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实质:公安高校学报困境与发展路径
2015-06-05刘敏
刘 敏
(云南警官学院 学报编辑部,云南 昆明 650223)
逻辑与实质:公安高校学报困境与发展路径
刘 敏
(云南警官学院 学报编辑部,云南 昆明 650223)
公安高校学报学术质量不但无法同专业期刊和综合期刊相比,与普通高校学报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这固然受到公安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影响,也与公安学报的办刊方针、管理层级、评价标准、背景支撑的滞后和僵化是息息相关的。数字化时代给公安高校学报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逐步完成期刊共同体的融合是推动公安学报立足现实的实质,并依此建立学科共同体及知识共同体才是公安学报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然逻辑。
公安学报;学报定位;学科发展;学术评价
引言
公安高校学报的创建伴随着公安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步繁荣起来。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先后建立了公安本科院校3所、公安专科学校11所,其后的5年间公安学报也陆续创刊。20世纪90年代,公安高校学报呈现出多为内部刊物,大多依托学校专业特长,刊名并不冠以“学报”字样。[1]截止2013年底,全国共有34所公安院校,其中本科院校21所、专科院校13所,公安部所属5所院校全部为本科院校,几年间这些公安院校共主办了26份拥有刊号并公开发行的学报。据连续10年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所统计的数据得出,学报数量从2005年以来基本维持不变,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新闻出版刊物刊号管理的规制;另一方面全国公安院校升本已经基本结束。由于公安高校学报与公安高校的发展是高度关联的,因此与公安高校发展相似的是,公安高校学报在数量上也呈现出东部集中(北京、河北、河南、湖北、辽宁等地拥有2份公安院校学报),西部较少分布的态势。然而,公安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较弱、对公安实战的专业指导不突出等问题由来已久。
一、历史传统和立场
关于高校学报反映的是本校科研能力的这一观点可以从教育部1978年颁布的《关于办好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中得到印证,“高校学报是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然而纵观我国学报发展的历史,我们却可以得到迥异的观点。20世纪初的大学教育催生了早期学术期刊,并有其显著特点:一是在办刊宗旨上以追求真理、交流学术、引领时代为学报使命;二是在刊物结构上,多学科综合性是高校学报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3]三是实现了展示自己和互相交流的双重目的;四是在编辑组成上,多为编研一体,编辑的身份首先是学者,而且多为著名学者;五是在期刊稿源上,呈现出明显的内向性。现今我们常把人文社科期刊从类别上分为专业期刊和综合期刊。前者继承了社科院的价值观,较为重视基础学科研究,一直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后者则是以高校学报为代表,一直以来呈现出综合性、内向性和分散性格局,并在90年代屡遭学术界的诟病。有学者指出,学术期刊在中科院和高校两个系统内的两个不同的向度上得到的继承始于50年代学术期刊发生的裂变。[3]
公安高校学报则是逐渐从公安学术类期刊中分离出来的。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当时公安刊物分为三种:一是公安高校、人民警察学校、管理干部学院的学报;二是公安部属研究所、各司局的期刊;三是各地警察学会的刊物。这其中,大部分为公安机关的政治喉舌和舆论工具,小部分是具有学术功能的理论型期刊。这一部分就成为了现今的公安高校学报的前身。90年代初,高等公安院校、警察学校的学报更注重学术性、理论性,主要研究公安科学及其分支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是发表科研成果的园地。[4]可以看出,公安高校学报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服务本院科研、服务公安理论实战的需要,具有内向性和理论应用性的突出特点。然而,公安学报一直受限于公安教育体制和公安的职业要求,学科划分上无法与专业性期刊相比,学术质量上也无法与其他高校学报形成竞争态势。在未来期刊改革道路上,公安学报是逐步蜕变成公安工作的指挥棒成为内刊,还是突破瓶颈走学术型的专业性期刊道路?本文立足于探讨公安学报的现实困境及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二、现实困境与争鸣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中数量最多的是大学学报,占约1500家,然而学术份量却一直遭到质疑。2007年业界提出了“高校学报是垃圾”的论断,2011年开展了关于高校学报出路何在的大讨论。尽管有学者指出,近年来学报期刊正在占领学术制高点,很多名校学报的学术水平甚至超过了地方社科院和社科联的学术期刊,这个成绩的取得同教育部在2003年创立的名刊建设工程有极大关系。然而,身在其中的公安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不但无法同社科院的期刊、重点高校学报相比,就与普通高校学报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这固然受到公安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影响,也与公安学报的办刊方针、管理层级、评价标准、背景支撑的滞后和政策的僵化息息相关。
(一)办刊方针
1.定位困境:私家“自留地”还是公众平台?
