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排螺旋CT成像技术在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5-06-05王学宁
王学宁
(天津市宝坻区中医医院 CT室,天津301800)
双排螺旋CT成像技术在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王学宁
(天津市宝坻区中医医院 CT室,天津301800)
目的:对于双排螺旋CT成像技术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讨论和分析。方法:现选择我院2014年01月~2015年01月到我院进行就诊的110例结肠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10例结肠癌的患者经由随机分类的方式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5例,分别经由双排螺旋CT成像技术和常规的检验方式进行诊断。结果:经过数据对比分析后发现,干预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与病理符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经过上述实验分析显示,对于结肠癌的患者经由双排螺旋CT成像技术进行临床诊断,能够有效的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双排螺旋CT成像技术;结肠癌;诊断;应用价值
结肠癌,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一般发病部位在乙状结肠和直肠之间,多发人群为男性。经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现今死于结肠癌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对于结肠癌的诊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相关调查报告中指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易出现结肠癌。正常情况下对于结肠癌的诊断是经由常规的腹部B型超声进行检查诊断,但是此种检验方式的检出率较低[1]。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出现了双排螺旋CT成像技术。人们发现通过双排螺旋CT成像技术进行结肠癌的检验,能够提高检出率。因此,我院为了探究双排螺旋CT成像技术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4年01月~2015年01月到我院进行就诊的110例结肠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上110例结肠癌的患者均为自愿参加本次试验,并签署了相关协议。110例结肠癌的患者均有贫血、肠道梗阻以及低热等症状。干预组的55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为38~78岁,平均年龄(46.72±8.96)岁;对照组的55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8~78岁,平均年龄(46.72±8.96)岁。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患者的人数、年龄范围以及临床症状均没有较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检验方法
1.2.1 对照组的检验方式:对照组患者经由常规的检验方式,详细情况如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使用型号为Voluson E6。在进行检查前需要进食,并保持膀胱充盈。进行检查时,观察整个结肠部位,并进行腹部触诊确定病变部位等。其次,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分析,对于外肠道的扩张等情况进行分析。
1.2.2 干预组的检验方式:对照组患者经由双排螺旋CT成像技术的检验方式,详细情况如下:检查前的相关内容于对照组患者基础上施以山莨菪碱肌内注射和水的肛门注射。其次,进行检测时患者进行仰卧位,先进行平扫后改为增强扫描。在获得图像后,传送到图像处理室进行MPR图像处理。
1.3 观察指标[2]:观察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病灶检出率、癌肿阳性检出率以及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5.0软件分析,所有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若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组比较采用LSD和SNK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检查结果与病理符合率综合比较:经过数据对比分析后发现,经过不同的检查方法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癌肿阳性检出率无较大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从病灶检出率以及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方面来看,干预组患者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干预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检查结果与病理符合率综合比较[n(%)]
3 讨论
引起结肠癌的因素有许多,例如遗传、不良饮食习惯以及职业等因素。对于结肠癌的检查方式有许多种,例如基因检测、血清癌胚抗原 (CEA)测定、大便隐血(FOBT)试验、细胞学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以及影像学诊断等方式[3]。一般情况下,对于结肠癌经由腹部B型超声进行检查诊断,可以观察到患者的整个结肠部位,但是此方式需配合其他的影响共同进行检测,不然易出现漏诊的现象,导致检出率不高的现象。而经由双排螺旋CT成像技术的检查方式,可以多层面的构建图像,因此可以减少漏诊情况,且检出率也较高[4]。从上述实验结果方面来看,干预组患者的病灶检出率以及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分别为89.1%、81.8%,而对照组分别为58.2%、54.5%。由此可见,对于结肠癌的患者经由双排螺旋CT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可以提高病灶检出率和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减少出现漏诊等现象。由此可见,在结肠癌的临床诊疗中双排螺旋CT成像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1]莫增媚,徐莉萍.双排螺旋CT成像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8(9):2094-2095.
[2]刘丽丽,李咏梅.多层螺旋CT常规图像与真横断位图像对结肠癌术前分期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2):319-321.
[3]郭晓艳.CT诊断术前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临床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5):81-83.
[4]肖沛标.双排螺旋CT成像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7):819-820.
R445.3
B
1002-2376(2015)09-0032-02
2015-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