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整理建构网络

2015-06-05李晓梅

新教师 2015年4期
关键词:加减法学期所学

李晓梅

总复习是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教学过程。复习不但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而且能促进学生在系统掌握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帮助教师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复习过程是一个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因此,复习时,教师应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使学生成为复习的主角。这是因为数学知识都是按一定的内在规律形成结构的,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知识结构,自主进行横向和纵向归类,就能促使学生主动实现知识整合,从而形成结构化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现以一年级下册“总复习”为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自主整理数学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一、自主横向整理,编织“经线”

善于总结和系统把握教材知识点的精髓是横向整理的前提条件。所谓横向整理,就是学生仔细阅读数学教材,同时边看边做总结性的笔记,把课本中每个知识要点都列出来,让课本由厚变薄,从而把握所学知识重点;系统把握就是系统、全面地看待课本知识,把它看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整理。横向整理可以用列表的形式,也可以用列提纲的形式进行。

复习时,学生可以先自主回顾,再横向整理。回顾包括对数学知识的回顾和对学习中有趣事情的回顾两方面。学生自主回顾的数学知识包括:认识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以及找规律。回顾学习中最有趣的事情包括形式上有趣和内容上有趣两类:有的学生认为在“分类与整理”时玩得很开心,有的学生认为“认识人民币”时的购物实践很有趣,有的学生认为数数时,5个5个地数很快……自主整理时,有的学生围绕“总复习”中的4幅图进行整理;有的学生则对所学知识一一列举。交流后,学生观察并分析课本中的4幅图,发现图中包括:“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认识人民币”“认识平面图形”和“分类与整理”五个内容,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图中的内容没有列举的内容多?”学生经过讨论,认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它包含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这个内容中,“找规律”包含在“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个内容中。为了完整表示,学生可以在整理的图中补充这两个内容,这样就完全一致了。

整理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保证。学生在自主整理中形成体系,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认识。这种横向整理,就是学生对全册知识编织的复习“经线”。

二、自主纵向整理,编织“纬线”

所谓纵向整理,就是学生对一年级两学期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比较,沟通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形成一个“知识链”。纵向整理中,学生通过比较,在整理中初步感知数学知识的结构方式和合理的构成形式,从中感悟到数学知识是从简单往复杂,从低级逐渐向高级循序渐进地发展的,从而发现每一个阶段的数学知识都很重要,如果某一个知识点没学好,可能就会影响后续的数学学习。

纵向整理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上学期所学的内容。学生经过回忆,想起了自己曾经在“准备课”中学习了“数一数”和“比多少”,在“位置”中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学习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在“认识图形(一)”中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习了“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与“11~20各数的认识”等。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比较两学期所学的内容,学生发现本学期所学的知识都是在以前知识基础上学习的,现在所学的知识可能是将来要学习知识的基础。数的认识和运算方面,有的学生认为本学期学习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是在上学期所学的“1~5的加减法”“6~10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基础上学习的,以后可能会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三)”,甚至会学习比100更大的数的加法和减法;认识图形方面,学生想到了本学期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都是在上学期所学的图形基础上学习的(把立体图形中的一个平面移下来),也有新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两次认识的图形不同,将来可能会认识新图形,或者进一步认识这些学过的图形。

通过纵向自主整理,学生沟通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甚至为未来要学习的知识预留了空间。这样,学生在自主整理中对所学内容形成了纵向认识,编织了复习“纬线”。

三、自主交错整理,形成“网络”

复习是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熟练地理解与掌握,灵活应用所学数学基础知识。如果学生能自主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就能帮助学生在系统掌握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横向整理形成的知识“经线”和纵向整理形成的知识“纬线”,这样的“知识网络”还不够扎实,还需要添加一点“黏合剂”,才能使“知识网络”更加牢固。所谓“交错整理”,就是学生把所学知识组织在一个问题情境中,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这样编织的“知识网络”又密又实,才不容易被遗忘。

基于此,笔者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百数表”——借助课本中的图(P93)把0~99按要求分别填写到相应的方格中。在此基础上,笔者先引导学生与以前曾经填写过的“百数表”(将1~100分别填写到方格中)进行比较,以图发现两个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第( )行(或列)从右(或左)边数起第( )个数是多少,说一说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说一说表中数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整理10以内所有减法算式,20以内退位减法算式的经验,自主对照刚填写的“百数表”,整理100以内的减法算式(可以口头整理说给同桌听,也可以整理到自己的作业本上)。学生在整理中把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法和找规律等知识都设置在填写“百数表”的问题情境中,把“数与代数”领域的相关知识“串”起来了,学生在填表过程中体会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并在比较新、旧“百数表”中探究新表中的规律,感悟数学知识的神奇。

复习过程中的迁移训练,帮助学生把数的顺序、组成、位值、排列规律,以及运算等各方面知识“横成片,竖成线”,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整体感悟,使知识从零散形成整体,形成“网络”,有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形成一个新的认知结构。

在总复习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和复习,不但能有效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教研室)endprint

猜你喜欢

加减法学期所学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非所学
加减法的由来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