从改革开放直至20年左右的时间里,“学报是本校教学和科研“窗口”,是本校各学科教师和科研人员“园地”的定位被普遍接受,故而内向性、综合性成为新创办学报的首选” 。[3]然而,经历过世纪之交的社科期刊的扩容,“千刊一面”的学报期刊无法同优质的社科院的专业期刊相比,能够代表本学校科研成果的稿源也纷纷流向这些专业期刊。2002年在讨论高校学报的会议上提出了“倡导高校学报走整合之路,创办代表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专业性学报”,这意味着“窗口和园地”说已经自然蜕变为以学科专业化划分、逐渐尝试构建开放的公共学术平台的道路上来,这种变化是一种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当普通高校学报积极谋划着摆脱学科拼盘和内向性稿源带来的弊端之时,公安高校学报的发展却还停留在窗口和园地的路上徘徊不前,这种现状一是由于公安高校教师学术和科研水平能力欠缺;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安学报总体学术价值有待提高。在2014年第五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获得“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称号,《甘肃政法学院学报》获得“全国高校百强期刊”称号,全国有12所公安、政法院校学报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称号。虽然获得佳绩,却只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并没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来源期刊(CSSCI)录入。有学者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得出:“在公安系统各类机构中,公安社会学科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公安院校,公安院校是我国公安学研究的核心阵地”。[5]由此,公安学报的质量水平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公安系统内部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可以预测的是,短时期内公安学报还是反映本校或其他公安院校教师教科研水平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说明了公安系统内部学术科研能力的水平亟待提高,另一方面这种暂时的“平稳”是在其他高校教师或科研部门人员不愿意参与竞争的停滞不前的一种表征。
2.质量困境:经验总结还是学术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报逐渐摆脱了为政治服务的定位而向其本义回归的学术研究,对成果发布和交流的主要平台——学术期刊从数量到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学术质量上来看,公安高校学报稿件的质量良莠不齐。一方面成为了对学院重点工作经验总结的阵地;另一方面变成了学院领导在学院管理工作中思想火花的“收容所”。这固然与公安院校的政治导向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源于对何为学术和学术标准的非统一性的理解。“所谓学术工作,就是由受过正规教育并在大学中工作的学者所进行的非实用性的研究工作。因此,在欧洲的传统中,学术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具备专业条件的环境中进行非实用性的探索。”[6]这一观点注定是排斥对策性研究或者打着应用型研究旗号的调研报告之类的“所谓”的文章的,而那些工作总结、思想汇报则只能算是对学术的滥用。保持学术纯粹性的通道,最为关键的是搞清楚何为科学研究过程。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了我们以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学科,到人文学科。自然科学主张科学实证的方法,而人文学科偏爱思辨的方法 ,[7]14位列其中的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科则两者兼而有之。现今,公安学报的论文涉及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宗教、艺术等)和自然科学的较少,大量的可归为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科的范畴,这两个学科又多以实证研究方法见长。实证研究的本质就是证明事物是什么、什么样、为什么,止于此而已。而对于应该怎样的问题属于规范研究的范畴,并非学术论文应该以及所能企及的。然而,就现今高校学术期刊的现状而言,刊载以对策性研究为内容的论文只能是在通往严谨地学术道路上的无奈之举,而对经验总结这类内容的稿件的决绝态度应该是坚决和果断的。
(二)管理层级
1.属性困境:行政岗位还是教学部门?
