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2015-06-05周函瑾
周函瑾
【摘要】整节课以两则短小有趣的文言故事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并掌握翻译技巧。课堂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基础上,辅以课堂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在活跃的氛围中达到了温故知新、归纳提升的目的,更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指导》;教学设计;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依据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高考文言文阅读也有了根本的改革,要求既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要求学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即先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做到字字落实。要做好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二、设计思路
这课本着深入浅出的原则,重点在于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进行总结、拔高和方法指导,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其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并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确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与原则。掌握翻译技巧,积累古汉语知识,读懂古书。2.方法与途径:采用以教师引导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方式。3.情感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PPT展示辅助教学。
四、教学重难点
掌握翻译技巧,积累古汉语知识,读懂古书;培养阅读良好阅读习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五、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印发文言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做好课前预习。
六、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导入】(详见PPT课件)
1.《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考查等级B级。
2.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具体到中学文言文翻译教学中,则更侧重于“信”和“达”。这就要求学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到翻译过程中可以总结为:字字落实留删换(释),文从句顺调补贯。
3.具体解释。留:以实词为主。如人名、地名、时间等专有名词。删:语法助词等虚词或同义复词等实词。换(释):单音节词替换为双音节的复合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调: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补:被省略的主语、宾语、谓语及介词等。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使句子通顺文意准确清晰。
【引导学习及学生活动】(详见PPT课件)
(一)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陈太丘会友》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学生活动1】分学习小组自主阅读《次非刺蛟》(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次非刺蛟》: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二)细读慢品 掌握方法
1.以《陈太丘会友》为例,体会并掌握“留、换、补”的翻译方法。
【学生活动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翻译《陈太丘会友》全文。
2.以《次非刺蛟》为例,体会并掌握“调、删”的翻译方法。
【学生活动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寻找《次非刺蛟》中对“留、换”的使用。
【学生活动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翻译《次非刺蛟》全文。
【巩固提升及学生活动】(详见PPT课件)
(三)把握情感 含英咀华
体会《陈太丘会友》和《次非刺蛟》的主题思想。
【学生活动5】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对其的理解。
【反馈训练】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2011全国)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2)(2008江西)吾爱之,不吾叛也。(节选自《左传》)
【作业布置】
1.归类你知道的文言文中的成语。
2.阅读《齐人攫金》:
(1)归纳文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
(2)概括文段主旨,感知现实意义。
八、教学反思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中文言文必然涉及的考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会学生翻译的规律和技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文言文阅读的问题。
整节课以两则短小有趣的文言故事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并掌握翻译技巧。课堂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基础上,辅以课堂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在活跃的氛围中,达到了温故知新、归纳提升的目的,更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