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庸祖父查文清儒家思想浅析

2015-06-05李卓隽

文教资料 2015年6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金庸

李卓隽

摘 要: 文学大师金庸的祖父查文清在任丹阳县令期间,为了保护在“丹阳教案”中涉事百姓的生命安全,坚决抵制外国势力和半殖民地清朝政府的压迫和利诱,表现出真正儒士的贞洁禀赋和“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查文清退隐故乡后,编纂《査氏医案》、《海宁查氏族谱续编》、《海宁査氏诗钞》等,影响着百年查氏家族文化,其赡恤亲故,孝传家业,感化着查氏后人,也感动着海宁百姓;查文清对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对近代反帝爱国运动都作出了可贵贡献,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查文清 丹阳教案 海宁査氏 金庸 儒家思想

查文清(1849—1923),字沛思,晚字退思,号沧珊,浙江海宁人[1]2086。光绪十二年(1886),参加光绪丙戌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57名[2],光绪十六年(1890),调任江苏丹阳知县,因“做知县有成绩,加了同知衔”,但不久就因为丹阳教案镇压不力被“甄别参革”[3]355,但其反帝爱民的侠行不仅对当时其他的反帝爱国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更是被丹阳人民感念至今。回乡后查文清作诗自娱,经营义庄,资助孤寡,并且编写了《査氏医案》、《海宁查氏族谱续编》、《海宁査氏诗钞》,对海宁査氏家族的家学家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作为香港著名作家金庸的祖父,也被金庸先生尊为“自己最尊敬、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查文清于1923年病逝于海宁,消息传来,丹阳人民“立‘去思碑颂其德”[4]637,“无男女老幼,莫不痛哭失声,若有可招而复者”[5]118,到查文清祖居海宁袁花镇祭拜者不计其数,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也派人来浙吊唁,并为之亲笔题写《像赞》曰:“潇潇白发丹阳尹,曾并簪花竟少年。大好河山供写照,春风回首一潸然。”[6]9-10查文清作为海宁査氏的最后一位进士,为官时爱国爱民,造福一方,而即使去官还乡,也依旧诗礼传家,仁义济世,一生践行“经世济民”和“以民为本”的儒家精神。

一、为官一任,以民为本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英《南京条约》及相关补充条款,规定开辟广州等五口通商,英国人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等。这为传教士涌入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相继签订,传教士除了可以在五个通商口岸传教之外,还可以建造教堂。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与英国、法国签订《北京条约》,更是规定外国“入内地传教之人,地方官务必厚待保护”。自此之后,各国在中国各地纷纷设立教堂,传播基督教。1864年12月,江南耶稣会传教士抵达镇江地区,依靠武力政策强行租购房地,设堂传教[7]。然而,在传教过程中,除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冲突以外,教士借传教特权强行圈地占房、“干预公事、挟侮长官”、“使各州县不得行其法”[8]43,同时教会为拉拢百姓,广设医院、育婴堂、孤儿院等慈善机构,但背后残害婴儿入药,拿中国贫苦病人作实验品,使民间流言四起,十分恐慌。另外,教会为扩大规模广招教民,其中不乏恶霸地痞等“莠民”,而他们在教会的曲庇下,强占人妻,横侵人产,引起普通百姓的强烈不满,民教积怨很深。直到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二十五日,丹阳百姓发现教堂桑林中“置毙孩尸体无数”[3]116进入教堂寻找,竟无一活婴,群情激奋,遂将教堂付之一炬,史称“辛卯教案”。

教案发生后,身为地方长官的查文清可谓首当其冲,而他在此事件中“坚决反对外国帝国主义者的武力压迫,不肯为了自己的官位利禄而杀害百姓”[6]10的爱国之情、爱民之心为历史所铭记。

据张素《辛卯教案始末纪》[5]116记载,“当火未发时,査邑侯已得警报,率文武官坌息驰至”,由此可见,查文清算是在“教案”中第一个出面的地方官员,但他做的并非阻止闹事人群,而是“以奇计出教堂中教士于险”,可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查文清率人马已经在事前赶到现场,为什么偏偏只救出了教士却没有阻止火灾,甚至火灾发生后也没有救火,最后导致“火发而教堂毁矣”。

