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溯往昔忆峥嵘

2015-06-05杨星野

关键词:老照片经历农民

杨星野

当刘文炳那张充满笑意的脸庞最终定格在荧屏的时候,我不禁为之赞叹,赞叹刘文炳献身于中国农业的奉献精神,更赞叹《“稻”梦专家刘文炳》一片独到而新奇的叙事角度——不得不承认,《“稻”梦专家刘文炳》的主题是给编导设计了一个难题,毕竟此片以讲述刘文炳的过去为主,而他的“过去时”已“逝者如斯夫”,资料寥寥,照片无几;要讲述好这“往事”,难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然而,编导却用“追忆性叙事”的手法,巧妙破解了这一难题。

实拍时下抽丝茧

虽说是追忆往事,但实际上关于“往事”的画面已经拍摄不到了,因此还得立足于现实,想方设法地围绕主人公的“现在”来拍摄,并通过“现在”来引出他的“过去”。《“稻”梦专家刘文炳》正是通过对刘文炳现在生活及工作场景的实拍,如抽丝剥茧般,潜移默化地“引”出了他的如歌往事。

运用主人公同期采访环境下的自述,来讲述他个人的经历,来个“自我介绍”式的叙事。这种“自说自话”回忆自己过去的叙事方式,显得很实在,而且感触也往往很深,比较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如在片中,刘文炳这样回忆年轻时亲眼看见农民挨饿的场面:“那天早上……他(房东)饿了一天,结果就晕在了地上……”随后谈到自己当时的感想:“我们农技干部不能帮助农民解决吃饱饭问题,我感到很内疚……”正是这个经历,促使着刘文炳决心“要让中国农民能吃饱饭”,而他朴实的言语,的确很触动观众。又如当刘文炳终于研究成功高产水稻并开始推广时,他回忆起当时农民的感谢、感激之情:“端午节家家包粽子,这一家给我送一吊,那一家给我拿一吊来,我满屋的整个墙壁就挂满了粽子。”如此充满细节的回忆,使刘文炳的奉献道路显得很生动感人,也成功地让我们带着感动去了解他的过去。

利用事件的延续性特点,进行前导叙事。任何事件都是有头有尾的,具有延续性,因此在主人公讲述某一事件时,就很容易通过这段讲述去向前追溯这一事件的过往乃至起源;正如同“来龙去脉”形容的,完全可以通过事件现状去寻找“来龙”。如片中讲述到刘文炳潜心研究新稻种,他先是介绍如今的研究情况:“(我的)战场在农村,论文写在田野上,体现在科技兴农、服务为农……”这是他现在的研究战略。随后,他话锋一转:“当年,我没有进城……”很自然地把话题由当前的研究状况“前移”到以前的研究历程中。话题都是一个——研究方向,但时间轴却向前移动了。由此可见利用同一事件的延续性,适当地“前移”进行追溯性叙述,是显得相当自然的。

旁征博引叙当年

在叙述主人公过往的时候,仅通过他个人的角度来讲述,往往是不够全面的。这时运用旁观者的叙述来补充全片叙事,就成为必要的手段。《“稻”梦专家刘文炳》通过对主人公关系人的采访以及解说词(旁白)的诉说,来为我们勾勒出刘文炳的辉煌经历。

让关系密切的人来介绍主人公的过去,显得客观而全面。毕竟,他们与主人公接触密切,从旁观的手法的角度,也许更能清醒地看待主人公的过去,更能全面地为我们画出主人公的人生轨迹。片中选择了几个与刘文炳关系密切的不同方面的人物,借他们的口提及到了刘文炳的过去。如有他的同事、研究员章秀福:“(刘文炳)把水稻研究作为一生的追求来抓。”道明了他所走过的人生路,就是水稻的钻研路。有他的同行、高级农艺师蔡为铭:“他看待种子,比自己的命都重要……”形象地诉说出了他追求事业的决心。有他帮过的农民、村支书苏新旺:“刘高师(刘文炳)为我们家乡制种,做得非常好。”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他的为民情怀……林林总总的关系人从不同侧面,道出了刘文炳人生的付出。

利用旁白来讲述主人公的往事,是最方便、最快捷的手段。主人公的一些经历,运用画面来描述,是有相当难度的;然而为了我们能够清楚了解,还不得不交代。这种情况下,运用旁白来个“一语带过”,无疑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了。片中的解说词不少,如“1937年,刘文炳出生在……”“1957年9月,刘文炳(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尤溪县农业科工作……”“(下放期间,他仍搞科研),经过努力,那一年,这1.4亩水稻两季共收稻谷600多公斤……”“50多年来,刘文炳扎根农村,像一柱火把,照亮了山寨……”都是运用解说词,将刘文炳人生的几个重要节点交代出来,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他的经历。

陈照旧景勾浮尘

在描述“陈年往事”的时候,充分利用老照片、老视频等以及情景再现的手法,也可以比较生动、直观、形象地“复原”当年的故事。《“稻”梦专家刘文炳》大量运用了照片、视频、情景再现,以求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刘文炳的奋斗岁月。

利用老照片等道具以及老视频等资料,穿插在全片中,去讲述主人公的经历,是很普遍的手法。这些老照片、老视频,都如实地记录着主人公当年的音容笑貌。如片中有这样一张照片,是刘文炳与袁隆平并肩而站,背景则是丰收的稻田图片,这张老照片很形象地说明了刘文炳的成就,寓意着他和袁隆平一样,都在杂交水稻项目上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只不过他是个“战术家”而袁隆平是个“战略家”。片中引用的视频资料也有不少,如讲述下放期间刘文炳在村里搞试验田,就引用了视频资料,画面为年轻时的刘文炳正意气风发地在田间忙碌,这种引用显得极为贴切;此外,刘文炳做实验、在田间巡查、与农民交谈等,都有视频资料的配合,既显得真实,又体现了画面的多样性。资料的大量运用,使刘文炳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丰富了许多。

利用“情景再现”,重演出主人公那难忘的一幕幕,让观众能充满兴趣地快速融入到全片的故事中,去零距离感受当时的场景。如当片中讲述到他下放的房东由于挨饿而摔倒的故事时,就运用黑白画面,进行了情景再现。充满时间质感的画面,道出了那段饥荒岁月的沉重,也道明了为何刘文炳要下决心“让中国农民吃饱饭”;当刘文炳回忆当初“从鸡肚子里抢救稻种”的经历时,片中出现了一只神气活现的大公鸡在吃食,随后是抓鸡、杀鸡……这都是对当时发生的故事的重演,既生动又形象,让我们看得自然是津津有味。

观罢全片,《“稻”梦专家刘文炳》可谓创造性地运用了“追忆性”叙事手法,追的是过去,忆的是过往,然而大笔墨所诉说出的“陈年往事”,不仅仅生动、真实地为我们展示出了刘文炳的跋涉岁月,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过往”的交代,折射出如今他事业如此成功、奉献如此辉煌的由来。这才是运用“追忆性叙事”的终极目的——说奋斗经历乃借古说今,展今日璀璨为继往开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照片经历农民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