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06-05王辉
王辉
摘 要: 单元整体教学思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优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的前提;优化教学过程是运用的关键;学法指导是运用的精髓。
关键词: 单元整体教学 高效 优化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从提取信息到解读文本,从鉴赏语言到运用语言,以至走进更大的阅读空间,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文字。单元整体的教学模式,着眼点高,视野开阔,以点带面,尊重学生学习规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优化教学设计,抓“主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知识自主构建的过程。单元整体备课就是把一个单元的教学看做一个整体,改变过去单篇课文独立教学、独立成线的形态,将一个单元的课文看做一个语文训练集合,将语文学习打造成一张网。大约由这样几条线组成:一是单元教材的体裁;二是单元教材的结构;三是是语文能力训练;四是语言点训练;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的网,教师在单元教学中突破单元语文训练的某些点,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突出预习环节,抓“立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单元整体教学中的“预习”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预习单是实现高效预习的一个重要载体。
1.预习环节的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教学的预习环节,就是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个单元的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够读通、读懂课文,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划划生字词;三四年级,不但要读课文、划字词,还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读课文、划字词、提问题时要注意多个角度,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预习,就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就是了解学情,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承认学生具备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预习还在于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出问题之所以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是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多个角度的思考,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促进更深入的思考。预习以后,师生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2.预习环节的纵向设计
单元整体的预习环节应有2课时的教学,除了传统意义的感知解疑,还要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延伸向多学科的合并,明确单元各项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整合课内外资源,学科间融合,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学习,感受语文的实践性。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为例。预习时,引导学生设计搜集春天的古诗、儿歌和美术课整合走进春天、画春天、讲春天的故事、认识春天的词语,全面立体地让学生感知春就在身边。
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本设计中注重语文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单元整体学习计划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标准,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广,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高。
3.预习环节注重学法培养
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预习环节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预习单,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预习单为例。学生将《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篇课文,从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景进行纵向分析概括。本案例中,学生在单元预习过程中自主设计预习单,初步完成课文内容感知和概括,对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初步了解,为后面阅读方法的学习搭建了舞台。纵向的对比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小说的写作方法和主素,这就是整合后的语文教学,然后将单篇的课文打通,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寻找异同,训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习的视野。
三、优化课堂教学,抓“探究”
1.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来自预习单的反馈
《新课标》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的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预习交流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其中简单的、常识性的问题及时合作释疑。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需归类板书,提醒学生在深入学习中进一步关注。这些“留”下的问题,通常是课堂交流的重点话题。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这是一个以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单元。根据单元特点,探究问题可以直接选定学生预习课中的疑难问题,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认真观察,最后指向单元技能目标:如何写好观察作文。
2.探究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整合的理念
整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所以探究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单元的主线,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思考。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故事长廊”的领悟表达模块,探究问题可以设定两个,一是探究寓言、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四种文体的特点。二是体会语言、外貌、动作描写中关键词语的表情达意。其中第一个话题的设计如下:
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寓言、神话从以下四个角度分析对比:
A.篇幅的长短B.主要人物(人、动植物、神)
C.有没有神奇的情节(举例说明)D.结局是否美好(举例说明)
这个话题的承载形式体现了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对文体的特点一目了然,而且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
3.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注重读书方法的训练
单元整体教学不仅要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制订学习方案,还要从整体上进行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除了教学内容的整合,还要注意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整合。内容的整合,重点在于单元课文思维的集中突破点,方法整合有利于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经验,使学生在高效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学会学习。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童话故事”单元主题为例。在体会人物情感环节方面,教师抓住单元阅读的一个训练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知人物内心”。在典型示教中,教师选择《去年的树》中一关键字“看”,通过不同的“看”字引领学生体会鸟对树的真情。
师:……它变成了灯火,小鸟睁大了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看见了树。
生:仿佛看见了它给树唱歌的快乐情景。
生:仿佛看见了它们相依相伴的情景。
……
(幻灯片: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
师:它好像在说什么?
生:我的老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
生:我再给你唱去年的歌吧。
生:老朋友,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
(幻灯片: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好像在说:)
师: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看”,这是怎么样的“看”啊?
生:伤心地看。
生:不舍地看。
生:眼泪汪汪地看。
师:从这两个“看”字你读出了什么?
生:小鸟对树的友谊。
生:小鸟对树的心声。
生:小鸟对树的依恋。
师:简单的两个“看”字,你们就读出了这么丰富的内容,文字有温度,语言有情感,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在剩下的三篇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本案例中,教师以《去年的树》中两个“看”为切入点,向前让学生思考大树与小鸟的深情,它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统领全文的内容主线,向后让学生感悟,这样的深情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发散思维,让情感体会更深刻。单元学习中以此为例,学生在其他课文中横向找每篇课文的切入点理解课文,纵向由一点深入下去,把课文读深刻,这是对学生读书方法的训练。
4.探究的过程教师要调控引导、传授技巧
有序高效的课堂探究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引导。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有知识上的,也有合作技能方面的,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合作进程带来影响。教师可根据问题难度,合理调控合作时间,保证学生充分交流、充分思考,必要时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同时需教授学生一些合作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如何发表不同意见,如何向别人提出改进建议,如何处理矛盾、争议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暗示、认可、奖励、语言评价等手段,及时引导学生的合作,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合作热情,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有很大裨益。
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动手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施教中,教师要正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到高、中、低三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按照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序组织教学,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尤其对于后进生,更应给他们的心灵注入一缕阳光,增强信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实现高效的探究。
单元整体教学不是一种模式,它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的创新,这样的教学思路,对教师的教是一种挑战,教师要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调控好课堂,在这一教学思路下,真正让教师、学生、课堂相生相济实现高效的教和高效的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中国教师报,2010—07—01.
[3]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4]李怀源.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