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史研究述评
2015-06-05王欣
◎王欣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中国旅游史研究述评
◎王欣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文章以旅游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为基础,系统爬梳了国内旅游史研究的现状,展示了中国旅游史这一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前沿进展。认为中国旅游业发展三十年来,旅游史的研究论著和论文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研究对象的宽度、研究内容的深度和理论体系的建构诸方面,仍存在明显的不足,有待旅游学与史学领域的学者继续努力。
中国;旅游史;研究述评
中国旅游史的研究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较早的代表著作是民国时期江绍原的《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该书研究我国古代人类的旅行习俗问题,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旅游发展史研究的专著。江氏之后,中国旅游史的研究陷入了长期的沉寂,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旅游学界和史学界学者才开始真正关注这一领域,旅游史学研究的风气才日渐形成。1990年,沈祖祥首次提出了“旅游史学”这一学术名词,并对旅游史学的学科框架体系提出了系统的看法。[1]此后,一大批旅游史研究的成果陆续涌现出来,中国旅游史研究进入了学术自觉的时代。综合学界有关中国旅游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形式既有专著,又有论文,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献分析为主。笔者试从旅游史著作和旅游史论文两个方面,综述既有学者研究的议题,并对其进行评述。
一、旅游史著研究综述
目前可参考的旅游史著,基本上是旅游通史,他们无论在体例上还是内容上都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分析。
(一)体例上的特点
1.以时代顺序为主线
以时代为主线是旅游通史写作的主流。章必功《中国旅游史》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科学系统研究中国旅游历史的专门学术著作。它由“黄帝”而循迹原始的游踪,再继以夏商周“三代商旅”、东周旅游、秦汉旅游……直到弃旧图新的“清代旅游”,较系统地揭示了中国旅游史发生发展的演进历程及其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但是该书偏重于历史人物的介绍,真正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方面的著述不太丰富,但仍不失为一部旅游史力作。王淑良《中国旅游史》的最大特点是时间跨度长,从古代一直写到现代,分为古代卷和近现代卷。它以时代顺序为纲,以重大事件和人物为目,内容涉及旅游交通与设施、旅游活动的类型、士人商旅及其他阶层的旅游活动及其特点等,清晰而生动地论述了中国旅游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该书引述的一事一人都有案可稽,立论多从信史中来,尽量不用小说家言及传闻之类,撰史态度严谨,资料翔实。郑焱《中国旅游发展史》主要从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的旅游形式与内容,如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情况、中国古代旅游思想的发展、中国古代旅游文学发展概况等来介绍中国旅游史。但该书只写到了清代,对近现代旅游没有涉及。
2.以旅游活动研究为主线
这方面的典型成果是彭勇的《中国旅游史》。他充分吸收学术界在旅游史、文化史、社会史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分析与考察旅游者的“旅”、“游”或带有“旅游”性质的活动开始,探寻古代旅游行为的发展历程,剖析旅游者的类型和旅游特点,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分析旅游服务体系的建立及完善情况,从而总结旅游活动发展的基本规律。
3.以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线
邹树梅的《旅游史话》是一部以生动活泼的写作风格和别具一格的内容体系来介绍中国旅游史的著作。它以旅游为主线,把握不同时期旅游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利用故事情节和场景使读者感受到旅游发生发展的脉络,在轻松、休闲与愉悦中获得知识。王晓云的《中国旅游史话》也具有这一特点。
4.以区域旅游发展为主线
结合一地的旅游发展史进行研究,这一时期出现了两部力作:一是黄家城的《桂林旅游史略》。这是一部在桂林旅游史及整个桂林史研究中具有开拓意义的学术著作。该书以详尽的史料、生动的文笔,总结了桂林几千年旅游发展过程、概况以及经验和得失。二是向玉成的《乐山旅游史》。该书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所在地的角度出发,以区域旅游史的新视角,对乐山旅游史上旅游资源的形成、衍化、变迁和数量众多的相关文化遗产资料进行收集、考订、论述,使读者能溯其源,观其流,获其实。
(二)内容上的特点
1.以旅游活动的类型为主
国内旅游史著在内容上基本都涉及了以下的旅游活动类型:帝王的巡游,如秦皇汉武、隋炀帝、唐玄宗及清代康乾二帝;士人的游说、游学、宦游;宗教之旅,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仙游与释旅、唐代的西游东渡、元代的景教徒西游、明清时期的传教士来华等;使臣的游历,如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明代郑和远下西洋、康熙时代的西使罗马等。这些内容在著书中都占了很大分量,只是详略有别而已。如蔡家成《中国全史·旅游史》]就是以介绍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为主。
