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缺失原因研究进展
2015-06-05丁艳辉郝一伟汪楠
丁艳辉+郝一伟+汪楠
摘要: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领域的研究已成为体育高素质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课题来源。近10年涌现出大量关于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在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培养模式方面形成了一批有意义的结果。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造成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缺失的原因,主要有硬件设施投入和利用不足、培养体系不完善、学生科研实践少和教学科研管理效果差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其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5)01-0078-05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研究生科研及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在教育、学习及科研实践过程中培养其科学研究及创新能力,培养全面和谐发展高级人才的过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学术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体育硕士研究生在学术水平方面的要求是在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及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专业方面的要求是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有独立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训练、管理和开展有关活动的能力,同时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阅读专业方面的外文资料也是基本要求。通过对全国近十五座各等级城市近三十所院校的调研分析表明,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及创新能力明显缺失和不足,归纳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硬件设施投入(实验室建设与常规运行投入)不足;二是培养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欠合理、导师团队建设水平不高、学术交流活动开展较少;三是学生科研实践少,主要体现在缺乏科研兴趣培养、科研方法较落后和较少参与科研实践工作;四是教学科研管理效果较差,包括学校培养过程监督与考核制度不够严格和完善及受宽松毕业要求影响学生自我提高意识较差等。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整体水平与培养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创新能力整体缺失的现状普遍存在。因此,使研究者了解和掌握近年来有关影响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缺失原因的研究进展势在必行,通过综述为研究者提供参考资料和方向,以期为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提供方向并提高研究的有效性。
1 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硬件设施建设
1.1 实验室建设
体育硕士研究生包括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专业,其中除体育人文社会学属文科类外,其他三个专业尤其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与实验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实验室建设成为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不可缺少的硬件条件。体育院校通过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使实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实验设备仍没有被合理充分利用,导致出现实验室利用率下降和投入与产出比不合理等问题。目前,如何在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的同时,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是一些体育院校需要探讨并解决的重要课题,并且具有较大研究价值,研究成果可以为这些院校逐渐拉近与优秀体育院校的距离发挥重要作用。
1.2 实验室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运行
1.2.1 常规教学过程中实验室运行硕士研究生基本依靠常规教学过程了解科学实验设备仪器和掌握使用方法,然而在常规教学中,仪器设备造价较高和实验材料昂贵等现实问题导致学校实验室运行效率较低。因此,硕士研究生在一年级科研基本功形成的重要时期,不能明确了解实验仪器设备和扎实掌握使用方法,这将严重制约在开展科研实践工作过程中实验法的使用。
1.2.2 科研实践过程中实验室运行充分利用实验条件是提高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目前,体育院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实验条件,但在实践环节中有效利用设备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由于大多数设备归属个别学科个别导师管理和使用,导致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实验设备利用不合理;二是实验过程中缺乏专职指导人员,各学科实验室基本采取导师负责制,没有配备充足的实验指导员,直接影响研究生实验能力提升;三是既有实验室提供实验项目有限,不能提供特定实验研究交流时间和平台,不能更好地形成多学科交流,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仅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定性分析方法以及开展重复性研究与体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缺失有直接关联,因此,鼓励硕士研究生运用实验法开展科研实践并积极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工作,不但能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而且在实践中提高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目前,针对实验条件合理调配与有效使用的研究较少。因此,开展实验室科学管理及实验室与科研课题对接的相关研究将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
2 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
2.1 课程设置
2.1.1 课程设置的依据、目的及重要性 教育部2009年发布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对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即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专业素养。课程设置是依据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少量化、偏重研究方向或较少反映学科前沿等问题将严重束缚普通高校体育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其从事科研、求职及实际工作能力。
