这乃是人间最有味最值得细品、深品的生活啊!“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句抒情议论作全篇结尾,提升诗的境界,可谓水到渠成。近人刘永济《词论》云:“小令尤以结语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势,于结句得之,自然有神韵。”此词结句将平常的生活情景提炼、概括、升华为蕴含有普遍意义的美好哲理诗情的警句,显现出苏轼的坦荡心胸与随遇而安的性格,又能够启迪人们: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要保持对大自然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堪称此词点睛传神之妙笔。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词云:“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元祐八年(1093)九月,哲宗亲政,新党人物上台,元祐人士纷纷被赶出朝堂。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苏轼罢定州谪知英州,正启程南下,此词即作于途中。词的上片写暮春景色与伤春情绪。作者敏锐地捕捉住春末夏初最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花残杏小,燕子翩飞,绿水环绕人家,柳絮即将吹尽,天涯芳草萋萋,组合成一幅秀丽、幽静又富于动态的暮春乡野图,却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而融入了悲凉的伤春情绪,并可能有更深隐的政治寄托。有学者认为:“枝上柳绵吹又少”,既是写实景,又隐喻朝局变换,元祐诸人陆续遭贬,驱除殆尽;而“天涯何处无芳草”,即是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感叹诸同仁普遍被谪外地。同时芳草就是楚辞“美人香草”的香草,喻正人君子,而今都远窜天涯。笔者赞同这两句有寄托,而且寄托在有意无意之间,更增其妍丽与醇厚,但不赞成把这两句的情思意蕴看作完全一致,不赞成说下句是隐喻正人君子被远贬天涯。因为一首诗词作品的感情基调是伤痛愁苦的,并不意味着其中每一句都是伤痛愁苦的。高明的作者,完全可以在作品中抒写出矛盾对立、错综复杂的感情,使作品起伏跌宕,避免单调平板。徐培均先生认为:“‘枝上二句先一跌,后一扬,在跌宕腾挪之中,表现了深挚的感情,旷达的襟抱。”“‘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词人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一致的……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胸怀旷达的词人来说能够泰然处之。”(《唐宋词鉴赏辞典》第695—696页)笔者十分赞同。从表现哲理的角度看,这两句写景生动真切,抒情一抑一扬,无理语而有理趣:既写了事物的衰亡,也写了事物的新生,从柳绵快吹尽与芳草遍天涯中反映了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苏轼既是自慰又是慰人:不论是北方南方、都市乡野、天涯海角,都会有如同芳草般美好的人、景物与生活,所以即使沦落天涯,也要保持旷达、乐观的心态。

这首词的下片,承接上片“绿水人家”,写墙外行人和墙里佳人的“多情”和“无情”、“笑”和“恼”,寓托自己一片忠心却遭贬岭南的苦恼,并对生活中可能有的常见情事作了哲理性的升华。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细说了。好书推荐

《翁心存诗文集》(全2册)

翁心存是翁同龢之父,咸丰晚期一度入阁拜相,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朝廷重臣。经历晚清许多重大事件,其诗文集收录了诗歌、题跋、序文、奏折多种。对研究晚清文史以及常熟翁氏家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全书共分五十卷并附研究资料,乃是对翁心存诗文的首次整理,也是重要的清代史料和文献的整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理趣天涯风雨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冀军校
熏风四月到天涯
豪书
going Coastal
你说风雨中,一块钱算什么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给远方
“草色遥看近却无”理趣浅析
虹猫仗剑走天涯(第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