2.以旅游交通、旅游业以及资源开发为主
胡世健、张效仁的《华夏旅游史话》,既有社会和景区现状介绍,又有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还有专门介绍各个时期的旅游交通状况,旁及交通工具的演进和路线的开发。章必功在介绍秦汉和隋唐的旅游活动时也提到了交通的内容,王淑良介绍了商、秦汉、唐、元等时期的交通状况,还介绍了清代的会馆建设、皇家宫苑及陵园风景区、私家园林、寺院园林及宗教胜迹的开发和建设。在资源开发和游乐设施上,着墨最多的是秦苑汉宫、隋唐的都城景观及明代景区客舍的开发,彭勇著作中用两个章节的篇幅研究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旅游服务体系的建立及完善情况也进行了分析。
3.以历史人物为主
章必功[3]的著作,即以历史人物介绍为主,也涉及景区景点的历史介绍。蔡家成《中国全史·旅游史》[12]是以介绍交通、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为主,分阶段来写旅游史,描述了各时代的旅游发展特点,最后一章则为诸多古迹纵览,如历史文化名城、神庙、陵墓、建筑、古桥等。
4.以旅游饭店为研究内容
迄今为止,有关中国旅馆研究的著作主要有三部:一是王仁兴的《中国旅游史话》,它以专题形式对中国古代驿站、迎宾馆、民间旅店、城市客店、寺院旅舍、明清会馆、近代旅馆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和阐述,并就古代旅馆的管理、旅馆的特点作了简略说明。二是尉文澍的《旅馆概论》,该书以一章篇幅,按历史阶段,对先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现代时期的官办旅馆发展作了描述;三是郑向敏《中国古代旅馆流变》,它借助历史学、社会学方法,依靠经济史观和方法论,从中国古代旅馆起源和流变的历史考察出发,研究古代旅馆在名称、经营、服务、管理和建筑等方面与每一个历史时代的关系和轨迹,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现象,从而归纳它们的空间流变形态和流变结构,分析生活经济、技术和意识三者对旅馆起源与发展的作用。这些著作大大丰富了中国旅游史在旅馆研究方面的内容。
二、学术论文研究综述
研究旅游史方面的学术论文成果颇多,涉及面较广,笔者试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旅游史学学科研究
沈祖祥指出,旅游史的研究是以已经发生的事实为出发点,按历史的顺序和线索,通过对旅游内部三个相互联系着、运动着的结构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研究,描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旅游之所以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运动规律。虽然其论述有一定局限,但却具有先行的价值。
王德刚研究认为,1935年9月初版的江绍原所著的《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是旅游史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最早的旅游学专著,并认为中国旅游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2]
陈国生、罗文阐明了旅游史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从旅游史学的学科建设角度进行了系统论述,如对旅游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性质、方法、分支和理论体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梳理。文章对文献资料研究法、历史考证方法、统计方法、制图方法、区域比较方法、考古学方法等常用方法给予明确的系统化。[3]但有些说法不够规范,概念层次不一。
方百寿通过对已出版的若干旅游史学著作的梳理,对概念界定、旅游活动类型、旅游产业、旅游产物等方面的特点归纳和分析,提出应从方法论建设、内容更新以及多学科合作等方面拓展旅游史研究的设想。[4]文章积极倡导新方法的使用,指出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将会对旅游史的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郑焱对中国数千年尤其是秦汉、魏晋、唐宋及晚清等几个重要时期的旅游发展史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对“比德说”、“畅神说”等旅游观念在旅游活动中的理论作用给予了肯定,对旅游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大加褒扬,同时也明确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文章立意深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5]
许春晓较为全面地概述了中国旅游史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所涉及的研究范围,主要将其分为旅游通史、旅游断代史、旅游地方史、特定人物旅游活动、旅游思想史、旅游经济史及对旅游史学学科的研究等几个方面。[6]
邱扶东在肯定中国旅游史研究成就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在旅游的内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对已有的学术观点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综述性质[7]。周海燕则对近二十年明清文人的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对论文和专著的梳理,从明清文人旅游通史研究、文人士大夫与旅游风尚研究、布衣文人旅游行文研究、文人士大夫“游观”研究、特定旅游者研究等五个方面对近二十年的明清旅游史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8]另有几篇关于旅游史研究综述类的文章,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同时,亦提到旅游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9-11]