2.1.2 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体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按照一级学科来设置专业基础课,合理分配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按照不同培养类型设置课程,增加跨专业、跨学科、交叉综合课程和通识课程学时,从而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并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如何学习”能力的目标。江西师大体育学院在专业课及选修课课程安排上尽可能涉及到体育的各个领域,在注重研究生专项技术与基础理论全面发展的同时,加强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在科研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奠定基础。而杨剑等建立“大学科平台”模式下“宽口径、厚基础、高能力”“本、硕一体”的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使其更趋于系统化;同时,重点建设“大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改革课程考核与评定办法,其中基础课实行“课程标准化考试”,考、教分离,专业课采取“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开放性考核方法和手段,具体体现在总学分中课程占60%、能力占40%(各二级学科有所区别),激发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其中大量阅读课外文献也作为考核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与研究中充分体现了培养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相结合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体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二者比例为84%:16%,课程相对局限于一个学科领域,更多突出了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不能充分满足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课程设置深度和广度不够,与本科学习中课程无较大差别;与体育科学相关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社会急需学科的课程开设很少,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硕士研究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目前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较弱及创新能力缺失现状,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的科研实践还需进一步探索,以寻求适用培养目标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深入的研究应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检验研究成果,使科学研究同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
2.2 导师团队建设
导师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导师教学能力、管理方式和体系建设以及是否形成团队都将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提高研究生能力对导师遴选和管理及团队建设与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硕士生导师整体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遴选和淘汰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建设一支自身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培养体系完备并有创新精神的体育硕士生导师队伍势在必行。“择大楼不如择大师”是在校研究生们的一句至理名言并被广泛传送。因此,遴选优秀导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我国2009年研究生招生数量达到47.5万人,造成了导师数量严重不足,因需求数量而导致遴选标准降低,结果突出表现为导师学术道德的滑坡、创新素养滑坡等现象。然而张瑞林等认为强化体育硕士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所需的师资力量,在保证导师质量前提下,进行导师遴选、聘任与晋升,并提出双导师的构想。要做到导师聘任、晋升与考核宁缺勿滥,坚决杜绝“论资排辈”现象发生,以避免出现导师没有科研课题、不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和不具备科研能力的问题。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师生互动和交往不足等问题同样制约硕士研究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房淑珍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取消导师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创造导师不断进修学习提高机会,并提出明确要求;实行评聘分开;组建学缘结构多元化的校内外导师团队;聘请校外兼职导师等,建立较为完善的导师队伍体系,从而全面持续提升导师队伍质量,为实现培养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关于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一般性及广泛性特点,缺少地域性及针对性领域的探索,因此,不同特色及地域的体育院校建设及管理导师团队成为重要研究方向。
2.3 学术交流活动
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集体授课和自我培养两大部分,学术交流活动已成为自我培养的主体,已成为众多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途径。通过参加各层次和各类型学术交流活动,可激发硕士研究生从事科研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其了解本学科领域前沿信息与发展动态,夯实科研基本功,培养与提高创新思维与意识,从而为进入科研领域、建立良好的人才网络关系奠定基础。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的两个阶段定期进行校内学术报告、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学术论坛等活动在提高文献搜集与总结汇报基本功的同时,可以定期整理自己的学术思想及方向,拓展思路的同时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并改进。为全面发展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及创新能力,学术交流活动不仅可以在本专业间举办,也可以在相近专业或学科间举办,而且不同高校之间应加强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同时也是集体授课时采取的重要授课方式,李万虎将“专题式”学术交流授课模式引入课堂。然而,学校为学生构建完善的学术交流体系与管理制度,搭建参与各层次学术交流活动的平台则是实现学术交流活动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体育院校学术交流体系的建设相对落后,限制因素主要是缺乏资金支持以及完善的奖励机制。大多数学术交流仍处于学生自发或跟随导师的参与状态,不能形成等级与层次衔接紧密、管理与奖励配套的完整体系。这将是未来研究生教育专家开展研究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培养研究生学术及科研基本功的校内学生间及师生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体系建设方向的研究将更有实际价值。
3 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实践活动
3.1 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及科研方法的选择
