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型社团对高职学生沟通能力影响研究

2015-06-05闫利雅

文教资料 2015年6期
关键词:沟通能力影响研究

闫利雅

摘 要: 作者从自我认识、沟通意识、理解他者和沟通技巧训练四个要素调查学习型社团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影响。对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社团成员调查发现大多数成员有较正确的沟通观念和对沟通能力的正确认识,但在沟通行为、沟通反思、沟通矫正方面仍然存在认识和行为之间的鸿沟,有一部分学生对沟通的认识和沟通能力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有些学生在判断上有较大的随意性和易受暗示性,提出转向学习型社团的组织学习、导向新的合作学习与人际“和解”、加强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和创造学生个性化发展平台等教育建议。

关键词: 学习型社团 沟通能力 影响研究

进入21世纪,个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学习力都经受新的考验。学习是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实践学习、合作学习和学以致用的状态。传统高校班级授课之外,学生自组织、自发参与社会更广阔领域的学习越来越重要。高校社团作为学生自组织与自我发展的平台在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社团在不断向学习型社团转变,并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发展提供沟通的场域,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笔者从理论假设出发调查学习型社团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影响。

一、理论假设

(一)个体沟通能力的四个核心要素。

一是沟通意识,即认识到自己的沟通需求,并愿意采取主动方式通过沟通解决问题;二是自我认识,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了解自己为什么要沟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对自己优点缺点的认识;三是理解他者,从别人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对他者的理解程度决定沟通的质量与效果;四是沟通技巧,这是表层的,也很难把握,真正的沟通依靠的更多是真诚和内心的力量,技巧要非常灵活出神入化到自然而然,否则就会给人假惺惺的感觉,技巧需要经验中锻炼。

(二)个体沟通能力发挥作用的前提。

一是行为主体,主要强调主体的主动性和其沟通需求;二是沟通符号,这是人类沟通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最主要的沟通符号就是语言;三是沟通场域,也可说沟通场景,沟通的发生对情景性依赖非常大;四是利益冲突,主体间的立场、观念不同而造成的矛盾。这四个前提制约和调节着沟通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

在上述认识下,笔者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认识:在学习型社团活动中培养沟通能力。学习型社团能够满足沟通能力发挥作用的四个前提:沟通主体和共同愿景、有共同的学习内容、有共同的精神场所并且在合作过程中有利益冲突。而个体在社团活动中通过与成员的信息交换、合作交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自我一致性认同与客体主体化过程,通过自我认识、沟通意识、理解他者(换位思考)和沟通技巧实战训练等系列过程养成自己的沟通能力(如下图)。

二、调查过程描述

调查目的:第一,了解高校学生社团成员对学习型社团的认识。第二,了解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是否遭遇“冲突”及以何种方式解决冲突。第三,学生对自我沟通能力的定位、评价和认识程度,以及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第四,学生个人对参与社团对沟通能力提升的认识。

问卷结构:基本信息,成员对自我沟通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对基本的社会准则的认识,成员对参与社团活动沟通能力方面收获的开放性问题。

调查时间:2013年1月10日—1月20日。调查对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参与社团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以学校团委、各系分团委的渠道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数量:印制400份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76份,回收率94%,有效问卷374,有效率99.5%。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交叉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

三、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调查对象的性别女生占56.4%,男生占43.6%,大二学生占58.5%,大一学生占38%,大三学生占3.6%。从学生参与社团的类型看,兴趣类(55.9%)和专业类(35.6%)社团的参与人数最多,参加两类以上社团的学生(26.3%),甚至有6%的学生参加三类以上社团。从社团类型选择看,学生首先满足自我的个性发展需要,即个人兴趣的需要,其次是重视参加专业类社团,选择服务类社团的学生不少,理论类社团的人数最少(2.4%)。在社团活动频率方面,不定期的活动比例最大(53%),每周一次活动的社团占23.9%,每月一次活动的社团占12.5%,每周两次以上活动的社团占10.9%。