公安学报是专业的学术期刊,因此其培育和发展的“土壤”应该是具有学术性质的。这个土壤既涉及编辑部的岗位性质,又涉及学院的归属问题。大部分公安高校都是接受本省公安厅和教育厅的双重领导,而前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行政导向的办学宗旨和氛围是无法避免的。与普通高校相比较,最为不同的是学报编辑部的机构设置问题。但凡综合性的大学学报编辑部都是独立的教学部门,而公安高校编辑部往往与宣传部门合署办公,或者统辖在科技处室之下,即便是单独的部门,在部门属性划分上仍归于行政岗位(或者教辅岗位)。属性上的错位让编辑部的工作气氛更偏向于行政服从,而编辑部人员常扮演的是办公室行政人员的角色,与教师或者科研人员角色相差甚远。无疑,编辑部必须寻求和坚持“去行政化、强学术化”之路,这样才能可能跳出部门属性困境和突破人员培育的瓶颈问题。
2.身份困境:全职编辑还是专业教师?
目前绝大多数公安学报编辑部的人员岗位设置都存在任务重、人手少的困境。普通高校学报编辑部一般情况是,专职编辑为数很少,其余都为兼职编辑,其主业仍为专业教师,并常常为某一专业领域的带头人。兼职编辑更多是扮演评审专家的角色,可以把握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方向及动态。然而在编辑人才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专职编辑的工作不能只限于最基本的编辑、校对、外联等,也要具备从自身专业背景出发形成初审意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和深化,因此要激励专职编辑授课代课,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并将教学经验反思到学术科研上面来。
3.队伍困境:文字匠人还是编辑学者化?
编辑学作为一门原创性、综合性极强的基本学科与中国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编辑人被视为是一种社会文化代表,甚至作为“先进文化”的精神生产者、媒介创造者的主体被确立起来。[8]然而,把编辑视为“文字匠人”的僵化思想仍然存在,在新人选择上仍热衷于那些仅仅具有中文或者新闻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种现状是人们对新闻类编辑工作的简单化解读,更是对学术期刊编辑的片面化误读。公安学报的稿件常常涉及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几个大学科下的若干二级学科,甚至具体到某个研究领域,学科的交叉性使得仅有中文背景的编辑感到无所适从,而编辑的文字匠困境让审稿工作产生了瓶颈。故此,有学者对学术类期刊提出了“重学术水平,轻差错率”的评价标准,这就意味着编辑不但要做好文字匠,更要学者化,成为某一个学科、某一领域具有判断力的学术“把关人”,努力成为具有话语权的专家。
(三)评价标准
1.作者群困境:学院教师还是社会投稿者?
由于公安学报建立之初的功能就是为本校教师科研教学服务,虽然作者群体已经面向社会层面,但是在投稿群体中公安院校的教师占了绝大多数比重,即学者经常提及的稿源内向性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公安院校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教师学术能力总体偏低,因此高质量的论文少之又少。尤其对于传统的公安相关专业而言,由于职业的壁垒,个别领域的研究者只限于公安系统内部,并常常出现一支独大、一家之言的困境,不仅学术共同体难以形成,就连学科共同体之间都无法形成对话。因此,一定程度上,向外约稿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便捷之路,但是把希望寄托在公安系统内部学术水平的真正提高才是必由之路。
2.读者群困境:基层部门还是高校教师?
有学者认为,学报已经蜕变成为职称量化的工具而游离于办刊规律之外,即不再为读者办刊而只为作者办刊。[9]产生上述的弊端一方面于学术圈充斥的功利心有关,另一方面也存在对学报定位的偏差。但是公安学报的读者群有其特殊性,不能一概而与。公安学报的读者群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高校教师作者群(已投过稿的和准备投稿的);另一部分是基层公安民警(通过资料交换的形式发送到各个基层部门)。前者常把学报视为是评职称的手段,后者则是抱着寻求对公安实际工作指导和借鉴的想法来阅读学报的。然而有学者调查得出,各公安局及其派出所民警认为学报上的文章对指导公安实际工作没有太大意义,有时甚至会背道而驰。对于那些既无法提高学术理论层次又难以指导公安实战的学报而言常常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基于这样的现状,要“呵护”公安民警的投稿,助其成长。协调的方式就是审稿标准的多元化——相对弱化公安实战稿件的学术性;而对于高校教师的作者群则在理论化水平和科学化的标准上更为严苛。
3.学术评价困境:核心至上还是特色见长?
