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给学生“顿悟”的喜悦

2015-06-05祁丽

新教师 2015年4期
关键词:家家词类团圆

祁丽

【教学片段一】

师:春联当然不止这四副,请看——

(PPT出示,生读:山河增秀色,大地沐春晖。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岁岁年丰添美满,家家幸福庆团圆。鹊闹枝头传喜讯,梅开窗外报新春。)

师:春联中,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如——

生:山河增秀色,大地沐春晖。

师:有的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如——

生: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

……

师:同学们,考考你们,不用书上那四副对联,改用这里的四副对联,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对,例子嘛,是可以换的!

【赏析】

一般在语文课上,只要教师把课文中的内容换成了其他内容,再问学生行不行、哪个好,学生则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课文中的好”。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所谓比较,缺乏思维的质量,仅是为了突出作者写得好,只是在“教教材”;另一方面或许是教师对文本缺乏深入的解读,尚未发现文本表达的密码。管老师从写作的角度,深入剖析《春联》,抓住“举例子”这一写作特色,出示补充的春联,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并替换文中的春联,意在让学生认识到,原来说明文中的例子是可以替换的,原来看起来神圣的课文也是可以改变的。这是课堂上实实在在的发现!这种阅读的收获不空洞,也不玄乎,对学生以后学习新课文很有帮助,因为学生明白“例子是可以换的”。同样,在写作时,学生也懂得了可以用不同的例子来说明事物,因为“例子是可以换的”!

【教学片段二】

师:春联最讲究对仗。就拿“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来说,“又是”对“依然”;“一年”对“十里”;“芳草”对“杏花”;“绿”对“红”。

生(齐读课文句子):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细心揣摩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师:例子是可以换的,谁也有这个本领,用“岁岁年丰添美满,家家幸福庆团圆”说说春联的对仗?

生:春联最讲究对仗。就拿“岁岁年丰添美满,家家幸福庆团圆”来说,“岁岁”对“年年”;“年丰”对“幸福”;“添”对“庆”;“美满”对“团圆”。

生(齐读课文句子):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师:例子是可以换的,那么第二自然段改用“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有没有认为不可以的?告诉你,不可以。你很怀疑是不是?请你看一下第一自然段。

生(恍然大悟):这副春联,第一自然段里用过了。

师:一般来说,举例子不要重复。

【赏析】

在管建刚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就像登山似的,翻过一座座山头,发现一处处精彩。刚刚弄明白了“例子是可以换的”,并且屡试不爽的时候,教师突然设计一个无法替换的训练,对学生思维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强烈的好奇心必然促使学生进一步探寻问题的答案。就像经过长时间思考的谜语,哪怕没有猜中,在揭晓谜底的那一刻也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学生们此时对举例子“不能重复”的原则,也就有了获得谜底一般深刻的印象。可见,语文课堂可以是潜移默化的感悟,也可以有豁然开朗般的顿悟。

【教学片段三】

师:下一幅春联谁来对?(出示:好山好水好景,新岁 春 人。)

(学生对不上来)

师:看来,冒险是要付出代价的。(众笑)谁会对?

生:好山好水好景,新岁新春新人。

师:可以!你以前见过这副春联吧?

生:没有。前面半句,有三个“好”,后面这句也应该有三个“新”。

师:哦,你是根据春联的哪个特点来判断的?

生: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师:对,可以用这个法子来补。这一副呢?

(出示:山山水水处处画,家家 年年丰。)

生:山山水水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

【赏析】

对对子是传统语文学习的一项内容,与现在的语文学习有一定的距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比较遥远。那么,学生能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呢?管老师的教学告诉我们,完全可以。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要认识对对子的基本要求,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在管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尝试。这种学习,不是传统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思考,而是全新的表达训练,是对语言规律的发现与运用。虽然完成的内容还比较简单,但这种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却是不言而喻的。

强调给学生“顿悟”的喜悦,并不是否认课堂上潜移默化的感悟训练。相反,“顿悟”正是建立在大量感悟之上的质变结果。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分发现教材的独特之处,并抓住其中一两项内容教扎实、教透彻。“宁掘一口井,不开一条渠”,语文课让学生有“顿悟”之感并非不可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家词类团圆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团圆中秋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家家:请懂得我的低调 “还是想念”的灵魂歌姬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