与以上学者对中国旅游史学研究的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是康福田的研究。[12]他从帝王巡游的视角探讨了以帝王巡游为代表的古代旅游与现代旅游的关系,认为古代帝王巡游不能看做是旅游,因为帝王巡游的核心或支撑点不是现代旅游意义上的个人游乐活动,即不属于具有个人行为的伴有游乐性的旅行活动,旅游史的断代应该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之后,具体标志是托马斯·库克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二)旅游通史研究
旅游通史研究主要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程条分缕析中国旅游的发展,既有将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的,也有将其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来研究的,出现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多以著作的形式呈现,已如上述。值得一提的是沈祖祥主编的《旅游与中国文化》论文集,收录了28篇相关论文,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可以说是众多学者集成的一本专著。此外,梅毅重点对中国旅游进行了历时性分析,认为在宗法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旅游有着追求人格完善与人生完善的伦理要求,在科学理性的支配下,中国现代旅游表现出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倾向,作为对现代旅游的反拨,中国的后现代旅游在消解“深度模式”和实践“价值多元”的基础上,进行着全新的个性化尝试。[13]
(三)旅游断代史研究
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现象进行分段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常耀华通过研究殷墟甲骨刻辞对商代旅游专史进行了建构。[14]刘德谦通过大量史料,证实了先秦旅游活动频仍,并对巡游、游畋、观光、游娱、托志、泻忧及伴随等七种旅游类型进行了细致的探讨。[15]事实上,刘德谦在这一领域内有较多权威性研究成果,对于先秦旅游活动和秦汉旅游特征都分别进行过比较细致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旅游学刊》上,他对先秦及秦汉时期旅游史的研究实属国内第一。
周思琴对魏晋时期旅游文化繁荣原因的研究也颇具特色[16],认为汉末至魏晋六朝虽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这时代游人之多、游踪之广、游绩之丰,可谓中国旅游史上的一个高峰。旅游主体个体生命意识的全面觉醒和对旅游客体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一起奏响了魏晋旅游文化的乐章。
王晓如和胡柏翠都致力于唐代旅游的研究,强调了唐朝的旅游文化对后世发展旅游业具有深刻影响。[17-18]李松认为唐代知识分子的旅游生活丰富多彩,主要旅游形式有宴游、漫游、边塞游、宦游、隐游与闲游、考察游等。[19]刘菊湘主要从唐代旅游活动的主体——不同阶层旅游者的角度入手,对唐代旅游进行探讨,她认为普通百姓是出游人数最多的群体,而不是文人士大夫。[20]王恺瑞的《唐代的文学作品与曲江风景区的旅游活动》[21],黄斌、黄铮的《唐代桂林山水诗与桂林旅游审美的自觉》[22],郑亮、王开元的《唐、清边塞诗对西域旅游文化贡献之比较》[23]等文章,都是运用“以诗证史”的方法、探讨唐代文学作品对旅游地产生积极影响的好文章。
谌世龙以宋代桂林山水游览的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宋代桂林山水游览活动兴起的原因和主要表现。[24]王晓如对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的旅游特点进行了专门分析。[25]上海师范大学的张杰[26]、湘潭大学的陈素平[27]和河南大学的刘慧[28]等三人的硕士论文是近年宋代旅游史研究中值得肯定的成果,但由于他们皆以某区域作为研究中心,因而无法驾驭宋代旅游的总体状况,特别是对宋代旅游的经济背景和社会影响缺乏深入的分析。王福鑫对宋代的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及旅游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总结了宋代旅游的特点[29],从学术和社会需要的双重背景,提出宋代旅游的研究问题,对于历史学科的建设和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认为旅游史学从历史学和旅游学中分离出来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滕新才论述了明代中后期全国性的旅游热潮,旅游活动空前普及化、大众化,并对这种旅游热的形成与商品经济相联系,指出这与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认为旅游促进了交通、旅舍、食店、茶馆、酒肆、戏院行业的发展,陶冶了旅游者的情操,丰富了旅游理论,形成了影响后世旅游事业的审美模式。[30]之后他又在2001年强调了这一观点。[31]此外,梁中效提出了明朝时期的旅游与欧洲的古代旅游同步向近代旅游转化的观点,积极肯定了明朝旅游的高速发展及其在世界旅游史上的地位。[32]张艺的硕士学位论文对明代的旅游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33]魏向东在对晚明旅游的研究上成绩卓著,其2007年~2009年发表的系列文章[34-38],将晚明旅游的研究引向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文岚的硕士论文从近代中国历史着手,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时代背景等方面对近代中国旅游进行了初步研究[39],分析近代中国旅游活动对近代中国社会文化、乃至现代旅游业的影响,并大胆提出近代旅游对现代旅游的科学研究带来了新思路。贾鸿雁在查阅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概括了民国旅游研究的主要进展。[40]