现今的三大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成为人文社科界公认的评价期刊水平的工具。虽然有学者指出以影响因子等量化评价体系作为期刊和论文的评价机制是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粗暴干涉,同行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标准,虽然这种定性的标准必须建立在学术共同体完备的基础上。普通高校学报难以跻身三个评价标准体系之中,只能通过某一、二个栏目形成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特色,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这是培育期刊品牌的可喜开端,是突破千刊一面的必由之路。栏目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地域特色;二是历史传统;三是学科优势”。[10]公安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常常围绕着国内重要的社会问题或重要领域而设置的持久性的专题,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汇聚全国本领域研究者和感兴趣的作者自觉地参与其中并形成讨论。例如《湖南警官学院学报》的“当代中国农村法治”、《北京警察学院学报》的“现代警务”、《广东警官学院学报》的“警学论坛”等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如果特色栏目的聚焦效应具有持续的社会影响力的话,势必会起到“以栏目打造刊物”的效果。
严格意义上说,以上提及的公安学报的特色栏目都并非按照学科划分的,或者说这些本校认可的所谓的学科也未走向成熟,这样就造成了对同一问题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隔空对话,无法形成学术共同体,甚至只是一家只谈、自说自话。公安学报这些诸如“侦查学研究、公安法治研究、禁毒研究、军事语言研究、中国刑罚与监狱史”等特色栏目的作者群有限,普通高校的教师或者科研工作者难以进入形成共鸣,站在学科前沿的领军人物更是难以参与其中,依靠学术同行评价期刊质量自然无法达成,这也是造成单一依靠量化指标体系评价的无奈之举。
(四)背景支持
1.学科困境:公安相关学科与编辑学
是否以学科规律推动和实现大学教育是近现代以来大学教育合法性的一个基本指标。[11]学科的成熟与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学科分类为主导的高校学报的健康成长也需要根治于 学科成熟的土壤。2011年3月,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被批准,这意味着公安学从法学的母体中彻底剥离出来,公安高等教育拥有了自己的一级学科。作为新兴学科,公安学虽然一定程度上符合一级学科的设置标准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相比较传统的一级学科(如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差距尚远。[12]这主要表现在学科知识体系的成熟和完善层面上。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对公安学二级学科体系构建达成完全的共识。例如,对禁毒学、边防管理、消防指挥、警卫学等时候纳入公安学二级学科存在较大争议。然而现实情况是,恰恰是这些尚未成熟的专业成为了公安期刊的特色栏目和公安院校的特色专业。
此外,学报的发展不但与编辑队伍有关,而且与编辑学科的设置及发展息息相关。编辑学长期以来与出版并列成为编辑出版学一个二级许可,现今也有把编辑学视为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至此,编辑学圈内人士还认为编辑学是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存在争议。编辑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理论的、应用的、技术的还是兼而有之的学科?[13]这些尚未达成一致。因此,在一门尚不成熟的学科下培养出来的编辑队伍或多或少会桎梏学报的发展。
2.科学精神困境:学术风气与学校氛围
公安院校虽然具有鲜明职业特性,但是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公安教育实质应该是不相悖的。但是毋庸回避的是,中国高校对学术的片面理解和功利追求与高等教育最初倡导的科学精神越走越远。知名学者杜维明指出“今天在中国影响最大、最能体现启蒙心态的,是科学主义,而不是科学精神”。科学主义是一种工具理性,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行政命令。而科学精神才是指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力求扩展知识的新领域。就公安院校而言,政治建警成为学院发展的指挥棒,这从几家公安院校的校训就可以窥见一斑。例如,“忠诚求实,勤奋创新”、“忠诚、求是、团结、奋进”分别为中国公安大学和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校训,而各省的公安院校也不外乎围绕着为民、服务、忠诚等开展工作。公安工作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是在政治性、行政化办学背景下所营造的校园文化势必与科学精神相距甚远了,环抱在学院总体方略之下的公安学报所反映的学术价值也就微乎其微了。有学者在总结中国早期学报的特点时指出,中国高校学报传统从形成的那一刻开始,其核心价值就是以开放的心态追求真理、传播学术、引领时代。[3]这种科学精神和学术态度是需要我们在传统的裂变中寻求传承的可能性的。