科研兴趣是体育硕士研究生重视科研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原动力,一项调查显示,认为科研非常重要和重要的人占总人数的76.7%,另一项调查显示在读研究生一年级时近2/3的人认为重要,在读研究生三年级时近90%的人认为科研能力重要,这表明绝大多数体育硕士研究生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这将是其产生科研兴趣的动力之一。如何将这种动力转化为科研兴趣则是今后开展此方面研究的重点。张淑慧认为多学科导师组可以尽可能地激发研究生科研兴趣。但是,在兴趣的驱动下接触并从事科研实践时,可能会因科研基本功不扎实导致无法继续,因而失去兴趣;科研方法不恰当导致实践工作中途停滞或得不到结论而失去兴趣,因此,科研基本功不扎实、科研方法不恰当是阻碍科研兴趣向实践T作转化的关键因素。目前,体育硕士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大多选用较为落后的方法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夯实科研基本功、恰当选择科研方法及选用先进方法都将是培养的重点。
3.2 科研实践对硕士研究生科研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是培养和提高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及创新意识及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中可以及时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把握发展趋势,为创新素质培养提供信息基础。然而,一项调查显示,能申请到课题的体育硕士研究生仅占调查总数的1.21%,科研课题少的问题在体育硕士研究生中普遍存在。因此,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各等级科研资金支持,积极鼓励硕士研究生申请校内及省级课题及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工作将是解决硕士研究生科研实践工作少的有效方案,也是提高硕士研究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4 体育硕士研究生教学与科研管理
4.1 教学管理
教学过程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然而,现有教学的管理更多体现在考核层面上。因此,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由“课堂总结+单元考察+阶段性核+期末考核”四部分组成的多元化考试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课堂教学质量。近年对教学过程及考评制度体系的研究较少。
4.2 科研实践管理
完整的硕士研究生科研管理体系,是充分调动学生科研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实践兴趣的动力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及科研训练的重要途径。完整的科研管理体系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1)考查学生学位论文的原创性;(2)对优秀科研论文给予一定奖励;(3)设立院级或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大力提倡硕士研究生自主开展课题研究,并给予适当的经费、师资和实验室等支持,使体育硕士研究生更多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达到标准的课题可以申请省级项目。其中,在学位论文管理方面,从选题、开题到中期考核和答辩都要有严格而明确的要求,规范学位论文完成过程与提高论文质量,真正提升毕业生素质。然而,目前国内一些体育院校广泛存在的是“论文定终生”的质量评价标准,忽视其他科研管理环节,这将严重阻碍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建立完整科研管理体系并有效开展相关活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5 结语
通过对近10年科学研究成果分析发现,多数研究成果理论性较强,针对性较弱,较少与实践相结合,对真正改善和提高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缺乏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体育硕士研究生学术和科研基本功不扎实、科研工作能力较薄弱及创新能力缺失是诸多体育院系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的现状。针对造成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缺失的原因,提出以下研究方向:提高实验室在教学过程及科研实践环节利用效率;建设并完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立具有体育院校特点的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建立完整的学术交流活动体系及具体实施细则;将研究生科研兴趣转化到科研实践及拓展科研实践的途径;建立完整的教学与科研实践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5.
[2] 陈睛.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科研状况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13-15,43.
[3] 刘琨.陕西省体育专业研究生科研现状及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5):187-188.
[4] 黎欣荣,李芳琴.对西北地区体育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调查研究[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9(2):69-71.
[5] 张瑞林,张华.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现状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7,28(3):81-84.
[6] 曾诚.江西省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7] 钟泽.体育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内部生态环境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115-116.
[8] 陈开梅,董磊.体育学科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信息,2010(24):74-75.
[9] 王彦英.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发展前景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10] 房淑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探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2):103-106.
[11] 杨剑,姜涛,陈开梅.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新模式的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5):124 -126.
[12] 陈兴胜.体育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1):73-75.
[13] 张瑞林,王飞,尚宁宁.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实施工作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6):494-495.
[14] 杨慧,许之屏,龙博.体育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高校论坛,2013,2:71-72.
[15] 陆阿明,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缺失分析与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28 (3):77-80.
[16] 李万虎.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1):51-53.
[17] 章淑慧,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6):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