(四)旅游地方史研究
对特定区域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进行研究的成果颇多。拜根兴深入研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的旅游兴盛现象,论述了这一特定时期旅游活动的社会和经济意义。[41]陈建勤对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消费及支出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地区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达,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而旅游又促进了封建工商经济的繁荣,扩大了社会就业。[42]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旅游经济史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其方法也值得借鉴。
更有一些专门研究特定地区的特定旅游现象的成果,带有专门史的研究色彩,涉及面比较广。如林聿就杭州的古代旅游发展史进行了系统研究[43],戴晴晴[44]、刘楚[45]对江西省旅游业发展历史的研究,是江西地方旅游史研究的佳作。向玉成以乐山旅游史为例,对区域旅游史个案研究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和思考,为区域旅游史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范例。[46]何学欢以研究较为薄弱的当代为着眼点,考察南岳衡山旅游发展史,选题较新,研究方法以历史学为主,兼用旅游学、统计学的知识。[47]于求根则从专门史的角度,用大量历史证据清晰再现了长沙旅游业的发展历程。[48]
在这方面,近年来研究的一大亮点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展开对旅游地方史的研究,云南大学光映炯的研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49]他以云南旅游的发展史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人类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和梳理,分析了云南旅游发展史上人类活动的历史积淀和发展过程。此外,对区域旅游史的研究,还有一些更为细致的研究成果,如特定地区旅馆发展的研究成果等,在此难以详述。
(五)特定人物旅游活动的研究
对于特定人物的旅游活动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多,研究水平也较高。其中以对徐霞客的研究最为突出。
吴必虎对徐霞客的生命路径及其区域景观多样性背景的研究[50],是一项极有特色的研究成果。文章通过引进时间地理学研究的生命路径方法,研究徐霞客的旅行历程和时空背景,从游历年龄、出行半径、出行指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这既是对徐霞客科学旅游的史学描述,又是对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此外,还有多篇论及徐霞客旅游活动的研究,对徐霞客的生平、出游次数、旅行路线、旅行方式、出游原由、出游的食宿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探究,是旅游史研究中最为显赫的部分。郑祖安从精神高度评价了徐霞客,指出徐霞客一生不事他业,唯以行游天下为人生。在无限广阔、深邃的大自然怀抱中,经历和达到了常人所没有或难有的五种特别境界。[51]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及各地方分会定期均有一定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每次都会产生一批徐霞客研究的成果。
与徐霞客同时代的王士性,也成这一时期为研究的热点。张勇指出,作为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王士性与徐霞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长期而广泛的旅行和游历,但他们的旅行情况不尽相同。宦游与私游这两种不同的旅行方式使两人在出游时间、旅行路线、交通工具及饮食、住宿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旅行上的差异又对他们的著述和成就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两人著述对后世的影响和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大不相同,这与中国重经验轻理论的文化传统有关。[52]徐建春对王士性在地理学和旅游学上的贡献做了中肯评价,对王士性与徐霞客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命运做了深刻反思。[53]姜丽丽认为《广志绎》中有着极为可贵的旅游思想,其中特别之处在于对当时的旅游资源做了详细的介绍。王士性可以说是我国旅游文献创作者的先驱之一。[54]敖红艳指出,王士性将“游”划分为“人游”、“天游”、“神游”三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并且举例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区别。王士性还提倡广游,并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旅游审美理念。[55]王常红、王汝虎[56]以及何方形[57]都认为,王士性的山水诗作较多地表达对家乡的乡土之念,纵情讴歌家乡自然景致,梳理其中的人文意蕴,流露出诗人的真情。出于描绘大自然山容水态的客观需要,艺术上也作了多方探索。王士性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山水诗文的艺术品格。姜勇则从游记内容的视角,指出王士性《五岳游草》等游记作品的特点是“自然与人文交融,观景与科考并重”。[58]