结语
数字化时代不仅给新闻类刊物带来巨大冲击,而且给高校学术期刊带来生存困境的思考。公安高校期刊纷纷要立足于现状,从作者年轻化、出版周期缩短、受众阅读习惯转变、编校流程等层面提出应对策略,但是最为核心的是要从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两个方面来探讨公安学报提升竞争力及影响力的逻辑问题。
内部系统就是要从学校由归属问题而内化的学校风气入手,厘清编辑部的机构设置和编辑部人员的岗位属性,编辑质量才不会总徘徊于尴尬的境地,进而从加强编校流程、提高编辑业务水平、应对数字化挑战策略几个方面提升公安学报的竞争力。外部系统就是以倡导学术精神为主旨,逐步完成期刊共同体的融合(一是全国人文社科期刊;二是公安系统内的学术期刊;三是各省高校学报期刊)、并依此建立学科共同体(是指由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具体到公安工作上来看,一是科研教育工作者;二是公安实际工作者)、知识共同体(由范畴、命题、理论和方法构成)才是建设和完善某一学科的必然逻辑。由此,通过学术(同行和机构)评价、作者群、读者群的沟通互动形成对学术问题的对话、碰撞及争鸣,进而推进新领域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获得提高公安学报影响力的路径。
[1]刘敏.公安高等学报的舆论导向功能[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3).
[2]教育部批准建立铁道警察学院,公安部所属五所院校全部建成本科院校[N].人民公安报,2013-04-28.
[3]仲伟民,朱剑.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4]余雷.新中国公安期刊发展论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5]纪蔚蔚.我国公安社会学科生产力计量分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3).
[6]李伯重.论学术与学术标准[J].社会科学论坛,2005,(5).
[7]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第2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8]王振铎,龙玉明.编辑学学科体系已臻成熟——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编辑学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9]刘林山.多角度透视学报类期刊的改革走向[J].编辑之友,2011,(10).
[10]龙协涛.学报的核心期刊与特色栏目[J].云梦学刊,2004,(2).
[11]谢彦君,李拉扬.旅游学的逻辑:在有关旅游学科问题的纷纭争论背后[J].旅游学刊,2013,(1).
[12]吴跃章.论公安学二级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J].公安教育,2013,(6).
[13]尹玉吉.编辑学学科性质讨论评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责任编辑:马 睿
《政法学刊》2015年总目次
卷首语
三十而立,再出发
(1-5)
经济犯罪侦查
市场秩序犯罪问题研究
任克勤(1-7)
维稳视角下涉众型经济犯罪整体防控研究
任 怡(1-18)
论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
王晓东(1-23)
略谈西方国家经济犯罪的特点与对策
罗斌飞(1-28)
法治中国研究
法治中国与幸福生活
戴木茅(2-5)
论法治中国视野下警察职业思维的定位
——基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思考
姬艳涛(2-11)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人民法庭(1949-2014)
禹得水,高 峰(2-18)
论地方立法前评估的必要性
——以广州市学生校外托管立法为例
柳建启(2-30)
略论我国辅警的法治化及规范化建设
金 怡,丁 勇(2-36)
司法制度
从古代案件看中国古代法官疑案处理的特征
吴春雷,司马守卫(3-30)
论反腐败国际追赃中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完善
——以《北京反腐败宣言》出台和“海外追赃
第一案”为契机
韩 利(3-37)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交通违法处罚的重构
郑才城(3-89)
论医疗非政府组织在医患纠纷防控中的作用
邓世仑(3-95)
法律制度
香港特区立法会选举制度探析
郭天武,李建星(4-5)
司法改革背景下的审判者权责一致问题研究
武小琳(4-14)
论信访法治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成晓娜(4-20)
公共管理
行政审批负面清单管理的法理界说
刘云甫,王 丹(4-72)
服务型政府理念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李伟敏(4-76)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实践路径、成效及限度