(二)学习型社团对学生沟通能力诸方面的影响分析。

1.社团成员对自我沟通能力的认识与理解

(1)对自我沟通能力的认同

44.8%的学生选择在社团活动中个人沟通能力很强,55.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自己的沟通能力是否很强或否认自己沟通能力很强。在对性别和过沟通能力自我认识的交叉分析中发现,49.4%的男生认同自己在社团活动中的沟通能力很强,41.6%的女生认同自己在社团活动中的沟通能力很强。男生对自己社团活动中的沟通能力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数比女生高7.8%。认为自己在社团活动中沟通能力不强的人数,女生比男生高出12.5%。

(2)对自我观察理解、倾听、表达和反思的认识

①对自我观察与解读的认识:针对“我曾经观察过每一个人在社团中的表现”,59.5%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20.2%的学生选择不清楚,20.2%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不相符。这表明还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并未观察过其他人的表现;还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是否观察过别人的表现,这部分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观察学习能力或确实没有观察过别人的表现。在“我能够读懂其他成员的身体语言和表情”问题上,58.9%的学生表示与自己相符,31.1%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与自己是否相符,9.9%的学生表示与自己不相符。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观察力和观察结果是相信的,并判断其他人传递出来的身体语言和表情,仍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能读懂身体语言和表情,将近十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自己读不懂其他成员的身体语言和表情。

②对自我倾听的认识:针对“我经常倾听别人的见解并和自己的进行比较”,73.5%的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相符,18.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7.9%的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不相符。这表明将近四分之三的学生表示经常倾听别人的见解,其他四分之一的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经常倾听或者不常倾听别人的意见。

③对自我表达的认识:针对“在社团活动中我能直率地坦白自己的意愿”问题,65.8%的学生表示与自己相符,21.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是否相符,12.4%的学生表示与自己不相符。针对“在社团活动中我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66.6%的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相符,22.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11.1%的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不相符。这表明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自认为能够在社团活动中坦率表达自己的意愿,也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仍然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不清楚是否很好地自我表达。

④对自我沟通能力的反思:针对“我不满意自己在社团中的沟通表现,我想我还能做得更好”问题,74.5%的学生表示与自己的情况相符,16.8%的学生表示不清楚,8.6%的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不符。针对“我反思过自己和社团其他成员的关系,但是没有行动改善”问题,39.4%的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相符,28.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32%的学生表示与自己的情况不相符。这表明,在总结反思方面,很多学生的认知是正确的,对于提高沟通能力的期望值存在,但是仍有25%左右的学生缺乏反思,或者缺乏反思意识。在进一步的反思并进行改善方面,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反思后有行为改善,而将近40%的学生选择反思并没有行为改善,还有28.5%的学生不清楚是否反思或者改善,说明学生对自我沟通的认知与行动之间仍有较大地差距。

2.社团成员对他人的理解和认识

针对“我和社团的同学相处得不好,他们有我无法忍受的习惯”问题,21%的学生表示和自己的情况相符,20.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58.9%的学生表示和自己的情况不相符,说明成员相处相对比较融洽。社团成员冲突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小事情,无法忍受对方的一些习惯等,将近五分之三的学生表示相处良好,五分之一的人表示确实相处不好,有五分之一的人不清楚是否好相处。这说明,在与社团成员相处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适应性良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适应不良,或者处在旁观者的立场,并没有将自己置身合作活动中,或者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度不够。同时说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完全将关系不和谐归因于他人,只有少数人将沟通不畅归因于他人。针对“我能发现其他成员的毛病并想办法纠正”的问题,48.5%的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相符,33.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17.8%的学生表示与自己的情况不相符。这表明将近一半的学生对他人的认识有一定的主动性精神,希望其他成员变得更好的想法很多人都有,但是有将近五分之一的人选择与自己不相符,表明他们没有发现他人的问题或者发现也不想纠正,而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则不清楚是否与自己情况相符。

3.社团成员对与他人关系的认识

(1)个人积极主动沟通方面

针对“我会事先做好准备才和其他成员沟通交流”,65.1%的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相符,24.9%的学生表示不清楚,10%的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不相符。针对“我多次尝试和其他成员沟通工作上的事情”,62.9%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25.7%的学生选择不清楚,11.4%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不相符。针对“我曾经真诚地向其他成员道歉过”,44%的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相符,23.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32.9%的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不相符。从这三个问题的层次与深度看,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对沟通之前的准备工作比较认同;沟通失败之后继续多次沟通的人数减少一些,但是并不是很多;沟通反思之后与同学和解诚挚道歉的经历的人数明显减少,不到半数的学生有过类似经历,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这样的经历,还有一位学生在问题后标注“从未有过冲突无需道歉”。

