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缔造高校和谐行为文化增强凝聚力
——基于广州市C学院行为文化的调查

2015-06-05毕进杰彭虹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校领导教职工协作

◎毕进杰彭虹斌

(1.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州510800;2.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缔造高校和谐行为文化增强凝聚力
——基于广州市C学院行为文化的调查

◎毕进杰1彭虹斌2

(1.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州510800;2.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学校行为文化的缔造,是整合师生员工行为的重要途径。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广州市C学院的行为文化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分别从协作、沟通、创新、支持、赏识、重要之事、信心七个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发现该校成员在行为特征上出现不一致现象。建议在人文环境、行为主体发展以及文化活动等方面上进行努力,缔造和谐的高校行为文化,增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行为文化;行为;和谐;整合

一个人如果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一种文化或一种文化环境之中,那么就有可能逐步了解这些文化的含义,进而形成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作为日常行为准则影响其行为。一旦形成群体心理定势,既可以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以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1]学校是一个文化育人的场所,而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观等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和外化表现,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先进的行为文化能促进着师生员工全面、和谐的发展。因而,学校行为文化的缔造,是整合全体师生员工行为的重要途径。

人是文化的生物,人的行为是文化的函数。[2]支配和隐藏在学校成员行为活动背后的是学校的文化。因此,为了解一个学校的文化及其建设情况,应该首先去了解该学校的行为文化。把行为文化作为研究学校文化的切入点,加强对其的研究,推动学校行为文化的建设,同时也将能更深刻地理解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本研究把广州市花都区C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成员行为文化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以探索促进高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梳理

(一)行为和文化行为

行为,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的解释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具体而言,行为是行为主体本能地回应内部或外部的某种刺激的活动和自觉地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或者说行为是人们通过内在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而产生的本能和自觉的外显性活动,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3]而人们在主观意识支配下,理智地按照某种规范进行并取得成果的客观活动,可称之为“文化行为”,它区别于野蛮行为和粗俗行为。

(二)行为文化和高校行为文化

“行为”或“文化行为”并不简单地等于“行为文化”。“行为”只是产生形成“行为文化”的基源,而人类长期、丰富、进步的“文化行为”积淀下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具有外显性文化形态的总和,可称之为“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涉及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既包括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交往方式、民俗民风等方面,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及家庭生活等方面。[4]

本文中的“高校行为文化”,指的是高等学校的行为主体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下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交往方式、行为准则和规范,其主要是从高校的教职工和大学生的行为上体现出来。作为文化的显性表征,高校行为文化是高校精神文化的动态体现,也是高校制度文化的折射,一般是以高校主体的综合行为方式为直接衡量标准。行为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影响我国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本调查以广州市花都区C学院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该学校的校领导、机关部门管理人员、教学系部教师和学生这四个群体的行为文化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适当的访谈。调查时间为:2014年10-11月。

(二)方法:问卷调查法

1.问卷设计:包括对面向教职工群体和面向学生群体的问卷设计。“教职工问卷”(含校领导的问卷)的内容是受到萨费尔与金(Sappier&King)关于影响学校改进的12种行为文化的启发,结合实际研究目的需要而编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关于同事之间关系、上下级关系、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之间关系这三方面;而“学生问卷”的内容则涉及关于学校和班级、学习和生活、同学和朋友、老师和家人这四方面。

2.抽样方法:针对学生群体,采用分层抽样法,即把该校学生(约15000人)按照人数比例,在各教学系部、年级、专业进行随机抽样,一共抽取1500个样本,共发出1500份问卷;针对教职工群体(全校约700人),采用方便抽样法,即在一次全校性的教职工会议上派发问卷,共发出300份问卷。

3.回收率:由于问卷的发放是采用即发即收的方式,问卷的回收率所以为100%。

三、关于C学院行为文化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高校行为文化主要涉及高等学校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风、教风、作风、校风等,是学校整体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即关于“我们是怎样做事的”。为方便分析,本文以“行为的特征”为标准,将调查问卷的内容大致划分为:协作、沟通、创新、支持、赏识、重要之事、信心共七个方面。调查所得的结果将从以上述几方面分别进行阐述与分析:

(一)关于“协作”方面

当今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因而也就既需要竞争,又需要协作。学校教职工之间的协作,既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又是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学生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发展自我,就要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竞争与协作的能力和素质。[5]

据统计数据显示,80%的校领导、75%的机关管理人员和90%的教师工认为自己在学校工作中会主动和同事相互协作,说明C学院教职工在工作上的合作意识比较强;而52%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经常相互学习、互相帮助;56%的学生认为在自己碰到问题时,同学们会想办法帮他解决。这表明,C学院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协作意识。相比之下,教职工群体的协作意识在总体上比学生群体高些。学生群体的协作精神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学习上的合作。学生是学校影响最大的群体,要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不仅要明确班集体目标和责任,使学生形成集体主义思想,而且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对集体的事情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不断体验集体协作的荣誉感,从而激活团队协作精神。