——以顺德区容桂街道为例
郭 明(4-83)
论依法管理与道德感化
——基于法治与人权意识的监所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付 翠(4-91)
禁毒学(栏目主持人:许细燕)
新型合成毒品滥用原因、主要人群及治理对策
——以云南省保山市为例
阮惠风(5-5)
互联网涉毒犯罪研究
李云鹏(5-13)
论广东制造毒品犯罪的现状、趋势与对策
徐媛媛,丘志馨(5-20)
广东禁毒法制建设和法律适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粤东地区制毒犯罪严打整治为视角
朱 飞(5-26)
对广东构建治理制贩毒犯罪立体防控体系的思考
许细燕(5-35)
法理学
从“民主”到“人民民主”
——中国近代民主观念嬗变的考察
王世柱,李 栋(3-5)
以司法回应时代:通过司法的社会治理
——以卡多佐司法实用主义哲学为导引
侯明明(3-16)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利益表达权利探析
胡柳娟(3-25)
大数据时代法学研究的新趋势
丁春燕(6-5)
论涉法涉诉信访治理的法治化
何国强(6-14)
论行政执法和解的风险控制
王 婷,张 平(6-22)
论构建公众参与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
潘高峰,白岩岩(6-30)
民商经济法学
资本信用弱化背景下分公司民事责任能力研究
何红锋,李德华(1-35)
我国快递行业存在的问题及监管研究
张 苹(1-41)
劳务派遣退回制度研究:以解雇保护为中心
覃曼卿(1-47)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条件下的结算
杨文杰(1-52)
论明清水权纠纷之调解解决
田东奎(1-59)
美国私募发行中获许投资者制度研究
——以乔布斯法案为视角
王才伟(2-46)
我国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适用范围和条件立法考量
李颖怡,辛 野(2-55)
论广东医药行业专利申请的现状、问题及其完善
何晓平(2-61)
论联合国系统采购程序改革及我国企业的应对
江保国(2-67)
消极保险利益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论一种非以法律责任为保险标的的消极保险利益
李伟群,夏明珂(2-74)
个人独资企业转让的债务承担问题探讨
欧超荣(2-82)
产权型保障房退出机制论
——基于“有限产权”向“共有产权”理论变迁的分析
任容庆(3-45)
试论哈萨克斯坦国际商事仲裁的原则和特点
赖晨野(3-52)
公司资本制度变革视野中的资本维持原则
雷兴虎,薛 波(4-28)
国外主要自由贸易园区及其法律规制:评析与启示
韩永红(4-35)
实现担保物权特别程序审查原则研究
吴 哲(4-44)
文献征引中的规范意识与著作权保护研究
张连举(4-50)
银团贷款协议中的比例平等条款研究
李红润(5-103)
我国外国债券发展障碍问题研究
杨梦莎(5-110)
浅析未注册驰名商标的国际保护问题
——以iPad商标权纠纷案为例
戴 琼(5-118)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管控
——以行业协会帮助企业布局为切入点
丁小巍,李惠胤(5-123)并技术措施的法律性质确定:事前预防的电子自助
——兼论版权法保护技术措施的逻辑合理性
郭 鹏(6-36)
并购基金特殊运作模式
——私募基金联合上市公司并购法律解析
丛彦国(6-42)
GATT第3.8(a)条的解释对WTO框架下政府采购规定的影响
——由加拿大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项目案引发的思考
何红锋 张春玲(6-49)
刑事法学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法律体系的现状与未来
胡印富(1-64)
论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
先德奇(1-70)
群体性事件中的聚众犯罪防控对策研究
王雪峰(1-76)
张明楷教授“刑法解释理念”讲座综述
(2-86)
论没收国际合作中的保全
蒋秀兰,王 梅(2-88)
论被害人救助语境下的保辜制度
谢 军,钱一一(2-94)
论我国水污染的刑法规制
屈耀伦(2-102)
职务侵占罪司法认定争议问题探讨
——以耿某某案为基点
闫 雨(2-106)
诉讼诈骗罪的理论探讨:从概念到犯罪构成
马荣春,顾 玲(3-58)
民间高利贷立法规制研究
刘道云(3-67)
完善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法律规制的思考
李 娟(3-79)
侦查中笔录类瑕疵证据探析
马 克(3-85)
刑事冤假错案舆论应对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冯 琦,步 辉,朱永超,冷宝杨(4-54)
受贿罪疑难问题探究
杨 岩(4-60)
非法经营罪司法认定中的常见实务问题研究
孙 琳,康钦平(4-67)
死刑存废争论及我国对死刑废除的态度
喻海龙,陆弈霖,刘玉萍(5-79)
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工作机制的构建
——以某直辖市司法实践为视角
魏静华,张 杰(5-87)
可罚的违法“借鉴”之否定
黄得说(5-94)
毒品犯罪争议问题研究
赵桂玉(6-56)