首先,查文清作为朝廷官吏,自然应当对皇帝负责,遵守朝廷法令,保护教士的在华利益,所以查文清首先救出教士的行为并不奇怪,甚至《中国教案史》还记载查文清也曾派兵前往,但最后还是“听任百姓自由行动”[9]435。其次,查文清在丹阳教案中面对教士的残暴行为其实同样愤慨,很有可能暗中默许了百姓的反抗行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政治生命庇护百姓。事实上,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很多地方官员就已经对洋人在中国设堂传教的种种劣迹提出不满,在百姓和士绅反洋教斗争中给予种种暗中保护和支持,甚至从1844年开始,先后有50多位地方官吏公开参与到一些典型教案中,如1855年湘军将领彭玉麟亲自率兵捣毁江西吴城天主教堂,1961年酆都教案中知县吴镐暗地号召百姓扰害教民,1962年湖南地方官对各地发生的驱逐教士的活动“不但不行阻拦,更于中极力挑唆”,而云南有一位天主教神甫也记载“没有一个官员喜欢或保护基督教传教士”[10]77-78,由此可见,大部分地方官吏对洋教并没有好感,而在地方官吏积极投身的反洋教潮流中,查文清同样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救人不救火的行为也就不难解释了。事发之后查文清的表现更加印证了他反抗列强、庇护百姓的初衷。据查文清的孙子,即金庸先生的哥哥查良铿所述,事发后查文清的上司为了向列强交代,要求查文清处斩“为首之人”。查文清不忍,决心“力为民请命、不济则以官殉”[5]116,秘密差人通知为首两人逃走,又通知其他37户参与者赶紧离开丹阳。等所有事情安排妥当,他才向上司汇报:“此事由外国教士欺压良民而引起公愤,数百人一拥而上,焚毁教堂,并无为首之人。”后遂被“甄别参革”[6]9。《丹阳县续志》卷十二《名宦·查文清》也对此事作了记载:“西教徒胁督抚索偿,罗织富衿,兴大狱。邑无赖张某者,亦教徒也,与西教徒昵,以屹邑人,门城震骇出亡。省撤下,文清暗曰:‘此皆吾良民,昨纵火者。力白于知府王仁堪缓其狱,乃流莠民二人,酌给偿金完案。未几,以大计免。”[4]637

古人常说“学而优则仕”,投身仕宦以兼济天下是中国传统儒士的政治理想,但查文清却不惜以自己的仕途为代价,大胆反抗列强,为民请命,用行动诠释了儒家的“以民为本”思想。三十年后,查文清在海宁去世之时,当年获救的37户人家及丹阳几十位士绅,还一起赶到海宁,三步一磕头,跪拜至查家祭奠。见查文清坟地狭小,他们出资买下坟地周围60亩土地给查家,以示谢恩。其中一户更是立下家规:“凡我子孙,生男者到查家为奴;生女者,到查家为妻妾,如不纳,为婢;如不用,才可另谋职业。”金庸大哥查良铿的夫人,就是这户人家的孙女。[9]59-60

除此之外,查文清在丹阳任上还重审狱中的每一个囚犯以平反冤假错案,其中有一个叫和生的,家里开一家豆腐店,在给一家财主磨米粉时被财主陷害,以盗窃罪入狱,两年后出狱才知道这一切都是财主少爷为图谋他的未婚妻而陷害他的,一气之下就行刺了那少爷,再次入狱后,财主家买通县官、师爷和狱卒想将他害死在狱中,却逢查文清重审旧案,不仅救了和生一命,而且在他卸任丹阳知县时悄悄把和生带回了海宁故乡养在家中,后这一故事被文学大蚰金庸当做原型演绎成了《连城诀》一书[3]355。《礼记》曰:“上下相亲谓之仁”,查文清为官六载,爱民如子,实见其仁。