(2)“换位思考”与“以人为镜”方面

针对“我经常站在社团其他成员的角度思考问题”,55.8%的学生表示与自己的情况相符,3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是否相符,9.2%的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不相符。针对“我经常通过其他成员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尽力改正”的问题,69.8%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24.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是否相符,5.6%的学生表示与自己不相符。针对“我感谢那些在社团活动中批评过我的人,他们使我变得优秀了”,75%的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相符,19.8%的学生表示不清楚,5.2%的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不相符。针对“在社团活动中得到赞扬让我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感”,81%的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相符,12.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6.8%的学生表示与自己不相符。

认为自己经常换位思考的学生不到五分之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清楚是否经常换位思考,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从未换位思考;将近四分之三的学生通过其他成员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尽力改善,还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不清楚是否通过他人发现自己的问题,仅有少数学生表示没有从他人发现自己的问题或改正的想法。在对待别人批评的态度上,四分之三的学生的价值判断都是正向的,仍有五分之一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认同这个观点,少数学生不认同这种价值判断。在对待别人的赞扬让自己感受到强烈的价值感方面,八成以上的学生表示和自己相符,对这个问题不清楚的人数大大降低,依然有少数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从以上涉及与他人关系的情况,学生在价值判断方面存在认知偏差的人数较少;在追求价值感和他人积极反馈方面,学生的认同感更为强烈,在很多问题上存在认识不清楚的学生也选择认同。还有少数学生并不认同别人的赞扬和个人的价值感,有可能是他们内心强大坚定不需要通过他人认识自己,也有可能是社团活动参与度低,从未得到积极鼓励的反馈造成的。

4.社团成员对沟通本身的理解和认识

针对“我深信沟通在社团活动中非常重要”,86.8%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想法相符,8.6%的学生不清楚是否相符,4.6%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想法不相符。针对“我认为信任是社团活动中沟通的前提和基础”,87.3%的学生选择和自己想法相符,8.6%的学生选择不清楚,4.6%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想法不相符。针对“我认为社团活动中沟通目的和沟通技巧要完美结合”,83.8%的学生选择和自己想法相符,12.4%的学生选择不清楚,3.8%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想法不相符。这说明,学生对沟通本身的认识和理解整体上较好,大多数人对社团中沟通的作用,沟通中的信任、沟通的目的与技巧的认识较积极正向。

针对“我喜欢社团组织的活动,我很享受和大家一起学习成长”的问题,80.7%的学生与自己的情况相符,11.8%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是否与自己相符,7.5%的学生表示与自己情况不相符。这表示大多数学生对社团活动持认可态度,也有十分之一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喜欢社团活动,还有7.5%的人表示不喜欢社团活动,并没有从中获得正向的、积极的愉悦感受。这表明,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对学生是强大的,但是不是所有参与者都获得积极和正向的体验。

(三)研究结论。

第一,大多数学生在社团活动过程中有较正确的沟通观念和对沟通能力的正确认识,但在沟通行为、沟通反思、沟通矫正方面仍然存在认识和行为之间的鸿沟,有一部分学生对沟通的认识和沟通能力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有些学生可能并未对社团中的沟通做深刻思考,因此在判断上有较大的随意性和易受暗示性,在积极问题方面做出积极判断,在消极问题方面认同消极的判断;第二,大多数社团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对自我沟通能力、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并在理念和行动上有所表现,但是仍然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对沟通能力与他者关系表现出不清楚或者存在认识偏差;第三,学生对沟通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很大提高空间,例如学生的观察习惯、对口头语言之外的肢体语言、书面语言方面的沟通能力较少提及,对沟通的交互性、互助性、共赢性认识有待提高;第四,学生对社团中沟通能力价值的认识与个人是否感受到沟通过程的愉悦感、成功感有关,感受到其中益处的学生,对沟通能力的认识偏差较小;第五,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沟通能力在学习型社团中得到提升,但仍有极个别学生认为没有影响。

四、关于学习型社团建设与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高校社团向学习型社团转换中“组织学习”的力量。

