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015-06-05马雪粉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物理课堂积极性

马雪粉

摘 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实践新课程最值得研究的一个教育课题。

关键词:物理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41-01

笔者认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创设课堂教学氛围,教学互动

多方教学是在教学中不是老师单方向的教,学生单方向的学,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互动学习。也就是课堂教学要强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要在学生建构知识时,扮演好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的角色,课堂教学围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开展,在这样的交流中构建“师生互动”的有机协作机制。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教材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问题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课堂教学必须符合民主化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问题的创设要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自由的教学氛围,使问题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即教师在问学生问题时,就应少问学生“是不是”,而要多问诸如“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再从其它方面来分析我们面对的问题?” 等这样的问题。

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一定由老师给出答案,而应该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启发,或学生之间的讨论得出最后结论。在交流中,让每个人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还有,通过讨论,可以引起争辩,激活学生思维,在交换意见中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而师生之间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师生的互动。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其特点之一就是实验比较多,物理学的特点决定了只有让学生参加探究过程,才能引导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在物理实验中,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控制条件,改变客观状态和进程,使自然现象的变化有利于得出规律。再则,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而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验教学,能够给学生学物理创造良好的环境。由于中学生对新奇现象有浓厚兴趣,教师把实验引入课堂,能使他们积极去看、去想、去做。通过实验事实,建立起概念,从而理解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说,实验本身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而实验的趣味性是我们引入课堂教学的原因之一。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的内容时,我们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个空碗和一个硬币,把硬币放在空碗中,让几个学生在碗的四周观看,刚好看不见碗里的硬币,然后再向碗里慢慢加水,四周的几位同学会看到:硬币好象从碗底慢慢的往上浮,然后完全出现在同学的视野里的这样一个现象。这样就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急迫的想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接着教师进行讲解、实验、分析。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轻轻松松的学会,教师也轻轻松松的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实验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全面性,使学生在观察与思考,测量与计算,分析与总结方面都得到训练。

因此,实验既可以使教师突破一些教学上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鉴于此,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引入实验是教学互动的基础。

三、多鼓励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物理课堂教学的对象是中学生,从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皮亚杰写的《发生认识论原理》里知道,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其心理特征势必对学习物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具体性和模仿性;好动和与好奇;批判性和情绪性。即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刚开始时学物理热情很高,随着需要抽象思维的内容的增多,渐渐感到困难,于是“物理难学”使一部分人对学物理丧失了信心。其次,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在45分钟的课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不能集中注意力的不在少数;他们对时间长、内容单一的活动易产生疲劳和厌烦;喜欢观察新奇的物理现象,对认为熟悉的物理现象不想继续探究等。

再则,中学生喜欢争论,对一些事物表示怀疑,不轻信盲从,有的还喜欢提出不同的意见,有时具有独创性。还有,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还常带进个人的感情色彩,如果喜欢某位教师,也就连带喜欢上这位教师所教的课;如果讨厌这位教师,也会迁怒在这位教师所教的课上。对于中学生学习物理中种种心理表现,教师不妨以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为前提,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学生学习的内容,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择取有针对性的最佳方案来处理问题,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学生心理总趋向加以辅助教学。而“互动”教学就是认知学生心理,结合其特征进行的教学。

另外,教师对待惩罚要持科学、辨证和谨慎态度。惩罚,是一种针对个体某种特定行为施以痛苦刺激或剥夺需要,以减少某种行为再次发生或制止某种行为与群体目标不一致的管理手段。但在梦万金《中小学生对惩罚的心理感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任何形式的惩罚都会伤害学生的心灵,受惩罚后的共同第一心理感受是难过。中学生大多数对惩罚及其作用持否定态度,所以对待惩罚要持科学、辨证和谨慎态度。这对加强师生互动是至关重要的。

猜你喜欢

物理课堂积极性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关于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思考
浅谈情景模式在物理课堂中的有效创设
物理课堂需要“三笑”
物理课堂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提高大学生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积极性的研究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