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感知操作”
2015-06-05王庆玉
王庆玉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038-01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位好教师不在于教给学生学什么,而是在于教给学生怎么学。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重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所以,要向40分钟要质量。要想在40分钟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的教法。
教师在研究教学方法的同时,必须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把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教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我认为,“六步教学法中”的感知操作这一环节是很重要的,它能使学习知识的方法更直观化、形象化。
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通过手眼的协同活动和手脑的密切沟通把外部动作转化成内部语言,使学生在亲自创造中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学生获取知识、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作为学具的操作,主要是指帮助学生领会知识与发展思维的活动,这类操作主要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方式,它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领会本质特征,因而操作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帮助学生领会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手段,如通过操作小棒掌握计算法则,通过图形的剪拼掌握求积公式,通过测量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通过实物摆弄掌握数与数的运算的意义等,作为一种手段的学具操作,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形成表象,进而发展为抽象的数学知识。
操作,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操作中要观察思考,操作后要抽象概括,要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
为了使学生正确建立“两地、同时、相对、相向、相遇、速度和”等概念时,要让学生通过实物教具的演示去理解。如在教学“速度和”这个概念时,让学生观察教具:张华和李明各走1分钟时,共走了多少米?怎样列式?各走2分钟共走了多少米?3分钟、4分钟呢?再观察4分钟所走的米数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要求出张华和李明每分钟所共走的米数,就是把两人的速度和加起来。通过教具的操作,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速度和”的概念,并使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中的求路程的公式。
根据教材的特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充分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感知。再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际操作,用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割补法和拼凑法将一个甲行四边形和梯形割补成两个三角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可以从直观上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由具体到抽象,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遵循了教育规律。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利用实物或图形等直观教具的操作,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考,就能抓住本质,能较快地理解概念和公式的实际意义,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
可见,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思维的动作与动作的思维,对推进学生内化知识,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念,加强意义识记起着积极的作用,它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使学生在亲自创造事物中获得知识。因此,操作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实用性。