单士厘作为中国近代妇女旅游的第一人,受到了赵炜的关注,他在对单士厘做了详细介绍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她的游记《癸卯旅行记》《归潜记》等作品,阐明了她的游历形迹、旅游思想、游历意义等,肯定了单士厘在中国旅游史上的重要地位。[59]
当然,还有对很多典型的旅行人物,如对清代的顾炎武[60]、袁枚[61]的研究,另外对诸代帝王和文人名士的旅游活动作概括研究的也比较多。如王璐对历代帝王与文人名士在泰山进行的封禅祭祀和旅行游历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他们在赋予泰山丰富的人文气息的同时,也为泰山留下了石刻、庙宇等历史古迹,成就了今日泰山旅游的鼎盛发展。[62]段娟娟对魏晋南朝士大夫的旅游活动进行了研究。[63]这些学者对中国旅游史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因在下面的旅游思想研究者中有部分涉及,此处不再赘述。
(六)旅游思想史研究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著名旅行家的旅游思想进行研究,是旅游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精华。目前,这一领域已集合了大量著名学者,贡献了众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孔子的旅游思想研究是旅游史与旅游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许宗元从旅游德育观、旅游智育观、旅游美育观、旅游社会观、旅游致思观、近游观等六个角度对孔子的旅游观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孔子的旅游观、旅游活动奠定了他在中国旅游史上的地位。[64]樊友猛等对当今关于孔子旅游思想的成果进行了评述,指出以往的研究存在对“旅游”内涵界定不明确,对旅游行为分类不合理,论述中存在牵强附会之嫌,以及比德观的简单化认识等问题,并对孔子“比德”的旅游审美观进行了再审视,认为对孔子的旅游观做功利与否的断定是不切实际和没有意义的。[65]
沈瑞英对道家旅游思想进行了研究。[66]她通过对道家文学作品的分析,提炼出道家旅游思想的内涵,突出了道家思想在旅游思想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以后该领域的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李小波、赵夏就孔子与庄子的旅游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两人的旅游思想各有千秋,该文立意高远,比较深入、具体。[67]
对徐霞客旅游思想的研究也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除前述研究徐霞客的文章多有涉及外,郝毓业在其硕士论文中对徐霞客旅游思想进行历史追溯,分析了徐霞客多样化的旅游思想,如求知务实,俭之以德;游以达道;游以自适。这些旅游思想形成后,又对其旅游动机、旅游出行方向和具体的旅游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揭示出徐霞客旅游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丰富了旅游学理论体系,并为旅游实践提供了参考。[68]李燕妮从徐霞客的自然观、人文观、审美观、知行观等方面对其旅游思想进行了系统探讨。[69]
敖红艳则致力于对明代王士性旅游思想的研究[70],在对王士性生平事迹、著作、旅游思想、旅游实践等论述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研究了王士性旅游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旅游思想与以往历代著名旅行家思想的不同之处,对王士性旅游思想及其产生的影响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认识和了解,对地理学、历史学及旅游学的研究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金秋、贾鸿雁对柳宗元的旅游思想做了系统研究,充分肯定了柳宗元在中国旅游史上的地位与贡献。[71-72]许宗元将陶行知的旅游观归纳为六点,并认为陶行知的这些旅游观念是以哲学思想、社会思想、教育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特点,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73]
吕伟俊、宗振春研究了陈光甫的旅游管理思想,认为陈光甫创办中国旅行社的目的是与外国资本竞争以发展中国的旅游事业,强调管理旅行社要有服务社会的理念,经营旅游企业既要注意“有形收入”,更要注意“无形收入”,独创了旅游企业与其他企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模式。[74]
蔡隆汉就毛泽东早期的旅游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毛泽东的旅游思想与其性格和重实践的态度有关。[75]
(七)旅游经济史研究
对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也比较突出,其中最热的当属关于旅行社及特殊行业的研究。