(二)关于“沟通”方面

学校内部有效的沟通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加强学校内部的沟通管理,既可以使管理层工作更加轻松,也可以使普通教职工更加努力工作,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进行学校民主建设是促进校内沟通的一种有效措施。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追求,也是组织行为内部增添凝聚力的必然要求。[6]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应该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

在C学院,74%的机关管理人员和90%的教教师表示在学校工作中会向同事表达真实的想法,说明教职工之间能主动进行沟通;60%的校领导表示学校会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但82%的教职工对此则表示否定,说明学校领导层与教职工进行沟通的积极性不高,在民主决策方面,领导层中还存在一点官僚作风;而72%的学生表示会鼓励同学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80%的学生表示为了解决班级、学习或生活的问题,老师常常询问他们的看法,可见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基本没有问题。相比之下,C学院领导层的民主意识没有师生强。实现学校民主建设的前提是树立民主理念,尤其是对于学校的党委和行政领导,更要准确理解民主管理的内涵。

(三)关于“创新”方面

学校因为创新而持续发展,教师因为创新而逐渐进步,学生因为创新而不断成长。一所大学更应懂得不断创新。正如江泽民所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成员应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走创新之路。

统计数据显示,80%的校领导和82%的教师认为在面对工作上所遇到的问题时希望寻找到新的解决方法或途径,说明该校领导和教师敢于创新;而认为自己喜欢学新的知识和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占44%,比校领导和教师的比率低一些。在总体上,学生群体的创新意识明显弱于教职工群体。学生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他们更应该懂得创新。我们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和改革原有的教学方法,采用最新的教学手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

(四)关于“支持”方面

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得到全体成员的理解和支持,而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改进和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需要学校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认同和支持,学生学业和思想的提高同样需要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关心和支持。

在C学院,有50%的机关管理人员和45%的教师认为学校在物质上会支持或鼓励员工的改革行为,说明该校领导对教职工专业发展方面给予的支持显得不足;而83%的机关管理人员和81%的教职工表示愿意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这显得校领导和教职工双方对彼此的支持并不平衡;在学生方面,有88%的学生表示他们经常关心在学习上或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这表明,老师不仅对学生的发展作出支持,而且对学校工作也作出支持,而来自学校领导层对自身的支持,却显得有点欠缺。

(五)关于“赏识”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需要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发现,一个没有受过赏识和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赏识和激励后,其发挥的能力是被赏识和激励前的3倍~4倍。[7]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懂得赏识与激励,以人为本。学校要赏识自己的教师和学生,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也要相互赏识,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

统计数据显示,51%的机关管理人员和60%的教师认为学校会赏识和奖励教职工的良好工作表现,这说明C学院领导层对教职工的赏识并不是很明显;而有83%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学校,92%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班级,89%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老师,这可以看得出该校学生对学校、班级和老师的赏识程度挺高;但只有65%的学生则表示班里同学尊重和羡慕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这反映学生对同辈的优秀生的认可程度不高,相比之下,对非同辈的人更为赏识。

(六)关于“重要之事”方面

在很多学校里,教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它更是一个涉及利益的问题:考证率、竞赛获奖率、毕业率、就业率等数据的提高,意味着学校名利双收,领导有政绩等。

统计数据显示,20%的校领导、35%的机关管理人员和42%的教师认为学校的行政会议和事务会占用教学的时间或资源,说明该校领导层和教职工均认为教学工作比行政事务更为重要;分别有100%的校领导、85%的机关管理人员和90%的教师认为学校重视对成绩优秀学生的培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说明在该校成员眼中,学业成绩和教学工作还是比较重要的;而76%的学生表示大家经常讨论重要的事情,比如关于班级和学习的问题;88%的学生认为学习很重要;84%的学生则表示老师总是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进行答疑。这表明,对于学校、老师和学生来说,学生的学习问题还是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

(七)关于“信心”方面

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的信心可以成为人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变为其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能使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本文认为,信心具体可以表现为对自身的信心(自信)和对别人的信心(信任)。

在C学院,有80%的校领导、73%的机关管理人员和85%的教师表示信任同事(同一部门或同一科室)的个人办事能力;85%的机关管理人员和90%的教师表示自己现有的专业知识水平足以应付现在的工作以及会主动寻找方法或机会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或水平,说明教职工对别人和对自己均有信心,教职工之间已基本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相比之下,对自己的信心要大一些;而在学生方面,仅55%的学生表示有信心可以学好;5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算是个挺成功的学生;58%的学生表示会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可见,该校学生的自信心的表现明显要弱些。