高校社团向学习型社团转换的目的是激发社团成员本身的潜能,通过组织学习方法突破个人的认知局限、思维固化和不良习惯,实现成员在语言表达、行为处事、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上的质性发展。菲奥尔与莱尔斯两位学者认为,组织学习指的是在组织中传达给新成员的系统、历史与价值规范[1]P12。们认为组织没有大脑,但有认知系统和记忆。个人在培养人格、习惯及信仰的过程中,组织也在培养它的世界观与思想体系。而组织四种学习模式:实验学习、提升能力、标杆学习(基准比较)、不断改良[1]P7。这些学习模式的运用都能激发社团成员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能力。学生在组织学习中,能够获得从价值观、思维习惯、学习方法等能引导学生行为改变的力量。这都是自我封闭式独自学习所不能获得的。组织学习能够破除自我封闭和自我中心,扩展成员的内心世界,越是在开放性学习氛围中,学生面向自我的问题越少,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越能够得到加强。在信任和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成员感受到友情的力量,并把自身的“善性”激发出来。

(二)沟通实践中学生遭遇“冲突”,导向新的合作学习与人际“和解”。

很多不参与组织学习的人是惧怕遭遇“冲突”,冲突会带来不愉快的感受,甚至让自己的情绪难以控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冲突”的价值。“冲突”是价值观与生活行为方式不同而造成的认识差异。有时差异能够带来新奇感与自我反思,但在自我中心的人眼中,差异则是心头刺,折磨着人的神经。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则认为,在有机体的成长过程中,冲突和合作是同时存在的。

“我们与他人的每一次会面,就是冲突的一种形式,它需要以某种方式消耗我们的精力。当我们犹豫不决和精神紧张的时候,就无法与他人的目光对视,只能躲开他们的注视”[2]P29。他指出:“越是深入地思考,就越能感觉到冲突和合作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社会过程的两个不同状态,而社会过程总是同时包含着冲突和合作的因素。大体上看,生活是一场不断向前的斗争。”[2]P31也就是说,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冲动导致斗争,人际沟通就是“斗智斗勇”的过程,最后达成共识。这就是合作的基础,在合作学习生活过程中,共识范围越大,合作的机会越多,在合作过程中人能够获得积极正能量。冲突的掩藏或者回避是愚蠢的,因为冲突如果不能走向和解与合作,则将会累积成仇恨和暴力,导致悲惨的后果。教师要在社团活动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冲突,并导向“善”的和解,使学生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积郁成疾导致暴力甚至毁灭的结果。

(三)加强组织沟通与个人人际关系沟通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

学生对沟通的认识有局限,一般局限在人际沟通中的口语沟通,而对于肢体语言沟通、书面沟通等方面很少提到。美国传播学家[3]P47桑德拉·黑贝尔斯和理查德·威沃尔指出,沟通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而且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等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当然并不说沟通是没有边界的概念,而是一种比目前师生理解更广阔的信息分享、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的过程。沟通是主体双方交换信息的过程,发起与回应持续不断的连续过程。沟通从类型上还有组织沟通与人际沟通等不同内容,这是两种目的过程都不同而有相互交叉的概念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对沟通本身的认识与理解。

(四)丰富社团活动平台增加学生参与机会与获得成就感机会。

社团活动在于给学生创造一个发展个性的空间,在于提供给学生适应未来民主社会生活的锻炼机会,通过学生自主、自立和自治的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和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丰富多彩的社团生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激励平台,为了让更多学生获得美好体验,感受到个人生命美好的价值,感受到团体学习的乐趣。当然,部分学生参加社团是短期功利性选择,为了获得素质拓展学分,为了获得素质拓展奖学金,并不在乎自身能力或者素质的实质上的成长。针对这些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纠偏访谈,纠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尽量让他们的能力素质在个体的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引导他们转向积极正向活动,获得成就体验。尽管“因材施教”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还是要多些关爱,利用一切机会帮助他们获得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美]杨国安,大卫·欧瑞奇.学习力——创新、推广和执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美]查尔斯·霍顿·库利著.洪小良等译.社会过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崔佳颖.组织的管理沟通[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项目基金:2010年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学习型社团对大学生沟通能力养成之研究》(编号10A117)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沟通能力影响研究
如何提高中职护生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能力?
论个案串联教学法在影响研究教学中的活用
论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调查研究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困生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