关于旅行社研究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对中国第一家旅行社的研究。郑焱就中国近代第一家旅行社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其缘起、发展、经营与业务、服务与管理、社会历史作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开拓了旅游界与史学界研究的新领域。[76]张俐俐则根据档案资料,选取近代中国第一家大型旅游企业——中国旅行社这一典型案例,从一个侧面展示旧中国20世纪20年代~30年代鲜为人知的行业发展史,探讨中国旅行社的产生发展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对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影响和贡献,为当代中国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有价值的借鉴。[77]该研究无论是对旅游学科,还是对经济学科都有重要的价值。易伟新关于中国第一家旅行社的研究,依据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运用历史学和旅游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旅行社的创办缘由、发展进程、组织架构、业务范畴、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及旅游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强调了“中国旅行社”的发展在旅游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78]另外,卢世菊还对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在抗战中的经营方式进行了研究。[79]
张俐俐的博士论文,从经济史学研究的角度,系统探讨了中国近代旅游业的经营问题,这是经济学研究中最早系统研究中国近代旅游经济史的文章。郑向敏则对中国古代旅馆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旅馆业在中国古代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旅游经济史研究的重大突破。[80-81]
三、旅游史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30年来我国旅游史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研究也在逐步走向深入,但是由于研究队伍的不整齐和不重视,专门研究人才的匮乏,起步时间较晚,致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对此,张楠楠的批评似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一)概念争议导致研究对象不明确
旅游史的研究应该按照历史的顺序,利用已经发生的旅游事实来描述旅游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但由于“旅游”这一概念在学术界还存在很大争议,这就给研究对象的选择带来许多困惑。如关于旅游的起源与旅游史的开端就有诸多观点,相关研究要么是从词源发生学的角度追溯旅游的源与流,要么是以国际通用的旅游概念来处理史料,缺乏统一的论说前提,莫衷一是。
(二)“厚古薄今”致使研究内容缺位
从横向上看,中国旅游史的研究在选题覆盖面上已是较为宽广,但从纵向上看,在不同历史时段上还很不均衡。
首先,“厚古薄今”状况明显。大多数研究侧重于古代,较少对近现代旅游史进行研究。众所周知,旅游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已经非常的广泛和普及,近代和现代又是重要的转折时期,重视对中国近现代旅游发展史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完善旅游史研究的学术体系,而且可以总结现代旅游发展的经验教训,探寻现代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这对加快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旅游史的研究正寄望于后来者。
其次,专题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如对某些特定人群的研究,对某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研究,对某一旅游现象的研究等等。另外,对历史上各个时期旅游发展的背景分析、时代特色、内在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亦存在明显不足。
第三,缺乏对与旅游发展相联系的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商业史等方面的考察。对各个时期的旅游特色也大都限于表面的描述,缺乏深层原因的剖析。对旅游行为所产生的经济作用的研究还相当不够,对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各类旅游景观的研究以及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吃、住、行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到位,旅游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少有人关注,古人旅游活动在空间位移上的轨迹展示明显不足。如对唐代旅游史的研究,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文学士人身上,而忽略了其他社会阶层的旅游行为;运用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时,只考虑了唐诗中关于旅游的相关介绍,而忽略了游记以及笔记小说中的记载;在进行区域旅游史研究时,大多针对几个主要的旅游城市,如长安、广州、扬州等,忽略了对其他地区旅游的研究。[82]
(三)理论缺乏造成学科地位尴尬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史的研究摇摆在新兴的旅游学与成熟的历史学之间,致使从理论到方法都尚不成熟。理论分析失之粗浅,研究方法失之单一,对相关学科如哲学、地理学、文化学类的借鉴明显缺乏,就事论事的研究比较普遍。直至目前,学术界还缺乏对旅游史理论研究的系统总结。正因如此,旅游史在历史学和旅游学中一直处于尴尬的、从属的、被冷落的地位。究其原因,除了学科研究历史短暂外,就是由于近二三十年来旅游经济的发达,让很多原来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纷纷涌向旅游策划与规划的热潮中,坐不住专心治史的冷板凳,如何能去理论创新?