二、去官从文,诗礼传家

浙江海宁査氏以儒为业,耕读传家,在康熙时期便凭借“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达到辉煌的顶峰,被康熙皇帝誉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是江南地区显赫的名门望族。查文清是海宁査氏的第二十代传人,也是査氏家族的最后一位进士。他在去官回乡后,积极践行儒家孝义思想,“义赡恤,讲治生”,在传承家族文化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对金庸等查氏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查文清回到故乡后,继承家族传统,醉心写诗,并将査氏家族存诗编成《海宁査氏诗钞》,有数百卷之多,集中反映了査氏家族诗人群体关注现实、寄情山水、语言质朴、尤善白描的诗歌特点,虽然最后雕版还未成查文清就已经去世,但对査氏家族诗书文风的传承却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海宁一带一度流传着“査诗、陈字、祝文章”的品评。除了传承文风外,查文清还秉承“尊祖,敬宗,收族”的祖训,修撰家谱,编写《海宁査氏族谱续编》(后来成为海宁査氏近代族谱的范本<宣统谱>)。查文清还经营家族“义庄”,通过庄中三千多亩义田收租,租金一方面用于“养年、抚孤、励节、保残”,充分发挥家族救助之功能,另一方面用于“睦族敦学”,凡是上中学、大学的人,每年都可分两次领一笔津贴,如果有人出国留学,津贴数目则更大[6]10。查文清曾经收留过湖北一父母双亡的逃难青年崔三林,并无偿将查家一片荒坡田地交给他开垦。崔三林辛苦劳作,一日在田里挖出一瓮金元宝,崔三林坚持要物归原主,将金元宝交给查文清,可是,查文清坚决不受,劝他说你是外地逃荒而来,生活困苦,应该将银元抬回家置庄买地,安居乐业。二人推来推去,最后在乡亲们的劝说下,崔三林也只接受一半的金元宝,而另外一半交给查文清。查文清则全部归入义庄名下,用于资助孤寡,补贴穷困,奖掖后进[11]58-59。

查文清对儒家孝义精神的践行不仅体现在上承先祖,而且体现在下泽后代。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查文清还出资在袁花镇南端的龙头阁兴办“龙头阁学堂”,民国以后改名为“龙山国民小学”,金庸小时候就曾在此念书启蒙[11]8。金庸曾说,祖父对他的影响有两个:一个是祖父在丹阳的经历使他从小就知道了外国人欺侮中国人,这就使他从小产生了抑恶扬善、除暴安良、救国救民的思想,对他后来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论是憨厚老实的郭靖,还是快意恩仇的杨过,是忠肝义胆的萧峰,还是优柔寡断的张无忌,这些形形色色的男子都心怀家国,心怀百姓。在《天龙八部》中,萧峰甚至为了民族大义,天下太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12];另一个是要多读书,而家族中丰厚的藏书资源也为他博览群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金庸从小‘与书为伍,培养出喜欢读书的基本性格。古书、新书之外,他自称小学时代‘得益最多的是邹韬奋的游记及其主编的《生活周报》。八九岁时偶然读到旧派武侠小说家顾名道的代表作《荒江女侠》,从此对武侠小说大感兴趣。他到处搜寻古今武侠作品,深受侠义精神的熏陶”[13]174。

《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查文清将忠孝仁义贯穿于一生,以儒术事人事、事吏事,为人立德,为官立功,为文立言,尽管已经时隔百年,但依旧足以昭示来者,垂范后人。查文清对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对近代反帝爱国运动都作出了可贵贡献,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查济民主修,陈伯良,吴德健主编.海宁查氏-世系名录-查文清[M].香港:中国书画出版社,2008.

[2]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228[M].古文献,未出版.

[3]金庸.连城诀-后记[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

[4]胡为和,孙国钧.民国丹阳县续志.卷12名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5]金建陵,张末梅.南社张素有关金庸祖父的两篇佚文[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

[6]傅国涌.金庸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

[7]路遥.论近代中国甲午战前的教案与反洋教斗争[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1).

[8]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1[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10]丛曙光,孙长来.封建官绅与近代教案[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4).

[11]蒋连根.江南有数人家:金庸和他的家人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12]黯然生侠梦[OL].中国台湾网,2014-07-31.

[13]孔庆东.笑书神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10299037)、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4年立项省级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410299037Z)“金庸祖父丹阳县令查文清事迹调研”阶段性成果。指导教师:吴晓峰教授。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金庸
为金庸因一错字查证道歉叫好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金庸仙逝,全球华人追念全球华人追念
金庸的财富江湖
儒家思想与书法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老学因素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