四、C学院行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的调查结果及分析,笔者发现:在C学院中,只有在“重要之事”这个方面上,校领导、机关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四类群体的行为表现较为一致,即均认为学生的学业和教学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其他方面上,如“协作、沟通、创新、支持、赏识、信心”,他们的行为特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详见下表所示。

C学院不同群体行为文化特征的一致性情况表

基于上述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认为,C学院在群体行为文化建设上大致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在“协作”方面:校领导和教职工在工作上的合作意识比较强;学校教职工之间的协作,既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又是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但学生的协作和团队意识显得不足,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二)在“沟通”方面:师生之间以及教职工之间能主动进行沟通;而领导层与教职工进行沟通的积极性不高,在民主决策方面,学校领导层还存在一点官僚作风。(三)在“创新”方面:机关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没有认识到学校因为创新而持续发展,这不利于学校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而学生也没有很好地培养出创新能力。(四)在“支持”方面:学校领导层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改进和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需要,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认同和支持上略显不足。(五)在“赏识”方面:教职工的良好工作表现以及创新行为仍没有得到学校应有的赏识与激励。(六)在“重要之事”方面:校领导和教职工可能过于重视学生学业的提高和对成绩优秀学生的培养,而忽略学生的综合发展。(七)在“信心”方面:学生群体对自身的学业和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容易失去内在驱动力,在相互交往中造成不良影响。

C学院群体行为文化的不和谐现象,容易引发群体间的矛盾和冲突,更不利于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健康发展。C学院应该重视文化的作用,通过不断提炼学校核心价值观,在学校运作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相对稳定而极具磁力的“文化效应场”。在此“文化场”的作用力下,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适应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导向,并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克服群体行为的偏差,从而实现学校群体行为文化的整合。另外,师生员工的行为特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其学校文化建设和改革,这要求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认同学校核心价值观或精神下,行动表现一致,实现文化之间的融合,缔造和突显本校的群体行为文化特色。

五、缔造高校和谐行为文化的对策

高校行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全体成员,这就涉及到每一个师生员工,而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机关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等的人际关系及其行为特征等。总体上来看,C学院的行为文化蕴含很多积极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方面上还有待改进,例如在学校群体行为特征上中出现的偏差现象,如果其不得到正视的话,将产生负面影响。笔者建议该校在人文环境、行为主体发展以及文化活动等方面上进行努力,缔造和谐的高校行为文化,增强组织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

在民主决策方面,C学院存在一点官僚作风,领导层与教职工进行沟通的积极性不高,这不利于对教职工的全面认识和有效赏识。C学院全体成员,尤其是党委和行政领导,应树立民主理念和准确理解民主管理的内涵,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实施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决策制度,保障学校广大教职工的民主权利,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同时,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该以师生为本,懂得赏识与激励自己的教师和学生,重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努力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使学校成员心情舒畅,和睦共处,真正成为知识、思想、文化的交流场所,真正成为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心灵家园。

(二)尊重和满足行为主体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师生成长和发展的基地。C学院对教职工的改革行为不给予足够的支持,最终会妨碍其专业发展。学校应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终身学习和自主提升的可能,对教职工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使教师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价值并使其对学校目标产生认可,鼓励和支持教师的改革行为,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加强教师团队的合作,从而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之投身到行为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来,不断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强化自己。

(三)积极开展校本文化的活动

融入了本校优秀文化的活动,不仅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对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C学院要以活动为中介,如升旗仪式、参观校史展览馆、校训宣讲、学唱校歌等教育系列;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系列;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教育系列;法制教育月、师德教育月、优质服务月等系列,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和潜力,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提高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对集体的事情有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不断体验集体协作的荣誉感,从而激活团队协作精神。

综上,高等学校应该重视和谐行为文化的缔造,在学校运作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相对稳定而极具磁力的“文化效应场”。在此“文化场”的作用力下,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适应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导向,并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克服行为偏差,从而实现高等学校群体行为文化的整合,提高大学校园的凝聚力。

[1]陆荣林.建设有职业特点的学校行为文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30.

[2]胡潇.论行为文化的无意识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4):85-89.

[3]马国清.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1999(3):22-23.

[4]李云清.浅谈行为文化与素质教育[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1(1):75-77.

[5]谭红莲.培养学生协作精神问题及对策[J].科学大众,2007(3):43.

[6]李海江.学校民主管理与教职工民主权利实现途径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20-23.

[7]庄新宇.赏识教师[J].学校管理,2005(6):56.

(责任编辑 倪玲玲)

G647

A

1671-9123(2015)01-0070-06

2014-12-29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4YJA880055)

毕进杰(1985-),男,广东广州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校领导教职工协作
房间里的自言自语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团结协作成功易
“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领导群体特征研究
“陪餐制”不是“吃顿饭”这样简单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协作
协作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