四、结语
旅游史学是历史学与旅游学的交叉学科,对它的深入研究,对历史学和旅游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理想的旅游史研究,要求作者须具有宏阔的学术视野、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史料支撑、高屋建瓴的理论剖析。从上面的评述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史的研究成果,从数量上看已经相当丰硕了,并且在逐步走向深入,但在质量上却没有达到我国这一文明古国应该能够达到的历史高度。纵观旅游史学的研究,在历史学科领域,与其他领域史学方面的研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在旅游学科领域,和其他与现代旅游业相关的领域相比,差距甚大,无论从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还是研究的细微性、科学性等方面均还有很大的尚需努力的空间。总体上看,旅游史学的研究仍属于史学研究的一块贫瘠之地,也是旅游学研究中有待强化的领域。今后如何能在保持学科本位的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对话,将成为推动旅游史学走向深入、扩大其学术影响力的关键。
[1]沈祖祥.旅游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构想[J].社会科学,1990(7):76-79.
[2]王德刚.中国旅游学研究探源——兼述<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8-9.
[3]陈国生,罗文.旅游史学论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旅游学科建设与旅游教育增刊,1999:74-77.
[4]方百寿.中国旅游史研究之我见[J].旅游学刊,2002(7):70-73.
[5]郑焱.中国旅游史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7):60-66.
[6]许春晓.中国旅游史的研究成就及其学术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69-74.
[7]邱扶东.反思中国旅游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2007(6):60-67.
[8]周海燕.近二十年明清文人旅游研究综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3,14(3):54-57.
[9]郑焱,杨庆武.30年来中国近代旅游史研究述评[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1):74-77.
[10]张楠楠.中国旅游史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10,25(4):105-107.
[11]董彩娟,张莹.中国古代旅游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5):58-60.
[12]康福田.帝王巡游与现代旅游之探讨[J].沧桑,2013(2):76-78.
[13]梅毅.试析中国旅游的历时性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06(11):246-251.
[14]常耀华.殷墟甲骨刻辞与商代旅游史的建构[J].旅游学刊,2007(5):91-96.
[15]刘德谦.群书中先秦旅游活动绎释[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3):1-23.
[16]周思琴.魏晋旅游文化的繁荣之二重因素[J].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24-126.
[17]王晓如.唐代长安的旅游[J].唐都学刊,2002(2):58-61.
[18]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J].学术界,2008(3):253-257.
[19]李松.唐代知识分子的旅游生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112-114.
[20]刘菊湘.唐代旅游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5(6):106-108.
[21]王恺瑞.唐代的文学作品与曲江风景区的旅游活动[J].沧桑,2007(2):172-173.
[22]黄斌,黄铮.唐代桂林山水诗与桂林旅游审美的自觉[J].桂海论坛,2006(2):92-94.
[23]郑亮,王开元.唐、清边塞诗对西域旅游文化贡献之比较[J].昌吉学院学报,2003(4):19-22.
[24]谌世龙.桂林宋代山水游览活动略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4):69-72.
[25]王晓如.试析宋代两京的旅游特点[J].唐都学刊,2003,19(4):99-102.
[26]张杰.临安佛寺与旅游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27]陈素平.北宋东京都市旅游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4.
[28]刘慧.宋代两浙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4.
[29]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6.
[30]滕新才.对明朝中后期旅游热初探[J].北方论丛,1997(3):17-21.
[31]滕新才.明朝中后期旅游文化论[J].旅游学刊,2001(6):64-69.
[32]梁中效.明代旅游的近代化趋势[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7(2):18-20.
[33]张艺.明代旅游文化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34]魏向东,李蓓.晚明文人旅游行为特征之文献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6):912-915.
[35]魏向东.晚明求适思潮与士绅休闲旅游[J].江苏社会科学,2009(1):199-203.
[36]魏向东.晚明时期我国历史旅游客流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J].人文地理,2008(6):118-123.