国外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祝小茗(6-62)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修正及其再完善
俞利平(6-68)
诉讼法学
论警察出庭作证的保障与实现
杨郁娟(1-83)
刑事诉讼犯罪记录系统的域外借鉴与本土建构
孔令勇(1-87)
假释制度的适用反思
戴婧婧(1-95)
封建狱吏腐败述论
万安中(1-100)
网络证据的证据能力认证规则研究
夏 蔚,范智欣(6-75)
第三人异议之诉特殊事由之探讨
李 磊(6-84)
我国刑事案件“异地管辖”模式探析
胡伟超,曾友祥(6-92)
审判中心主义对职务犯罪侦查的影响
——以非法证据排除为视角
韩 利,钱 鹏,曾 静(6-99)
警学论坛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与疏导策略探析
黄新伟(1-108)
警察处置违法犯罪面临风险与执法安全研究
余强生(1-113)
浅议公安情报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组织保障
成 果(1-120)
论公安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创新
黄丹黎,欧阳洁慧(1-125)
以审判为中心的侦查工作思路
林维业(2-112)
论隐匿身份侦查的风险及其控制可能性
蔡艺生(2-117)
铁路反恐怖机制建立路径探析
胡晓辉,刘秋莲(2-124)
美国非法移民的演变脉络及治理困境
荆长岭(3-99)
公安机关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路径分析
禹竹蕊,李宗侯(3-113)
人口管理非治安化的思考
周学东(3-120)
公安学报编辑意识创新研究
韩 静(3-124)
论跨境反恐的法理基础
翁 里,洪 杉 (4-98)
社会资本视阈下的治安问题刍议
臧建国(4-105)
智能卡在侦查中的应用初探
庄 华(4-112)
基于权益缺失视角的警察健康机制建构研究
高琴心(4-118)
公安学术期刊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刘 芳(4-123)
公安特警战斗力模式理论与反暴恐应用研究
董如军,吴 竹,杨淑敏,李 阳(5-42)
认识论维度解释刑侦群众路线
李永涛,曹雪飞(5-50)
侦讯情境论
陈闻高(5-57)
系列案件并案分析的行为技术
张华威,宋晓明(5-64)
辅警法制建设方向初探
——以香港、台湾地区辅警制度为借鉴
杨 眉,姚成高(5-72)
浅议公安机关中央事权与地方事权划分、警种、部门设置
石启飞(6-107)
基层公安机关侦查讯问的规范性研究
——以y派出所为例
孙秀兰, 陈 列(6-115)
逻辑与实质:公安高校学报困境与发展路径
刘 敏(6-119)
Logic and Essence: Predicaments of Academic Journals of Police Colleges and the Way Out
Liu Min
(Editorial Office, Yunnan Police College, Kunming 650223, China)
The quality of academic journals of police colleges can not be compared with professional journals and is even lower than the academic journals of common colleges. This phenomenon is affected by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curity higher education and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unning policy, management level, evaluation criteria, supporting background, etc. The digital era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of police colleges. Melting into periodical community step by step is the essence for the academic journals of police colleges to face reality. On the basis of this reality, it is the logic for the academic journals of police colleges to establish discipline community and kKey words:commun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impact of the academic journals of police colleges.
academic journals of police colleges; orient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cademic evaluation
2015-11-14
刘敏(1979-),女,辽宁大连人,云南警官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博士在读,从事公安媒介、旅游社会学研究。
D631.19
A
1009-3745(2015)06-01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