[37]魏向东.晚明旅游活动的经济渗透——关于晚明旅游近代化的商榷[J].社会科学,2009(3):148-154.
[38]魏向东.时间禁忌与旅游空间——晚明旅游时间分析与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3):174-179.
[39]文岚.试论近代中国旅游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D].湘潭:湘潭大学,2002.
[40]贾鸿雁.民国时期旅游研究之进展[J].旅游学刊,2002(4):74-77.
[41]拜根兴.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旅游简论[J].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54-60.
[42]陈建勤.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活动及其社会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5):22-28.
[43]林聿.杭州古代旅游业发展历程探索[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8(2):25-29.
[44]戴晴晴,黄子燕.江西旅游发展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51-59.
[45]刘楚.明代江西地区旅游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46]向玉成.旅游史与区域旅游史相关问题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1):136-139.
[47]何学欢.当代南岳衡山旅游发展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48]于求根.长沙市现代旅游业发展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9]光映炯.人类学视野中的云南旅游史——兼论茶马古道的独特地位[J].西南学刊,2013(5):118-131.
[50]吴必虎.徐霞客的生命路径及其区域景观多样性背景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51-156.
[51]郑祖安.徐霞客行游人生中的最高境界[J].史林,2010(2):118-129.
[52]张勇.理论与经验透出的文化传统——王士性与徐霞客旅行的比较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4(5):89-93.
[53]徐建春.从重视徐霞客到重视王士性:中国人文科学复兴的一个标志[J].浙江社会科学,1994(2):97-100.
[54]姜丽丽.论〈广志绎〉中的旅游思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2):31-32.
[55]敖红艳.试论王士性的“游道”[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1):64-67.
[56]王常红,王汝虎.王士性〈五岳游草〉与晚明旅游风尚[J].飞天,2010(16):26-27.
[57]何方形.论王士性山水诗的乡关之念[J].台州学院学报,2009(4):24-28.
[58]姜勇.自然与人文交融,观景与科考并重——论王士性游记的叙述视角[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96-98.
[59]赵炜.单士厘:中国近代妇女旅游第一人[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6(2):51-54.
[60]武少青.顾炎武旅游考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1-63.
[61]王璐.袁枚旅游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1-76.
[62]王璐.历代帝王名士的泰山旅游活动.黑龙江史志[J].2012(5):34-35.
[63]段娟娟.魏晋南朝士大夫旅游活动探析[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64]许宗元.孔子思想与旅游文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59-61.
[65]樊友猛,张小妮,王曰美.孔子旅游思想——研究述评与审视[J].旅游学刊,2008(12):77-81.
[66]沈瑞英.道家旅游思想刍议[J].东南文化,1991(6):300-301.
[67]李小波,赵夏.比德之旅与比心之旅——孔子庄子的旅游思想比较[J].旅游学刊,2001(1):70-73.
[68]郝毓业.徐霞客旅游思想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69]李燕妮.徐霞客旅游思想探析[J].兰台世界,2013(6月下旬):123-124.
[70]敖红艳.王士性旅游思想初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5.
[71]曾金秋.论柳宗元的旅游思想[J].湖南社会科学,2003(3):139-140.
[72]贾鸿雁.柳宗元的旅游思想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5-87.
[73]许宗元.论陶行知的旅游观念[J].江淮论坛,2001(2):83-87.
[74]吕伟俊,宋振春.陈光甫的旅游管理思想与实践[J].东岳论坛,2002(3):76-79.
[75]蔡隆汉.毛泽东早期旅游思想初探[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4(2):74-76.
[76]郑焱.中国近代第一家旅行社——中国旅行社述论[J].史学月刊,1996(4):54-60.
[77]张俐俐.近代中国第一家旅行社述论[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1):123-134.
[78]易伟新.近代中国第一家旅行社——中国旅行社述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79]卢世菊.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在抗战中的经营方式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S1):130-133.
[80]郑向敏.中国古代旅馆名称流变——“馆”之流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7-9.
[81]郑向敏.中国古代旅馆名称流变——“店”之流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76-78.
[82]李娜.唐代旅游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5):85-87.
(责任编辑 倪玲玲)
F592.9
A
1671-9123(2015)01-0092-11
2014-12-29
王欣(1975-),女,江苏丰县人,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史学、旅游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